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隻要對靈感現象的機製、特點,及其出現的某些規律有所了解,並且有一定的捕捉和利用靈感的精神準備與敏感,那麼每個人都有可能驚喜地發現:自己已經或正在品嚐到靈感的甘露。
(1)靈感來自偶然現象。
對於偶然出現的種種意外現象,不可輕易放過,應該認真想一想,根據不同情況給以不同程度的重視,以免錯過從中獲得某種成果或重要線索的機會。因為事物的本質往往要在特定條件下才能充分顯露出來。這些意外事物正是具備了必要的特定條件,才展示出事物的某種奧秘。抓住意外事件中閃現的現象,可以激發靈感,順手牽羊地搞出創新來。
(2)輕鬆時分尋求靈感。
人在沐浴時身體舒展,心情輕鬆,常能令人有一種擺脫了一切羈絆和負擔的心曠神怡之感,有時甚至還會進入一種似睡非睡的半自我催眠狀態。這時顯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屏障可能已“有所鬆動”,潛意識信息庫裏儲存的信息能更多、更及時地輸送給顯意識使用,潛思維更加活躍積極地配合顯思維思考問題。這時日夜縈繞心間的問題,有可能突然在頭腦中閃現出某種答案或線索來。當我們上床休息時,身心都是放鬆的,潛意識也會非常活躍,靈感也可能會在此時出現。西方有所謂“三B思考法”:“bad(床)、bath(沐浴)、bus(公共汽車)”(指這三種場合適宜思考)。這同我們所講的臥床和沐浴有利於靈感的誘發,顯然是一致的。
(3)音樂出靈感。
不少人曾認為,在音樂的氣氛中思考,有利於靈感的產生。
愛因斯坦在回答一位記者提問時說:“音樂並不影響我們的研究工作,而且有時兩者出於同一渴望的源泉滋生成長。它們互相補充。”他還說:“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作曲家兩者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大的詩人。”
達爾文在《自傳》中說:“音樂常常迫使我緊張思考我正在研究的問題。”
日本著名的發明家中鬆義郎在講“發明的十大步驟”中,談到要善於捕捉靈感時說,他在自己的公寓裏專門辟了兩個房間:一間“靜室”,牆上掛滿各種繪畫作品;一間“動室”,擺了一些音響裝置。每天他都要在這兩個房間呆上兩三個小時,經常一邊聽音樂,一邊思考自己的發明方案。他甚至曾這樣說:“每當我聽到貝多芬的樂曲,就會難以理解地出現極佳的閃念。也可以說,我的幾個發明都是貝多芬給予的。”
(4)急中也可“生智”。
人的體力,要經常在有較大負荷量的活動中才能得到鍛煉而日益增強。運動員不在高標準、高要求之下培訓,就難以取得優異的成績。同樣的道理,人的腦力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情況下,也不可能得到正常發展。頭腦不僅越用越靈,而且在快節奏的緊張狀態中,或者在某種急迫危難的情況下,往往還會由於被高強度地使用而活力倍增,並使潛能得以發揮,從而創造出在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出現的奇跡。
當然並不是任何人在緊張、急迫、危難的情況下都能逼出靈感,逼出奇跡來。據有的科學家統計,當突發性災害發生時,70%左右的人會茫然失措或表現精神麻木;10%的人則會出現驚恐、焦急和嚴重的行為慌亂;隻有約20%的人能夠保持頭腦清醒,果斷地采取行動。
靈感往往更青睞於清醒的頭腦,如果你在各種情況下都能保持鎮靜,那麼就一定能更好地捕捉靈感,創造奇跡。
5.勤奮是智者的成功秘訣
勤奮是成功者的智慧,如果一個人到了33歲還不會勤奮地工作,那麼他(她)這一輩子就注定要平庸度過了,而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人生競技場上的勝利者也大多是依靠勤奮取勝的。
天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這樣評價另一位同樣了不起的天才人物——拉斐爾:“他是有史以來最美麗的靈魂之一,他的成就更多得自於他的勤奮,而不是他的天才。”當有人問拉斐爾怎麼能創造出這麼多奇跡般完美的作品時,拉斐爾回答說:“我在很小的時候就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從不要忽視任何事情。”這位藝術家去世的時候,整個羅馬為之悲痛不已。拉斐爾隻活了38歲,但他竟然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
魯本斯成為著名畫家並變得富有以後,一位煉丹師想勸說魯本斯一起把普通的金屬煉成金子,並說這是隻有他一個人才知道的秘密。魯本斯回答他說:“你晚了20年,其實,我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他指著自己的畫布和畫筆,又說:“我有一雙勤勞的手,我碰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金子。”
特納經常引用老師對他的勸告,他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常說:“那些想要超過別人的人,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不管願不願意。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娛樂,隻有艱苦的工作。”確實是艱苦的工作,但是對特納而言是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朗費羅宣稱,如果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麵的橋梁的話,那麼詩人靜靜的研究和學習則是水麵之下的橋基。雖然橋基沉沒在水麵以下看不見,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一下一些偉大作品的“初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獨立宣言》到朗費羅的《生命之歌》,沒有哪部作品在最終完稿前不是經過不斷地修改和潤色的。據說,拜倫的《成吉思汗》寫了100多遍,因為拜倫一直都感到不滿意,一個沒有勤奮精神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安東尼·特羅洛普曾經說過,一個人要想等到自己的心情好轉或者詩性大發再著手工作完全是無稽之談。
“那麼多偶然成功的例子真是讓人覺得很不錯。”一位朋友對大律師羅弗斯·喬特說。“簡直是胡說!”這位偉大的律師說,“你還不如把希臘字母丟在地上,指望著撿起來就成了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呢!”
在丹尼爾·韋伯斯特70歲生日的時候,他談起了他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現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從來還沒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辛勤的工作被稱為“使成功降臨到個人身上的信使”。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如果你覺得不必太過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那可真是太不幸了。你應該盡快放棄這種錯覺,一定要意識到隻有勤勉的工作才會使你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在有助於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總是最有效的。
即便你真的有過人的才幹,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比徹曾經說:“就我所知,在任何的知識領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或者哪一種文學作品,或者哪一種藝術流派,其創造者沒有經過長期艱苦的創作就獲得了流芳百世的名聲。天才需要勤奮,就像勤奮成就天才一樣。”
這個世界上留存下來的輝煌業績和傑出成就無一例外都得益於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不管是詩人還是藝術家。
在遙遠的非洲,一位智慧的老人留下了這樣的話:“從早到晚,不管陰天還是晴天,也不管我們身體如何——可能會牙疼、頭疼或者心髒出現毛病——我們每天都必須到達指定的地方,並開始做安排給我們的工作。而隻有在堅持幹上8到10個小時後,休息才顯得格外甜美愜意。”
勤奮是成功的基石,是實現夢想的至關重要的力量,一個人如果能始終保持勤奮,那麼他就會成為一個真正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