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實這句話裏麵便蘊藏著彈性生存的人生哲理。先輩給我們留下這樣的處世哲學: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自然界的樹木為了熬過嚴冬繼續生存,還知道在深秋時節暫時褪去它那華麗的盛裝,又何況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呢?倘若沒有少年時甘受紈絝子弟胯下之辱的韓信,哪有後來輔佐劉邦成就帝業的開國元勳?
人生就像一棵曆經滄桑的雪鬆,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麵對生命的輪回,人世間浮華的一切,我們能做的,也隻有適度低頭,剛柔並濟。
人的生活也是這樣,在我們數十年的生命裏程中,常常受到大的、小的、內部的、外部的,等等,各種壓力,對於這些壓力要盡可能地去承受。在確實承受不了的時候,學會退一步,像雪鬆那樣彎曲一下,這樣也就不會被壓垮,就為自己繼續生存下去創造了條件。
的確,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它是人類生存的一門藝術,是經過後天生活的反複磨礪,思想的主動修養而形成的。人要想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工作與生活中,當生命的重荷負載過多,就低一低頭,隻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我們每個人不管是什麼身份,什麼地位,在一生之中,都不可能不說錯話,不辦錯事,因為誰也不是完人,不是無瑕的白璧。既然誰也無法避免錯誤,那錯誤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犯錯並不可怕,主要是明白補救的方法,隻要學會低頭而剛柔並濟,就能避免鑄成大錯誤以致最終抱憾終生。
夾著尾巴做人
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學會翹起尾巴來做人,並把翹著尾巴看作是自信的代名詞。卓有成就的人自豪地翹著尾巴,可那些小有成就的人總是自以為是地把尾巴翹得很高的,沒有成就的人自尊地翹著尾巴。或許他們把“夾起尾巴做人”的關鍵性忽略了,以至於許多人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所以,偶爾見到一個喪家犬,好像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做人就算成功了,也不可處處顯示自己,不能太招搖,要“夾著尾巴做人”,這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兵法所雲韜晦之略講得就是這個含義。一個人不會永遠一帆風順,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做的事,的確是太少了,尤其是溺於中華文化的人們,說話的銳氣沒了,更恐怖的是連思想的勇氣也喪失了,人們用夾著尾巴視為做人的最高境界,來自如地應付突變的風雲,從而逃避旦夕禍患。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張狂性格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最大特點,謙虛謹慎地做人的良訓成了曆史的遺跡,以至於還有人認為謙虛謹慎是懦弱的表象。誠然,自信是健康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所有的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失去自信。