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而立”之年後,需要麵對的問題似乎一下子多了起來:事業、金錢、責任……內心好像壓了千萬塊石頭,沉重得幾乎難以負載,於是很多人就這樣在重壓下走進了各種心理誤區,有人狂熱,有人迷惘,有人失落。因此33歲的你應當停下腳步,給自己做一次剖析,讓自己遠離心靈的迷途,更自信地麵對人生。
1.不要讓工作壓垮了你
33歲的男女正處於發展事業的重要階段,於是職場中出現了一大群“工作狂”、“拚命三郎”,他們的精神高度緊張,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如果不及時作出調整,他們就可能會被緊張的工作壓垮。
過於緊張的工作往往會導致心理疾病,早期出現的症狀為精神倦怠,體質下降,容易生氣發怒和抑鬱沮喪。到了晚期,病入膏肓,在情緒上則陷入極度的悲觀中,有人甚至患上了“上班恐懼症”,完全失去了自信。
鑒於這種情況,在西方已有很多家公司提出了至少一種以上的緊張管理方案,它們包括從最普遍的控製飲用含酒精的飲料到體育鍛煉和靜思養神培訓班的各種方案。例如,美國紐約電話公司就要求所有雇員定期檢查身體,並且給被與緊張有關的問題所困擾的人開設靜思養神培訓班。
如果你的公司沒有開設這類培訓班,你也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來解決困擾,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建議是,在壓力過大或倦怠時就縱容自己不去上班。
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高級職員的陸濤,參加工作9年,一直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但是從今年春天開始,他突然厭倦工作了,不想上班,特別是在長假或雙休日過後,一想到上班就想哭。早上聽見鬧鍾一響,就覺得心煩;出了門,心就開始發慌,覺得胸悶、頭暈、氣短,覺得上班簡直就是受罪。但一想到還得供房,又不得不打點行裝往公司走。
33歲的女人如果覺得倦怠了,隻要條件許可,她就可以在家裏做一個全職太太,這不會遭人非議,更重要的是男人也會覺得這是很正常的。可男人不行,還沒有聽說哪個正當盛年的男人不工作歇在家裏做全職老公的,就是有,長時間如此,估計結果也不會很樂觀,因為沒有一個女人會願意和隻靠老婆的男人生活。更何況33歲的男人往往都已經成家立業,可謂是上有高堂,下有兒女,中間有嬌妻,所以不得不咬緊牙關,硬撐著每天去工作。然而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總是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持續下去,對工作、對自己的身心都是一種傷害。
與其在每天疲累地工作之後,讓不想工作的念頭折磨著心靈,還不如從現在開始,調整好心態,讓不想工作的痛苦離你遠去。因為身處工作、生活方式激蕩變革的“後工作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有更加自主的選擇。
每個人不想工作都有自己的理由,如果你患有這樣的“上班恐懼症”,即在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中,期待著每周兩天的休息日,而每到周日晚上,又會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日產生恐懼,那你就可以和工作說拜拜了,至少是暫時的。
心理學家告誡我們,不想上班時就不上,可以去讀書充電,也可以請假去旅遊,最終的目的都是放鬆自己。要知道,隻有以飽滿的狀態去工作和生活,人生才是有質量、有意義的。
對於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的男人,可以選擇重新走入校門,久違的校園生活會讓你的心態變好。這樣,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不但自己整個人精神好了很多,還獲得了很多的知識;當你再回到工作中時,你完全可以選擇一份比目前的待遇好很多的工作,既調整了心態,又使自己的事業邁了一個台階,豈不是兩全其美。
有一些男人對於自己的現狀很滿意,就是覺得工作壓力太大了,那也很好辦,外出旅遊好了,留連於山水之間,徜徉在曆史積澱的文化中,又有什麼放不下的呢?如果暫時脫不開身,就權當目前的工作是為自己攢旅遊費好了,有了那麼動人的目標,工作起來應該不會很痛苦了吧?
