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之盾:海洋軍事與海軍趣聞48(1 / 3)

第九章 海軍趣聞

帆船已不再適宜大規模海戰。它作

為帆船時代的最後一場海戰而載入

史冊。此後,以蒸汽輪機為動力的

各型鐵甲戰艦相繼問世,海戰出現

了新的格局。

鐵甲艦之間的交戰

1805年,法國人格裏弗最早提

出用鐵板代替木板建造軍艦時,被

認為是不可能的。理由是鋼鐵沒有

浮力!事隔48年之後,南歐爆發了

克裏米亞戰爭,錫諾普之役宣告了

木質帆船已不適應海戰。深刻的教

訓促使法皇路·易拿破侖下令建造

浮動的裝甲炮台——鐵甲艦船,以

抵禦槍炮彈的傷損。第二年,法國

在新建的兩艘木質軍艦水線以上的

殼板外,全部覆蓋了100毫米厚的

鐵板,這兩艘軍艦在1855年與俄國

艦隊交戰中,雖然艦舷被137發24

磅重的炮彈擊中,卻未造成重大損

失,最後將俄艦擊退。

1859年10月,法國正式建造

的第一艘裝甲蒸汽輪機軍艦“光榮”

號下水(主要部位鐵甲厚120毫

米,航速13節,排水量5617噸);

1860年12月,英國裝甲艦“戰鬥”

號下水(鐵甲厚114毫米,航速14節,

排水量###9210噸)。

1861年4月,美國爆發了南北

戰爭,雙方競相建造鐵甲艦試圖奪

取海戰的勝利。北軍在林肯總統的

授意下,不到百日就趕造了8艘蒸

汽鐵甲炮艦。其中“蒙尼陀”號艦

體低平,包有5~8層25毫米厚的

鐵板,其排水量為1000噸,航速6

節,裝有280毫米炮2門;幾乎同時,

南軍也建造了一批鐵甲艦,其中,“梅

裏馬克”號裝甲艦幾乎沒有上層建

築,厚厚的鐵板把木質船體包得嚴

嚴實實。該艦排水量3500噸,航速

5節,裝有229毫米炮4門,178毫

米、152毫米炮各2門。

1862年3月8日,北軍在漢普

頓(美國東海岸諾福克附近)集中

了35艘大型軍艦,數艘炮艦和汽船,

準備向南軍發起登陸作戰。已有準

備的南軍先行出動“梅裏馬克”號

和5艘炮艦,以突然的動作襲擊北

軍泊地,擊傷和撞擊北軍護航艦各

1艘。盡管北軍的艦炮和海岸炮進

行了猛烈的反擊,但落在“梅裏馬克”