但是,當你尾巴翹起來的那一刻,你就跨越了自信的範疇了,那是自傲的地盤。許多時候,可能僅僅一步之遙,事物的性質就能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或許是你沒有意識到的,由此自信和自傲之間的差別隻是那一道線而已。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裏,越來越多的人們都認為當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激烈的空氣裏仿佛有一股火藥味兒,所有的人都覺得活著真是越來越累,每個人都想賣力地表現自己,所以,各個都把尾巴翹得老高,好像尾巴翹得越高就越有本事。可是,一味不遺餘力地表現自己,實際上是表現方式裏最愚蠢的一種,累倒自己是小事,要是因之適得其反,就成了大事。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真正有才能之人,不用刻意地張揚。不露鋒芒的刀輕易不傷人,可未必不是寶刀;鋒芒畢露的刀到處傷人,這種刀也未必就是一把寶刀。每個人做人、做事都有一個既定的方法,平時裏我們的為人處事也都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方法去做的,以至於這種方式是不是恰當,是不是合適,可能很多人都沒有反思過。事物總是在發展的,人也是在不停地成長、不停地進步的,所以,若想一成不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最關鍵的還是要時常記得反省自己,時客記得不能把自己的尾巴翹得高高的,也要把它適時地壓下去。
或許有人會覺得“夾著尾巴做人”是對做人的一種貶低,實際上,不是這麼理解的。在我們的語境裏,“夾著尾巴做人”沒有絲毫貶損的含義,即便我們給自己安了個野獸才有的尾巴。如此“為何夾起尾巴做人”是做人的一種高境界?這還要從一些有尾巴的獸類講起。
隻要是有尾巴的獸類都有很好的自我感覺,在它們高興、張狂、求偶的時候都喜歡把尾巴像旗幟一樣朝上翹起,擺來擺去。但是這尾巴一翹,災禍就來,在狩獵時代,那些尾巴翹得高的野獸最容易被發現,最終是一簇箭,一杆矛飛了過來,在翹尾巴時連小命也沒有了。所以,聰明的獸類在感到有“敵情”時,最先做的事便是把尾巴夾起來,來減小目標,做好隱藏或是逃遁的準備。人的貓腰動作可能就是當初的夾尾巴的演變,隻不過後來尾巴退化了,如今就隻能用縮身替代了。
人是很聰明的,從野獸的夾尾巴裏受到了啟發:這夾尾巴的人,比夾著尾巴當獸更會保護自己,它能使人在屈伸間找到擺平關係的法寶。獸類夾著尾巴是由於自然界裏有個最大的“害蟲”,人。人是萬物之王,百獸不得不防。如此,人夾著尾巴的人,防的是誰呢?誰是我們人類最大的敵人呢?這就是“權力”。除了“權力”,誰還能管得住一個人是“冒尖了”,還是“出頭了”,或是“張揚了”,還是“顯擺了”。人和人之間的嫉妒,隻是能導致嫉妒者眼紅與失眠,要是沒有“權力”的介入,嫉妒隻能讓自己受到傷害。但當嫉妒是權威者的心態的時候,倒黴的就必定是那個翹著尾巴的人了。
現代社會,人們的性格得以張揚,才智有了發揮的天地,可是夾著尾巴的人的生存“規則”仍然不能放棄。
比如,在一個集團的內部,隻有總經理是能夠翹尾巴的,可他的部下則不可以像他那樣張狂,要是部下以為自己更高明,忽略了總經理的尾巴高度,就會對公司總經理的決策提出批評、建議,要是反對錯了,遭一頓訓斥或許沒事,總經理大度,不和你一般見識。要是你的尾巴翹得高,擺得漂亮,指出總經理的錯誤要害,即使你為公司挽回了巨大的損失,你也不會有何好的下場,除非那公司是你自己的。
學會夾著尾巴的人,就要和人為善;懂得虛懷若穀,廣納良言;懂得豁達大度,寬厚待人。一個隻有對名、權、豁達、寬容、利看開一些,看淡一些的人,才能處理好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才會消除嫉妒的心理。對待競爭者,我們要一樣地寬厚、大度,要和人為善,用顆“平常心”對待所有的事物。