不要對自己太吝嗇,總是覺得辛苦賺來的錢舍不得花,因為還要買房子,還要買車。要清楚一點,那就是隻顧向前衝,卻從來不加油的車是跑不了多遠的,隻有給自己適時的放鬆,才能以良好的狀態投入到以後的工作中去,也隻有良好的工作狀態才會給你帶來良好的收入。所以說,一定數量的消費和錢財的積累並不矛盾。
當然,如果你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和充分的物質準備的話,完全可以換一種工作模式,做個瀟灑的SOHO吧。33歲的馬先生就是這其中的受益者。這個打過高級工、也曾經當過老板的人現在在網上開了一家小店,不但店鋪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可以每天自由地安排工作、生活和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他說自己對現在的工作是甘之如飴,再也不想過那種每天打卡上班、經常超時工作的夢魘般的日子了。
對於一段時間內還不能放鬆的上班族來說,要克服上班恐懼情緒,可以從生活內容、作息時間兩方麵作出相應的調整。深呼吸是一個最好的辦法,早晨起床時、工作間歇中,總之,感到任何不爽時,都可以做幾次深呼吸,吐故納新有助於緩解緊張的心情。給自己每天的工作做一個安排,每做完一件事,就打一個勾或者圈掉,看著那些工作一點點地被自己劃掉,成就感會油然而生,焦慮感也會逐漸消失。這也算是暫時緩解焦慮的一個小處方吧!
太專注於工作以至到了焦慮的程度是陷入了誤區,但為了驅除緊張,放鬆到了懶散的程度,也是走入了誤區。在認真與放鬆之間,你一定要掌握好一個度。
2.關注事業,但不能忽略家庭
33歲的男女大多已成家立業,一邊是事業,一邊是家庭,於是很多人便左右為難了起來。由於年輕氣盛,相當一部分人為事業忽略了家庭,等到家庭出現無法彌合的裂痕時,已是後悔莫及。
33歲的吳先生曾經有一個感情很好的女朋友。大學畢業後,兩人相隔兩地,每次聚後別離時,看著女友流淚的臉,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快點掙錢把女友接到身邊來。8年後,當吳先生把新房的鑰匙拿到手的時候,女友卻嫁人了,新郎不是他。原來,漫長的等待、女友生病時他無暇探望等種種現實的原因終於拉開了他們之間的距離。吳先生說,當時他不知道心裏是什麼滋味,在那一瞬間似乎自己麻木了。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人必須有一個無法放棄、無法擱下的事業,才能變得無比堅強。是的,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經受了無數的風浪,積累了經驗,這時男人的心理承受力要比從前強得多。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是人們的焦點,他由於自信而使自己與眾不同。可以說,事業是一個男人最好的裝飾品,一個矮小不起眼的男人可以因為事業有成而顯得威武高大。事業雖好,但要注意,事業隻是人生的一個部分,它不能成為一個人的全部。
很多男人為了實現人生的滿足感而立誌成就一番大事業,他們使盡渾身解數去追求目標,因此忽略了身邊的一切——婚姻、家庭、孩子……當他們最終的事業目標完成後,卻發現有些得不償失,因為他費盡心機獲得的事業成功,雖然給他帶來了豐厚的物質享受、高人一等的風光甚至是令人羨慕的高官厚祿,卻忽略了甚至是失去了家庭的溫馨、妻子的關懷體貼和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這是因為當一個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於一種事物時,他根本就無暇顧及其他。
英國有一位名叫約翰·那瑟夫的年輕人,30來歲隻身來到美國求發展。經過40年的拚搏,他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生意大王”,積累了幾十億美元的財富。他創辦的公司遍及美國和歐洲各地,但他本人卻一生未婚,因為他的精力都花在事業上了。在他71歲臨終前,他對前來繼承他遺產的外甥說:“我對我的生意和財富感到很滿足,但終生沒能享受到家庭的樂趣卻讓我無比遺憾。”
與此相反,一個普通的33歲上班族卻這樣描述他的事業:我一直想要找個機會再進修,可是每次我都讓進修的機會與我擦肩而過,因為求學就必須犧牲我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我的工作很無趣,而且它耗盡了我的精力。我曾經因此一直抱怨不休,可是有一天我跟平時坐在餐桌上一樣,聽兩個已經7歲的雙胞胎兒子一邊吃飯一邊講述他們在學校裏的事情時,我忽然發現,我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哺育了兩個如此快樂而又有教養的孩子,這難道不是我的成功嗎?在那一瞬間,一種深深的滿足感和成就感充盈了我的內心。從此我再也沒有抱怨過我失去了進修的機會。因為我發現,任何高尚的工作、大房子,都無法換來我的這種成就,它讓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