號上的一發發炮彈都被彈了開來,

軍艦完好無損。3月9日,北軍“蒙

尼陀”號等3艘炮艦參戰,堅實的“蒙

尼陀”號與“梅裏馬克”號持續戰

鬥了6個小時,雖然兩艦炮戰多為

直射,但由於炮彈殺傷威力小,均

未給對方造成重大損傷。戰至黃昏,

雙方隻得罷戰撤離。

漢普頓海戰是鐵甲艦與鐵甲艦

最早的海戰,它顯示了鐵甲艦體的

良好防彈力,從而結束了木質軍艦

的漫長時代,開創了裝甲艦海戰的

先例。而後,隨著鐵甲艦的普及,

鐵甲的厚度不斷增加,由此又導致

了各國尋求能穿甲的新型火炮和新

型炮彈。戰爭的攻與防不斷推動著

海戰武器裝備的更新和發展。

軍艦怕進水更怕失火

軍艦活動在海上,既怕水也怕

火。三國時的赤壁之戰,東吳就是

以火攻取勝。現代的軍艦,對水、

火也視之如虎,把防沉和防火放在

了首要地位。近幾十年來的艦艇事

故有許多火災有關,尤其是前蘇聯

的核潛艇,曾多次發生火災,有幾

次造成艇沉人亡。平時是這樣,戰

時更幾乎全是“火災”。這是因為

艦艇裝載了大量的彈藥、燃料,艙

內還有大量的易燃物品,一旦中彈

必將引起大火或彈藥爆炸。馬島戰

爭中,英艦“考文垂”號護衛艦被“飛

魚”導彈擊中,按理水麵以上部分

被炸是不會“喪生”的,但導彈剩

餘的燃料一直在燃燒,在艦上引起

大火,致使該艦最後沉沒。因此,

火是艦艇的大忌,軍艦的許多地方

不準有明火(電焊、劃火柴之類),

並配有許多滅火器材,如各種滅火

器、海水滅火係統、滅火工具,自

動報警係統、自動滅火裝置等。艦

上的每個人都要學習防火滅火規定

戰列艦對戰

和知識,操練滅火方法,學會使用

滅火工具,並組織有專門消防隊,

稱損害管製區隊。

風對水雷的影響

1942年5月3日,一艘從牙買

加出航裝滿香蕉的運輸船,在海上

被不明物體炸沉。7月7日,又有

一艘貨船在香蕉船附近被炸沉。究

其原因,是它們觸上了水雷。這一

海區不屬戰略航線,也沒有人在此

布雷,那麼水雷是那裏來的呢?原

來,1942年4月,美國為保衛其墨

西哥灣錨地,防止德國潛艇的襲擊,

在基韋斯特布下了一個有3400多

枚水雷的雷陣。沒想到這一帶風很

大,大風掀起的湧浪把固定水雷的

錨索衝斷,水雷就在水中隨流漂去。

有一些漂到牙買加附近,就出現了

上述幾艘船被炸事件。還有一部分

衝到了英屬洪都拉斯,也造成了一

些船隻被炸事件。因當時是戰爭年

代,無法去論理,更無法索賠,當

時船東也就隻好認“命”。但通過

這一事件,人們弄清了風對布雷和

布設的水雷的影響嚴重,在某些風

大的海域布雷就要考慮加固錨索,

最好是不在風浪大的海域布雷。事

情總是有兩個方麵,這一知識也給

對方軍艦提供了可乘之機,為免遭

水雷攻擊,盡量選擇風浪大、敵不

便布雷的海域航行,也是一條防水

雷措施。

磁性引信的失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發

明了一種磁性引信的魚雷。這種魚

雷就是在它的頭部裝有磁力線圈,

當接近敵艦時,由於艦體磁場的感

應,使線圈工作引爆魚雷。這種引

信比觸發引信有獨到之處,即使魚

雷稍有誤差不能命中,隻要在目標

附近通過也會引爆,擊毀敵艦。但

在使用的過程中,曾有潛艇報告這

種磁性引信魚雷工作不正常,不是

提前就是推後爆炸。

1943年7月,美國海軍“黑鯵”

號潛艇在潛望鏡中發現一艘船,立

即向其接近,不久看清這是一艘大

型油船,潛艇艇長大喜過望,因為

獵獲到一個大家夥。這艘油船是日

圖144 漂浮的水雷

本開戰後用一艘捕鯨船改裝的,排

水量達19260噸,現正在運油途中。

油船在航行中突然聽到船體有撞擊

聲,接著就發生了兩聲爆炸,動力

係統被炸壞了。不能動的船成了魚

雷的靶標,船長以為必死無疑了,

誰知不久隻聽到船舷有撞擊聲但無

爆炸響,船長在納悶,潛艇艇長也

不明白,前4條魚雷爆炸了2條,

為什麼後發射的9條一條不中呢?

他哪裏知道,這9條魚雷全部命中,

隻是沒爆炸而已,都是引信出了毛

病。算油船“命大”,暫時躲過了

這一劫。

磁性引信在當時算是高科技了,

但各國的產品都不過關,德國曾因

此出現過魚雷饑荒,數月後才逐漸

解決。

軍艦“塗脂抹粉”

探究

軍艦外部塗漆除了防鏽外,用

的顏色也是為了隱身,至於塗什麼

色,要根據海區、島岸背景及氣候

等外界因素而定。1945年,美國從

關島派往日本海執行任務的潛艇就

特地將外舷的淺灰改為深灰,這是

探明了這一海區的最佳隱蔽色才改

換的。

20世紀初,艦艇的觀察以目力

為主,英國一位在海軍服役的美術

家提出對軍艦實施迷彩偽裝,當這

艘塗了白、黑、藍三色的軍艦在沿

岸出沒時,警衛隊竟沒有發現它,

這是首次出現的迷彩偽裝。這種迷

彩偽裝1917年10月傳到了美國,

也被美海軍采用。

1939年,英國一位叫丘裏的迷

彩設計家又提出了防空迷彩,並建

議用無光澤油漆,以免因光線反射

被發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

英國海軍元帥蒙巴頓設計過粉紅色

迷彩,1991年一批英國畫家為艦橋

和炮塔設計過上濃下淡的迷彩,均

達到滿意的效果。

現在已不是目視時代,軍艦的

“迷彩”也升級了,塗上了有吸收

雷達波功能的塗料和防護層。

軍艦上嚴禁飲酒

所有軍艦上都規定不準喝酒,

即使在重大節日,值班的艦員也不

采用迷彩偽裝的快艇

準喝酒,不值班的也隻能適量飲點

果酒、啤酒之類的低度酒。這是根

據曆年來發生事故總結出來的:喝

酒要誤事,喝酒可能發生事故。但

在來訪的馬來西亞軍艦上,我們卻

看到了不準喝酒而天天喝酒的事。

1993年8月,2艘馬來西亞

皇家海軍的艦艇來我國訪問。每天

晚餐後,除值班人員外,幾乎所有

的艦員全部外出,逛夜市、唱卡拉

OK,更多的是去喝啤酒。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