固然,在這裏我們所說的“夾著尾巴做人”並不是做“老好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好;明哲保身,隻求無過……”反之,要我們在原則麵前去掉怯懦的“老好人”個性,去掉那些庸俗的作風,做一名有黨性的驍勇的戰士!提倡低調的做人,決不意味著低沉,不意味著因循守舊,隻是要振奮精神,腳踏實地,幹好所有的工作。做到低調而不低沉,自豪而不自滿,如此才懂得真正“夾著尾巴做人”的含義。
夾著尾巴做人的原則要從細節入手,由於細節決定成敗。把握當今,要放棄就放棄,凡事量力而行,擺正好自己的位置。換句話而言,夾著尾巴做人的技巧就是遠離“小人”,也不要得罪“小人”,站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耐心地聆聽他人的說話,有理也要讓三分,懂得包容之心是富貴的含義。
智慧和謀略也告訴我們,做人、做事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如此在危險突然降臨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智慧謀略不隻是才幹,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本錢。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到處招搖。要夾著尾巴做人,懂得與掌握必定的智慧和謀略。苦難對於強者而言不過是一塊墊腳石,而對於弱者而言就是一個萬丈深淵。在苦難裏尋找什麼結果,重點是看采取怎樣的態度。夾著尾巴做人,心態常常比事態更為關鍵,良好的心態引導低調的人沿著正確的行為與方向前進。要能正視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缺點,就要懂得自我反省,勇於嘲笑自己,為人豁達,時刻保持著低調。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夾著尾巴做人是種境界、修養和一種海納百川的胸襟,一種睿智圓滑的情懷,更是獲得人生、贏得成就的金光大道。夾著尾巴做人不等於放棄、頹廢,不是悲觀、懦弱,反之,它是精益求精中的風格,是執著追求的精神。
以退為進顧全大局
生活中,我們經常需要“以退為進”,而且是考慮到全局方麵,主動撤退,抓住最佳時機,立刻行動。
如果有一天,你辦公室的電腦出了問題或中了病毒,於是下班之後,你就請同事幫忙,結果忙到很晚,你們倆就不得不打電話回家說明情況。如果忙到很晚,還沒修好,但突然,公司大門開了,看見另外一個同事忘記東西回來拿,他遠遠看見你們二人,這時,你該怎麼辦?是視而不見?還是不出聲,免得引起對方注意?還是故意大聲談話,使對方知道你們在忙正事。
如果你明白“以退為進”的道理的話,你就應該主動叫那位同事:“快!快!快!來幫幫我!”即使你知道那人對此根本一竅不通,也要硬去拉他來,讓他了解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明白,即使是警衛或工友進來,為了考慮到大局,避免別人的猜疑,你也必須想個借口,請他過來,了解情況,讓你擺脫嫌疑。
大家要明白,“以退為進”的目的不是要退,而是要進。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能凡事都巧妙處理。試想一下,黛安娜王妃既然已經決定跟法耶好了(甚至傳言,她已經懷了孕),她又何必一直對狗仔隊躲躲藏藏?就算躲,也不至於讓司機玩飛車吧?
如果黛安娜王妃懂得“以退為進”,發現自己的車再快,也快不過狗仔隊的摩托車的時候,幹脆讓司機把車放慢,或停在路邊,擺出一副“任你們拍吧”的姿態時,今天不是還風風光光地健在嗎?
