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裏的一切都有一定的發展規律與方向,歸總到最後順其自然是長久之計。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與追求,然無論如何,人是自然的動物,走極端是不可取的,而隻有順其自然,任憑閑言碎語,到後來才會依舊活得瀟灑自在。
有這麼一則故事:
日本有一位修行有道的高僧如水禪師。有一對夫婦,在如水禪師的住處附近開了一家食品店,他們有一個漂亮的女兒。
一天,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一天天地地大了起來。這可是見不得人的事啊,女孩的父母非常憤怒!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如水”兩個字。
於是,這對怒不可遏的夫妻去找如水理論,聽完了對方的辱罵,如水隻是淡淡地應了一聲:“就是這樣嗎?”
但事情並沒有完,等那姑娘肚中的孩子降生後,姑娘的父母竟毫不猶豫地將嬰兒送給了如水。這著實是讓如水禪師難堪的事,“一位出家的和尚,竟和民女通奸,還生了孩子,出的是哪門子的家”,街談巷議就此議論紛紛。
雖然名譽掃地,但如水禪師並不介意,他沒有任何辯解,隻是認真、細心地照顧著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買來各種嬰兒用品,盡管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仿佛他是受人之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般處之泰然,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讓那個孩子一天天健康、快樂地長大。
就這樣過了兩年,那位未婚媽媽的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於是她便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了實情。她說,孩子的生父是劉晶,他是一名青年,在本市工作。聽了後,姑娘的父母羞愧萬分地去跟如水禪師賠禮道歉,然後抱回孩子。
如水禪師仍然是淡然如水,在交回孩子時仍然隻是輕輕說道:“就是這樣嗎?”
如水禪師表麵上無所謂,是他順其自然才後來得到了姑娘父母的道歉。然而,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為一些諸如堅強、果敢、毅力、勇氣以及臨危不懼等有著強烈理想主義的色彩的詞彙所困擾,如果我們按照這些詞彙所代表的意義來行動,通常會碰壁,甚至誤入歧途。
當你在大海上駕駛著輪船向著目的地航行忽遇暴風雨時,你是會冒著可能翻船的危險頂著風浪上的風險呢?還是暫時改變航向,以期避開危險呢?麵臨這樣的選擇,百分之百的航海者會采取後一種方式,畢竟無謂的犧牲是沒有價值和必要的。
同樣,我們的生活也像大海航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遭遇是是非非的風暴,此時我們就必須繞開是非,曲折前行,也許這樣有些繞遠,但卻避免了一些傷害,這也是我們古人在遙遠的年代就諄諄教誨我們的處世法則:“以柔克剛”。
波濤翻滾的大海中,假如我們認為迎著風浪而前行才是勇敢者的行為,拒絕掉轉船頭的話,勇氣、剛毅、堅強才是人性高貴的惟一證明,那麼我們極有可能會付出船毀人亡的巨大代價,所以有時候,掉轉船頭,繞開漩渦,並非就意味著懦弱,而恰恰是一種智慧。
生活中,堅強與隨遇而安同樣重要。如果我們要與生活的法則對抗,一味按主觀願望行事,那麼我們可能遭遇失敗。因此麵對生活的是是非非,我們有時不必一定要讓自己身陷其中,然後試圖讓自己能夠還原生活的本來麵貌,以證明自己的清白或無辜,殊不知,生活是很複雜的,有時候,許多事情很可能越想弄明白,反而越發朦朧難辨,就像人們常說的“越描越黑”。
因此,有時候,在一些並非原則性的是是非非麵前,我們無須去澄清什麼,因為,時間是最好的證明,我們選擇順其自然,事情就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無所大礙。
