後來,遠方民族進犯中原,船上帶來一批老鼠,見什麼損害什麼。百姓的糧食和器物開始出現損耗,因此把老鼠叫耗子。古籍記載“北人以鼠損耗器物,故名”。村裏鬧饑荒,為省口糧,上歲數不能幹活的老人必須去“自死墓”。村裏的孟老漢養了一隻貓,平日總臥在老漢袖子裏。這貓可真神奇,外形不大,專吃外來老鼠。
眼看孟老漢60歲了,為省糧食,他隻能去“自死墓”。可是他還惦記著村裏的糧食,每天晚上偷偷回到村口放貓吃鼠。沒幾天,貓就吃光了村裏的老鼠,糧食再也不損耗了。孟家兒女真後悔,趕緊去“自死墓”背回奄奄一息的孟老漢。從此,村裏人開始服侍老人,村名改為“服侍村”,至今演變為扶市村。
由對糧食的重視,高平曆代重修炎帝廟宇,弘揚神農精神,絕非偶然。
我國著名的音樂家冼星海在法國巴黎留學期間,為了解決昂貴的學費,走勤工儉學之路。一次,他在音樂會上表演出色獲獎,記者問他:“你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毫不猶豫地回答“飯票”,結果四座嘩然。這個回答絕非錦衣玉食者能夠想象出來。
吃飯問題,任何民族都是同一個道理。
二十世紀80年代,日本拍攝了一部故事片《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信州深山中一個極度貧困的小山村,因缺少糧食而形成了一條嚴厲的法規:村裏每出生一個孩子,就必須有一個人死去。因此,凡活到60歲還沒有死去的老人,就要讓家人背到楢山上去餓死,名為“參拜楢山”。另外,村裏每家隻有長子可以娶妻,其餘的兒子隻能作為勞力,無權結婚。若偷竊糧食,全家都要被活埋。這些令人難以理解的殘酷規定,村民已共同遵守、延續多年。
阿玲婆今年已經69歲,身體卻十分健壯,雖然離去“參拜楢山”的日子不遠了,但她對此並不在意,顯得十分平靜,每天隻是操辦大兒子續弦的事。當大兒子把阿玉娶到家後,阿玲婆第一件事就要教會兒媳捕捉冬鼠,以免糧食被老鼠偷吃。無權娶妻的二兒子利助,最讓她可憐。她決心在去楢山之前一定給他找個臨時女人,讓她嚐到人間男女之情的滋味。她終於說服了一個老年婦女,出於同情答應跟利助同床一夜。
一個不幸的初秋,村裏西屋家的男人由於饑餓偷了些豆餅而被抓住,全家因此被捆在一起活埋了。
深秋,紅葉已經落盡,阿玲婆被送往楢山的日子將要到了。這天傍晚,接受阿玲婆最後囑托的婦女阿金,在馬棚裏讓利助嚐到了男女之歡的情趣。深夜,大兒子辰平背著母親離開了家。很受婆母喜愛的兒媳阿玉倚門目送他們漸漸離去。
當辰平背著母親走到楢山半山腰時,正好看到村裏錢屋家的兒子將其不願去死的父親硬推下山穀去的慘景。此時,辰平的心情十分複雜,像逃跑似的背著媽媽向山頂上攀登。累極了,媽媽掏出自己沒舍得吃的最後小半塊餅子塞給辰平。山上飄起了茫茫的雪花……
《楢山節考》是高平“自死墓”風俗的日本版,反映了日本古代的社會風俗,真實地揭示了生產力極度低下、糧食極度短缺時人們的生存形態。曾經的那個野蠻時期,或許是早期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經曆。
這都是人類的真實曆史,因此最欣慰之事,莫過“喜看稻菽千重浪”,“和”字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自農耕時代開始的基本內涵。
代表國家政權的一個字是“鼎”,其原型正是飯鍋,功能是烹飪食物,主要是煮肉。我國先民在漁獵食肉時代還沒有鍋,發明了鍋以後首先用來烹飪食物。“鼎”寓意國家最重要的事是占據國土,解決吃飯問題。
植物並非都入口平和。入口不平和的植物,有些雖然不能直接以“和”字表達,卻與“和”字有關,能夠增強口感,“調和五味”,使食物更有滋味。如花椒、大料二味。如果有兩位客人走近酒店,店小二一般都拖長聲調吆喝“二位(味),裏麵請”,表示二位客商可在本店享受此二味調料。此外還有大蔥、大蒜、生薑、辣椒、胡椒、茴香、韭花、孜然等,都是極好的調味品,使食物口感大增。十八世紀歐洲商船向中國運來鴉片,回程運走各種調味香料等,歐洲人品嚐後大為欣賞,市場售價極高,以致相互之間可以為爭奪一袋香料而決鬥。因此“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此評價絕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