蜥蜴斷尾,是為保命。想象有一天,荷槍實彈的敵人要抓你,你帶著妻子四處躲藏,最後當敵人包圍的時候,你知道自己無法逃脫。你該如何是好?是帶著一家老小出去?還是先打死子女,再自殺?抑或是一個人出去主動投降?
明白“以退為進”的人,是聰明人,隻有當機立斷,才能使後果減輕。嚴重的後果,可能是敵人追殺你的時候,把一家老小也殺了。也可能是八卦記者在“挖”你的甲新聞時,順帶挖出了更不想示人的乙新聞和丙新聞……而且,就算這些記者一無所獲,隻要你還有甲新聞,他們就會持之以恒,讓你整天心神不寧,而且時間愈久,對你的傷害就越大。這時,如果你“和盤托出”的話,就會使自己的神秘感消失,人們也就沒有知道的欲望了,這時,你就可以走出大家窺視的視線了。
你這麼做,也是在“斷尾求生”,雖然甲新聞曝光了,卻能保有乙新聞、丙新聞不被挖掘,以退為進,值得!接下來,我們看個故事:
飯店裏,小張把餐巾一摔,戒指一扔,掉頭走了,這時的男朋友小王多難堪啊!而且他如何是好?沒錯!小李手上的戒指也是小王買的,而且跟小張的一模一樣。
假如你是小張,發現男朋友給別的女生也買了跟你一樣的戒指,而且人家還得意洋洋地戴在手上,你能不生氣嗎?那麼,小王錯在哪裏呢?他最少做錯了兩件事:
第一,不可以明目張膽,凡事要講究退步,在一定的基礎上,考慮到全局的方便,既要顧及到自己,又要不去傷害別人。
第二,小王應該主動告訴小張,是意外的原因,小李把戒指搶去了,其實他是喜歡小張的,隻是小李太張狂,出於好男不與女鬥,也就把戒指讓給小李了。
雖然,聽到這樣的解釋,很多女生都會懷疑,但實際上,女生往往會為你的真誠所感動。如果你不知道讓步,生硬地亂說一氣,不但不能繼續贏得你女友的芳心,而且很有可能你女友會棄你遠去,讓你得不到那個又失掉了這個,得不償失啊!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以退為進是一種有力的措施,我們要出於顧全大局的考慮,以委曲求全的方式竭力地尋找最有希望的光明之路,甘於知難而進,甘於主動舍棄,忍一時之氣,成就大的事業。
做人切不可居功自傲
按照係統論的觀點,任何一件事都和其他的事聯係著,是存在於一個係統之中。部分人經常忘了這一點,他們在爬到一定高位時,不是矜才使氣、盛氣淩人,便是居功自傲。想一想宇宙如此大,人際交往如此繁雜,個人的才能和成功算得了什麼?更何況每一個人的“功”和“才”都是踩著別人的肩頭摘得的。因此,居功而不自傲,才大而不氣粗,才是做人的根本。
東漢名將馮異,才能出眾、品格高潔,在中國曆史上傳為佳話,到今天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榜樣。馮異馳騁沙場幾十年,戰功累累,是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時很成功的統帥,但是每次戰役結束後,諸將並坐論功時,他為了避功,把封賞讓給部下,經常獨坐在大樹下讀書思過,因而軍中稱他為“大樹將軍”,他有帥才,卻從不使氣,雖然戰功赫赫,卻仍低調做人。
更始元年,大司馬劉秀率王霸、馮異等將領曆經艱險,攻克邯鄲,擒斬王郎,平息叛亂。馮異在邯鄲之戰中,想盡辦法克服困難,連夜為夜宿河北曉陽地區的大軍籌措糧秣,熬煮稀豆粥,讓將士饑寒俱解,恢複戰鬥力。
劉秀率軍行到南宮的時候,正逢大雨滂沱,寒氣逼人,馮異又四處奔波,取薪燃火,讓將士取暖烘衣,送上熱氣騰騰的麥飯,讓官兵衣幹腹飽,重上戰場。
邯鄲之戰,劉秀大勝。而且讚揚馮異“功勳難估,當為頭功”。恰好劉秀召集將領盤坐曠野、論功行賞的時候,馮異一個人待在一棵老槐樹下很專心地讀《孫子兵法》。
當侍衛連拖帶拉地將他帶到劉秀跟前時,馮異卻對封賞一再推讓。實在推托不掉,他便建議讓給屬下的一名偏將,偏將大受感動。劉秀見馮異不居功自傲,就賞他許多金銀,馮異卻如數分給這次作戰中表現勇猛的士卒。
馮異的做法,使他把人際關係搞得很融洽,部卒願意為他效力,上司欣賞他,同級的人也佩服他。
相對馮異來說,年羹堯卻是一個不知深淺的人了,他的胞妹是雍正帝的貴妃。