如果我們想活得快樂,就必須無視人與人之間的瑣事;有些人常常煩惱,是因為他們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哪怕是他人一句無心的話,自己都有意地接受,所以便悶悶不樂。其實在生活中,自己和他人在是是非非中彼此發生摩擦的不可避免的,有時他人也許有意的,但有時則是無意的,我們雖然不能時時刻刻都讓別人相信我們的清白,但我們至少可以訓練自己,使自己不會輕易被別人的言行所影響。
漫漫人生,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生存的最佳路徑,在不知該如何選擇的時候,順其自然恰恰是最好的選擇。人生有時會充滿痛苦與無奈,當我們和別人見解上有衝突,彼此難以和諧相處的時候,我們就不快樂了;我們在職場往上高升的時候,突然被小人使了絆子,下了套,於是我們就會憤怒、痛苦;我們應得的利益被人奪去,我們就會懊惱傷心……種種難以由自己主宰的苦惱,使我們終日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所以,人生曆程中,我們需要建立一種“堅強——隨遇而安”的生活哲學,理性地體會人的自然需要,順其自然地生活。在自己的內心建立一個安寧平靜的港灣,以停泊暫避暴風雨的生命之舟就像歐陽修所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靜合皆宜不吃虧
我們每個人的生性都不一樣,有喜歡好靜的,也相對的有喜歡好動的。通常來說,好動的人如同烏雲下的閃電,霎時間便消失得毫無蹤影,又如同一盞風前的殘燈,搖擺不定,忽明忽暗。清靜的人,如同已熄滅了的灰燼,已失去了生機的樹木。過多的變幻與過分的清靜,都不是自己理想的人生觀,惟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與平靜的水麵,方能出現鷂鷹飛舞以及魚兒跳躍景觀,用此種心態對事物進行觀察,才算是真的理想境界,才是真正具有崇高道德的人。所以任何事情到了一定的程度還是有壞處的,並不是我們所謂的什麼專業的事情,當然,這也要分什麼事情。
我們的理解很多時候隻是片麵的,千萬別誤會靜是淡泊,是高雅的;動是行動,是忙碌,是俗氣。其實,不管動與靜,做事不可太走極端,走極端是有壞處的,不是跟我們想象中的一樣美好。動與靜是相對的兩種行為,是人生修養中的兩種行為,是人生修養中屬於極端的兩個概念,我們不能不靜,也不能不動。任何人都有動的時候,也都有靜的時候,但是最好動靜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這也就是所謂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相宜才是人生真正的節度。這樣在一個寂滅壓抑的世界中,仍可以鼓足勇氣從事創造;處在驚濤駭浪的混亂時代,才可適應環境以求生存之道。通常所說的處亂不驚,寧靜致遠,超然物外,逍遙自在,將一切寄托於不得已,以養護形體的主宰,這變是“道”之根本。
有時候我們會有這樣的體會:內心的需求,有緊迫的,有不重要的,但在我們急需的時候遇到他人的幫助,往往會感激不盡,以至終身難忘。在他人快要餓死時,送一個胡蘿卜和富有時送一堆珠寶,就他人內心感受而言,是完全不一樣的。楚漢時期,韓信富貴以後想報答自己的漂母,就因為若當時沒有這位老人給飯他吃,說不定早就餓死了。雪中送炭的概念並非我們平時想的那麼淡然,其中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永遠都難以體會到的。
三國時期,周瑜並沒有太大名望。他曾於軍閥袁術所轄的居巢縣當一小小的縣令。一次,地方上發生了饑荒,而且爆發了戰爭,兵亂間給百姓的財物帶來了很多的損失,糧食問題日益嚴重起來。老百姓由於沒有糧食吃,便吃樹皮、草根,其中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周瑜見到此種慘情急得心慌意亂,不知到底該怎麼辦才好。此時有人便獻計,說在本縣有一個叫魯肅的樂善好施的財主,他家一向非常富裕,想必囤積了很多糧食,不如去跟他借。
於是,周瑜帶上人馬立即到魯肅家進行拜訪,剛寒暄完後,周瑜便直接說道:“不瞞魯兄,瑜此次造訪,是想向你借點糧食。”魯肅見周瑜長得一表人材,想必日後定成大器,因此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現在僅僅是個小小的居巢長,於是哈哈大笑道:“此乃區區小事,我答應便是。”
隨之,魯肅帶上周瑜去查看糧倉,此時魯家存有兩倉糧食,分別三千台,魯肅非常爽快地說:“也不要說什麼借不借的,我將其中一倉送給你就是。”周瑜與手下一聽他此般慷慨,全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饑荒之年,糧食便是生命啊!周瑜被魯肅的言行深深打動了,於是兩人當下便成了好朋友。
