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最令國人振奮的,莫過北京奧運會,我國以金牌數量居首,展示了中華民族衝擊人類極限的力度與智慧。
北京奧運會絢麗多彩,恢弘壯麗。當開幕式刻意展示中華文化的精髓時,運動場變幻的圖形呈現出一個宋體“和”字。主持人激情地解說:“一個和字,荏苒千年,發展變化,表達了孔子的人文理念‘和為貴’,彰顯出中華民族的和諧觀”。
以“和”字組成的詞組,因此都有相同或相近的含義,如和平、和諧、和談、和緩、和解、和善、和親、和聲、和氣、和藹、和美、媾和等等,連和麵、和泥、和棋、言和、調和、麻將和了等詞組的應用,都無一例外地展示了中華民族“親和”的民族品格。
在奧運會唯一地突出這個“和”字,充分體現了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和諧穩定、和平外交、和談休戰、和平共處、和睦友好、和衷共濟。不論雙方有著怎樣的恩怨,到了比賽場上,都會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共同衝刺人類極限。為此,奧運會主題歌開始就是“我和你……”。
漢字“和”的字形演變,包含在現場展現的兩個古體“和”字。“禾”與“口”可以左右調換位置,字意不變。但這是為什麼?奧運會開幕式沒有回答。這一點如果不回答,則與和諧、和平銜接不上。因此留下這個疑問,“和”到底是什麼?
以字理分析,“禾”為農作物,“口”是嘴。這就是“和”字的根源,即“五穀之禾入口平和”,或“入口之禾口感平和”,左右換位意義相同。因此“和”與“禾”發音相同,同音往往同意。
“和”字的時代內涵,首先來自漢字本身的文化內涵,即中華農耕民族的基本品格。如果將此文化內涵與時代內涵結合,對“和”字的闡釋將更為清晰。
世界所有民族,最初發展都是以解決吃飯問題發端。從諺語可見,如“萬物土中生,莊稼是根本”“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七十二行,莊稼為王”“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現代社會雖然高度進步,許多事務都依舊用吃飯來比喻。如謀生叫糊口,崗位叫飯碗,受雇叫混飯,花積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男人靠女人叫吃軟飯,男人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歡迎叫吃香,受到特殊照顧叫吃小灶,不顧他人叫吃獨食,受人傷害叫吃虧,男女嫉妒叫吃醋,猶豫不決叫吃不準,不能勝任叫幹什麼吃的,負不起責任叫吃不了兜著走,辦事不力沒能耐叫吃幹飯。
不要認為在此高談文化之際說“俗事”有失風雅,餓三天就會明白什麼事情最重要。我們今日已難遇到因大規模災荒導致饑餓之事,但真實的曆史記載卻能給我們提示沒飯吃的悲慘往事。
高平市牛莊鄉西裏門村南二仙廟內《紀荒警世碑》記載,清光緒六年,“高邑大饑,戶口逃亡故絕者,村疃淪滅九分計,城郭絕以多半計”,“成災之區也”。由於秋糧減產,加上大雨連綿,原野浸茫,致使僅有的一點糧食也“漸落黴爛”。盡管當地政府停征賦稅,開倉賑民,人民仍是到了“剝樹皮、刈草籽、拾桑葉、摟瓜秧,並騾馬牛羊宰盡,以及雞犬無聲,凡下咽充腸者無不食”的地步,餓死上吊而死者不可計數。以至“有殺子女以省米食,更有父食子、兄食弟、夫食妻、婦食夫”的事屢屢發生,遇死人則“遂竊搶而煮食”,“米山鄉查收人骨滿缸,生人餐死人之肉”,“辛裏村查收尼姑人血兩盆”,“見饑餓頻死之人遂竊抱而煮食”。
因糧食奇缺,導致“食物昂貴,器物至賤,小米一鬥一千二百文,小麥每鬥一千三百文”,“錦衣美器,難易一飯”,“千家村落閑無人跡,城市街衙,形影悉空”,一幅極為淒慘的災荒畫卷。
高平“自死墓”的傳說,應該是對災荒極端案例的補充。
高平市扶市村的老人悄悄告訴筆者,離村子南麵不到半裏有一座“自死墓”,相傳不知多少年前,村裏因糧食短缺,訂了一條嚴格的村規,凡是過了60歲的老人,就要被送出家門,去“自死墓”自生自滅——都是為了那點口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