雍正皇帝登基的時候,對年羹堯倍加賞識、而且重用。年羹堯一直在西北前線為朝廷效力,因為平定西藏時運糧及守隘的功勞,封三等公爵,世襲罔替,加太保銜;因為平郭羅克功晉二等公;敘平青海功,進一等公,給一子爵令其子襲,外加太傅銜。
雍正二年八月,年羹堯入覲時,禦賜雙眼孔雀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及金幣,恩寵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不僅年羹堯的親屬備受恩寵,就連家仆也有通過保薦,而且還成了道員、副將的。
對此年羹堯不但不知收斂,反而更加驕橫,得意忘形,還霸占了蒙古貝勒七信的女兒,斬殺提督、參將多人,甚至蒙古王公見到他都要先跪下,因此他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憤怒和非議,彈劾他的奏章多似雪片。
內閣、詹翰、九卿、科道一起奏言年羹堯的罪惡,建議革他的官職。雍正三年十月,雍正帝命逮年羹堯到京審訊。
十二月,案成。此距發端隻有九個多月。議政王大臣等定年羹堯罪:計有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專擅之罪十五、忌劾之罪六、殘忍之罪四等,共九十二款。
雍正三年十二月,皇帝派步兵統領阿爾圖,到關押年羹堯的囚室傳旨說:
曆觀史書記載,不法之臣有之。但是當未敗露之先,而且都是守臣節。如果爾公行不法,全無忌憚,古來曾有其人乎?朕對你恩如天高地厚,希望你實心報國,盡去猜疑,一心任用。爾乃作威作福,植黨營私,辜恩負德,於結果忍為之乎?爾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局以彰憲典而服人心?今寬爾磔死,令爾自裁,爾非草木,即使死亦當感涕也。
年羹堯接旨後自殺。
此案涉及年家親屬及友人,他的父親年遐齡、兄年希堯罷官,他的兒子年十五以上者遣戍極邊,子孫不滿十五者待至時照例發遣,族中文武官員俱革職。
不可一世的年羹堯,因為無知做人而落得個可悲的下場,因此說,才大而不氣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能方能圓方圓合一
在人生的旅途中,當主體力量明顯占優勢,居高臨下,以十擋一,采取行為以後,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時,應該主動進攻;而當主體處在劣勢的位置上,稍一動作,就可能被對方“吃掉”,或者陷於更加被動的境地時,就應該以退為進。
當然,以退為進隻是一種權宜之計、人生手段,待時機成熟,成功條件具備,便可由守轉為攻。而方圓做人,能方能圓,是古人善用的處世手段之一。尤其對於那些權衡家來說,方圓合一更是他們一生當中不可缺少的財富。
司馬懿,字仲達,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是三國時期魏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是令諸葛亮也忌憚三分的厲害角色。
魏明帝曹叡駕崩,托孤司馬懿和曹爽善加輔佐幼帝曹芳。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的排擠。於是稱病在家。
曹爽見狀,竟不問真假,日漸得意忘形起來。他提拔了很多自己的親信,自己的弟弟曹羲被封為中領軍,曹訓為武衛將軍,曹彥為散騎常侍,並控製了宮廷京師的武裝大權。曹爽見大權在握,日益膽大妄為起來。他天天和自己的親信們吃喝玩樂,夜夜笙歌,出行時的車輛儀仗皆與皇帝出巡一般無二,甚至還把宮中的妃嬪、樂師也帶回家中尋歡作樂。他的黨羽將洛陽野田、典農部桑田數百頃等國有土地分割占為私產。並承勢竊取官物,向州郡敲詐勒索。這樣過了一段時間,曹爽的所作所為逐漸被那些正直的官吏所不齒,而正在失去人心的他竟毫無知覺。