很多男人往往給自己定了一個太高的目標。我們不否認人要有追求,可是當一個人的目標定得過大、過高的時候,他就會因為一味地追求自我的認同、滿足、成就、權利和挑戰,而忽略了自己其他方麵的需要以及與他人互動所獲得滿足的情感。一味追求事業的男人並不可愛,他們冷酷、無情,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在他們眼裏,獲得事業的成功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他們要的隻是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就像一個在不停地重複的機械運動,說不清自己的目的是什麼,但卻無法停下來。男人為了事業的成功而隨時繃緊神經,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曾經有一位33歲的事業狂男人,生意越做越大,因為精神的極度緊張,在一次一筆大數目的生意失敗後,精神崩潰,走上了自殺一途。
教訓是慘痛的。男人不要也不應該成為事業的機器,要學會把自己的眼光從事業上移開,多關注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是給予陌生人一個小小的幫助,都會讓你產生滿足感。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周圍除了事業,還有那麼多美好的東西值得你去追求。
其實事業和家庭並不矛盾,隻要你能找準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就可以讓自己事業得意、家庭美滿。
3.嫉妒別人就是在貶低自己
33歲的你敏銳地感受到了嫉妒的存在,比你弱的人嫉妒你,而你又會對那些所處職位、工作能力、受上司的賞識程度以及容貌、衣著比你強的人產生嫉妒。嫉妒是一種負麵心理,如果放任其發展下去,很可能對你產生消極的影響。
什麼是嫉妒呢?心理學家從三個層麵對它進行了闡釋。
(1)嫉妒是一種痛苦情感,一種並非愉悅的緊張的心理體驗。凡是產生嫉妒情感的人都清楚地感受到一種緊張,它來源於被拋棄、不被認可的感覺,這當然是非常痛苦的。
(2)嫉妒源起於別人的優越地位或優越狀態,亦即源於別人的價值實現。人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又受到社會主體價值觀的影響。所以,當看到別人在社會地位、財富等方麵強於自己時,不管自己本身是否追求這些,心裏總是會產生嫉妒情感。隻不過熱衷追求的人的嫉妒感更加強烈罷了。
(3)嫉妒所包含的“憎惡之情”難免會驅動紛繁複雜的“離軌”行為;而涵容其中的微弱難得的“欣羨之情”,也可能引發或強化主體的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也就是說,嫉妒情感啟動的主體行為走向具有兩極性。比如有的人能夠正確看待別人的成就,看到對方的長處,正視自己的不足,以此為動力,激勵自己更加奮進,趕上並超過之,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和行為。而另一些人則與前一種人大相徑庭,表現為“酸葡萄心理”,或對他人過分挑剔,更有甚者,會無中生有,橫加指責,製造事端。
嫉妒被心理學家稱做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多數情況下,由於嫉妒心的作用在做事過程中都會傷害雙方,所以曆來的文學家們都用妖魔或病蠱來形容它,例如莎士比亞就曾經把嫉妒比做是一個“綠眼的妖魔”。
嫉妒被視為人性最大的弱點,似乎一無是處。嫉妒至少是緊張的、不愉悅的,沒有人能夠持久地忍受它,它迫切地“要求”嫉妒者主動或被動、積極或消極地采取某些行動,減弱和消除自己的緊張狀態。嫉妒的減弱和消除,就其主動性、積極性方麵,是期望通過挖掘潛力,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改變自己的劣勢狀態,重新確立高水平的心理平衡。這集中地外顯為一種良性競爭行為。
嫉妒升華為良性競爭行為。嫉妒者奮發進取,努力縮小與被嫉妒者之間的距離;而被嫉妒者麵臨挑戰,一般也不會坐視不顧,而是為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優勢地位迎接挑戰,強化競爭。也就是說,嫉妒可能會引發並維持一種現象,在良性競爭過程中,嫉妒雙方一變而為競爭的雙方,互相促進,共同優化。
嫉妒產生並促進良性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嫉妒是一種很偉大的存在。”但是,因嫉妒而采取如此積極態度和行為的人實在太少,嫉妒大量產生的是對立、仇視、攻擊和破壞。古往今來,因嫉妒導致的令人扼腕歎息的悲劇綿延不絕。無怪乎巴爾紮克發出感歎:“嫉妒潛間在心底,如毒蛇潛伏在穴中。”
嫉妒心太強的人不能容忍別人超過自己,害怕別人得到他所無法得到的名譽、地位,或其他一切他認為很好的東西。在他們看來,自己辦不到的事最好別人也不要辦成,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不要得到。顯然這是極其陰暗齷齪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