後來,周瑜終於富貴了,他牢記魯肅當年的恩德,把他推薦給孫權,於是魯肅也得到了做大事業的機會。魯肅“靜守”而不死寂,遇到自己看好的人,立即伸手幫助,這是恰到好處的“動”。
所以靜中寓動,動中有靜,才是處世的智慧。即便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動靜皆宜,懂得運動也並產生大的智慧去做人,做事。
待人處事留有餘地
我們都知道“盛極則衰”,就如同一張弓,要是拉得太圓太滿,就容易折斷。做人做事也是這個道理,要是在做人做事時,到了完全沒有回轉的地步,就是不給自己留有餘地,不留台階。如果事情有轉折,預測或是建議有錯誤,就能自己留在半空裏,尷尬萬分。最終讓自己上也不行,下也不是,沒有回旋餘地。
以此類推,隻要是話說得太滿的人,必定表現出極端個性。隻要是性格極端的人,基本上是不願妥協的,丟掉的是靈活變通的機遇。
俗話說: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麵是會瞬息萬變的,做人做事一定要把這種情況預計在內,要不,在許多時候就會讓自己尷尬,同樣也會讓對手為難,因此不可不防。所以,在做人做事的過程裏,不能把弓拉得太圓太滿,待人處事要留下餘地。
換句話說,就是在待人處事裏,切記把事情做絕,要時刻處處為自己留下可回旋的餘地,如同行車走馬一樣,如果你一下子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方,調頭就不容易了。常言道:“過頭飯不吃,過頭話不說”,就是這個道理。在辦事情的時候,多用一點“太極推手”的功夫,永遠保持一些可以回旋應變的能力。
人生的不快,往往差在毫厘之得失,半步之長短。社會中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原則與實際情況,用不著在乎他人的議論與評價,也不要去幹預他人。時刻保持一顆容人的心,所有的事給人留有餘地。萬事不饒人、怨恨他人、不原諒他人,結果給他人帶來不好的影響,讓自己更加難過,還加重自己的負擔,讓自己鬱悶而已。由此我們要寬容待人,為自己留一點餘地,給他人找一個台階下。凡事太盡,就緣勢必早盡。要懂得異地而處,多想想自己的不足。知足知不足,有所為有所不為。做事明白是非、留有餘地的人,才能做一個明智的人。
不論對自己還是對方,都要留餘地,即便最強勢的咄咄逼人作風的談判高手,也會適當留給自己或是對方回旋的餘地。萬一讓自己弄得下不來台,這樣尷尬的局麵會在談判雙方的心理中導致微妙的變化,以至於影響勝負的天平。除非你自己確信,把對方逼到死角對自己十分有利,自己可以完全控製對方掙紮的局麵,要不必定要給對方留有餘地。
明白了做事留有餘地的道理,也要知道必須把握標準,要有一個度,假設沒有限製地留餘地,隻是為了算計著明日要取得怎樣的成就,要是這樣就談不上餘地。由於這根本是一些人在為自己的利益作打算,留有餘地的話也隻是一種體現而已。而我們平時所看到最多的恰好是這自私自利的人。所以,相互間可能妥協,明白其間奧妙的人都知道為何,可誰也不想來破壞其中的奧妙。這就是“老少耗子——一窩的。”
某人應聘一家大型企業的城市營銷主管。在麵談的時候,雙方談得很投機,並沒有局限在特定的崗位上。因為多種原因,這個人沒有贏得這個崗位,在雙方在表示遺憾的同時,也表達了有機會再合作的想法。一段時間一後,這家企業就打來電話,詢問這個人是不是願意出任企業的北方市場主管。實際上,這種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就是留有餘地的益處。
要是你跳槽離開一家不好的企業,也不要把關係搞得太僵。由於你跳槽之後還要奮鬥,而這家企業也在發展,可能雙方就會在更高的起點上合作,畢竟雙方相互都很了解。
一枚硬幣的兩個麵是不同的,而同樣地,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什麼事情是完全絕對的,所有事物都有兩個相對的方麵。換句話而言,我們做事不要太絕對,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要留下一些能夠回旋的餘地。