司馬懿雖裝病家居,但對朝政與時局卻非常關注,他對曹爽的種種行為和漸失人心的情況自然都了如指掌。見時機即將成熟,司馬懿心中暗暗高興,麵子上卻總是不動聲色。
正始九年冬,河南尹李勝,經曹爽的表薦,回歸故鄉為荊州刺史。臨行前曹爽派他假借辭行去司馬懿家中打探他的病情。司馬懿深知官場上的事情,聽說李勝來訪,就向身旁的侍女囑咐幾句後傳令進見。
李勝來到司馬懿府邸,看到司馬懿躺於病榻,頭發散亂,麵容憔悴。一看李勝進屋,忙掙紮著想要坐起,兩個侍女馬上一左一右扶起他,一個侍女遞上外衣,司馬懿顫顫巍巍地伸手去接,手指無力,竟致衣服落於地上。兩個侍女忙彎腰幫他撿起,好不容易才把衣服穿上。接著司馬懿又用手指了指嘴。侍女忙端來一碗稀粥,司馬懿也不用手去端,探著脖子就喝,結果一邊喝一邊漏,弄的胡子上都是稀粥與飯粒,前大襟上還灑了一大片。邋遢至及。李勝看到後,忙往前湊了湊:“隻聽人們說您中風病犯了,想不到竟病的這麼嚴重。”
司馬懿緩了緩神,吃力地說:“唉!年老病重,死期不遠。君屈任並州,並州接近胡地,您可要當心啊!”說完停頓了一會又斷斷續續地說:“恐怕你我不能再見麵了,我把兩個兒子師、昭托付給您,請您多照應。”李勝看他說錯了,就糾正說:“我上任荊州,不是並州!”司馬懿聽了,故意偏偏頭側過耳朵問:“什麼——放到並州?”李勝隻好再次改口說:“我放到荊州。”司馬懿這才若有所悟地說:“啊!都怪我年老意荒,耳朵也背,沒聽明白您的話。您這回到‘並’州任官,要好好立功啊。”又寒暄幾句,李勝便告辭了。
曹爽得到李勝的報告,聽他繪聲繪色地描述司馬懿病重昏聵的老態,心中更是放鬆了起來,完全不把司馬懿當做一回事了。司馬懿用這種裝聾賣傻的方法打發了屬於曹爽一黨來探望病情的幾個人後,見再也沒有人問他的病況時,知道此計奏效,加緊了各項準備工作。
正始十年正月甲午日,皇帝曹芳至洛陽城外的南山去祭掃明帝的平陵。曹爽、曹羲以及曹訓掌握兵權的兄弟三人全部隨駕出城。平陵距洛陽九十裏,按當時的交通條件勢必不能當日返回,必須駐蹕於外。
曹爽兄弟隨皇帝出城的消息早有人報告司馬懿,他一邊派人去觀察,一邊開始緊張地部署。等三個時辰過後,估計皇帝車駕出城已遠。司馬懿馬上分派兩個兒子、家人及以前的門生故吏分別奪取城中禁軍的兵權,立即占領了武器庫、府庫、皇宮與太後宮等要害部門,又以最快的速度關閉所有的城門,並馬上帶領親兵出城駐守洛水浮橋邊。一個時辰內,一切部署停當,整個洛陽城進入了高度緊張的備戰狀態。這樣,司馬懿控製了京城與皇太後。
一切就緒後,司馬懿又以皇太後的名義給曹爽寫信,要求他保護皇帝回城,隻要投降就能免死。曹爽本是庸俗無能之輩,不聽手下人的勸告,竟然投降回城。不久,司馬懿在剪除曹爽的羽翼之後,便以謀大逆的罪名將曹爽兄弟及親信誅殺淨盡,從此,司馬氏獨掌朝廷大權,為篡魏自立,建立西晉王朝奠定了基礎。
司馬懿本身就是鷹是虎,卻又裝成衰弱得不堪一擊。曹爽受了麻痹,就把他當成了病貓,卻不知自己早已成了司馬爪下的獵取對象。司馬懿將心高而氣不傲演繹到了極致,野心勃勃卻看起來行將待斃。因此,他的成功就隻是時機的問題了。
一個人如果過分方方正正,為人做事不講究方法,必會碰得頭破血流,寸步難行。人生的巧妙就在於能方能圓,方圓合一,這樣才能在社會生活中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掌握生活主動權,贏得廣闊的生存空間。
就社會生活來說,積極奮鬥、勇敢拚搏、堅持不懈的行為,其價值和意義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應該看到,人生的路並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麵對複雜多變的形勢,人們不但需要慷慨陳詞,也需要沉默不語;既需要窮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應該爭,也應該讓。總之,我們要能方能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