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的過程中,令孩子深感頭痛的是,知識總是記不牢,明明昨天記住的東西,今天考試時又忘了。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不能不提及記憶的“敵人”——遺忘。
人的大腦是一個記憶的寶庫,人腦經曆過的事物,思考過的問題,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的動作,都可以成為人們記憶的內容。例如英文學習中的單詞、短語和句子,甚至文章的內容都是通過記憶完成的。從“記”到“憶”是有個過程的,這其中包括了識記、保持、再認和回憶。有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隻注重學習當時的記憶效果,殊不知,要想做好學習的記憶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單純注重當時的記憶效果,而忽視了後期的保持和再認,同樣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這就牽涉到心理學中常說的關於記憶遺忘的規律。
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名叫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年),在1885年發表了他的實驗報告後,記憶研究就成了心理學中被研究最多的領域之一,而艾賓浩斯正是發現記憶遺忘規律的第一人。
所謂遺忘,就是我們對於曾經記憶過的東西不能再認起來,也不能回憶起來,或者是錯誤地再認和錯誤地回憶,這些都是遺忘。艾賓浩斯在做這個實驗的時候是拿自己作為測試對象的,他得出了一些關於記憶的結論。他選用了一些根本沒有意義的音節,也就是那些不能拚出單詞來的眾多字母的組合,比如asww,cfhhj,ijikmb,rfyjbc 等等。他經過對自己的測試,得到了一些數據。
然後,艾賓浩斯又根據這些點描繪出了一條曲線,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遺忘規律的曲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中的豎軸表示學習中記住的知識數量,橫軸表示時間(天數),曲線表示記憶量變化的規律。
這條曲線告訴人們在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律的,遺忘的進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丟掉幾個,另一天又丟掉幾個,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後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候後,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展規律,即“先快後慢”
的原則。觀察這條遺忘曲線,你會發現,學得的知識在一天後,如不抓緊複習,就隻剩下原來的25%。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量也就減少。有人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學習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後不久進行一次複習,乙組不予複習,一天後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後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很多。
那麼,遺忘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消退說。強調生理過程對記憶痕跡的影響,認為遺忘是由於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至最後消退。
第二,幹擾說。強調新舊材料之間互相幹擾,遺忘是由於記憶材料互相抑製,使所需要材料不能提取出來。
提到幹擾說,會涉及兩個概念——前攝抑製和後攝抑製。
先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後學習的材料所發生的幹擾作用稱前攝抑製。在無意義材料的記憶中受前攝抑製的影響極大,是造成大量遺忘的重要原因(有意義材料受其影響要小些)。舉例來說,一個人做了大量物理習題後再記憶英語單詞,另一個人沒有做物理習題隻記憶英語單詞,在24小時之後,前者較後者所記住的英語單詞肯定要少。後學習的材料對記憶先學習的材料所發生的幹擾作用稱後攝抑製。曾有科學家觀察被試學生,在識記一些無意義音節之後,經過6分鍾休息,可以回憶起一半的音節;如果在間隔時間內做了其他事情,再進行回憶則隻能記起1/4的音節。所以學習時不做其他活動,不易遺忘,而睡眠也隻有很少的遺忘,假如後學材料是前學材料的重複,即是複習,不產生後攝抑製。閱讀一篇長文章,總是首尾印象深刻,中間部分不易記住,這是因為開始部分隻受後攝抑製的影響,末尾部分隻受前攝抑製的影響,而中間部分則同時受到兩種抑製的影響。
第三,壓抑說。認為由於某種動機所引起的遺忘,是人們壓抑痛苦的或不愉快的事,以免引起焦慮的後果。
第四,同化說。這是奧蘇伯爾提出的較為獨特的見解。認為遺忘是學習到更高級的概念與規律以後,高級的可以代替低級的,使低級的觀念遺忘,從而簡化了認識,並減輕了記憶的量,這是一種積極的遺忘。相反,原有知識不鞏固,新舊知識辨析不清,或者舊觀念代替貌似相同實質不同的新觀念,或者對新知識作曲解,從而導致記憶錯誤,這是一種消極的遺忘。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也應用同化一詞,用來解釋認知發展。皮亞傑與奧蘇伯爾都認為,學習者頭腦裏儲存了某種知識結構,它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而新信息的吸取,會使原有結構發生某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