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次生擒孟獲,最終卻又把他放回去了。或許有人會說,他真傻,抓一個人費了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最後就“放虎歸山”。實際上,如果我們換個角度而言,就不這樣想了,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不隻給自己留下了餘地,也為孟獲留下了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諸葛亮清楚,想要一個人為你心甘情願地效力,就要使他心悅誠服地降伏。最終,在第八次擒住了孟獲之後,他甘心歸降認輸,此舉也成為了諸葛亮的一段傳世佳話。
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留有餘地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佛家道:“心善如水。”劉墉也在他的書裏寫道:“人們往往驚異於太陽的熱力,而腳下的大地卻有著更令人驚奇的熱量。天沒暖,大地先暖,因此很多花才會破冰綻放;人情不暖,內心先暖,因此我們能夠在塵世做一劑清流。”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常常能替別人考慮很多實際問題,由此也時常為他人留有餘地,或許他會由於這樣而失去些名利或財物,可與此同時,他卻贏得了對方的感激與信任,這就是比金錢更為珍貴的東西。
當然,我們或許說,留有餘地是幸福的另一種體現。蘇格拉底說:“太過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存在這個世界裏,所追求的不隻是人生的價值、美麗的容貌與巨大的財富,還有更關鍵的就是朋友、家人與愛人。要是一個人在處理身邊的事情的時候過於理智,即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可他又失去了什麼呢?後者的價值顯然不能與前者相提並論。積極嚐試用感性的想法來看待身邊的問題,這不會使你損失掉什麼,反之,你還能夠收獲一份極大的幸福。
固然留有餘地隻是做事過程中一個很小細節,可是有時卻能決定成敗。汪中求在《細節的魅力》裏寫道:“一心渴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跡,而甘於平淡,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做人做事要把握細節,切忌不能把弓拉得太滿,給自己與別人留下一絲餘地,才能使自己在生活裏進退自如……
換句話而言,留有餘地的目的是不要用盡全力。清人在《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記載到“四不盡”,就是“功不可立盡,官不可做盡,恩不可施盡,寇不可殺盡”。意思是講,功要立盡了,就會功高蓋主,皇帝與其他大臣都會很不安,碰到老實的郭子儀還好,要是碰到狼子野心的司馬懿,就免不了會掀起一場腥風血雨。而官至極品,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看上去榮耀蓋世,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君臣猜忌,必有一番死鬥。就像高到無官可封的年羹堯,也有一天被降十八級,最終還是被賜死。寇不可殺盡,就有兩層意思,一是窮寇勿追,讓他走投無路,就會與你拚命;二是“鳥盡弓藏”,敵寇殺完,再把軍謀士們也就離死期不遠了。這些個“不盡”,固然都有道理,也有作用,同樣也是些明哲保身的方式。
人在社會裏,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懂得留有餘地,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講,上天會為每個人留有轉機,和選擇的餘地。家有餘糧,日子好過,日有餘用,生活安定,就是要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常言道,彈琴唱歌,餘音繞梁;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隻要留有餘地,才會做到均衡、對稱、和諧;隻要留有餘地,才會做到進退從容,屈伸任意。我們留下更多的空間給他人,實際上也是留下退路給自己。
適度低頭剛柔並濟
一個人如果想有所成就,而且還想幸福滋潤地活在世上,就要時時刻刻記住“低頭”。因為我們都知道,也能夠明白:要想進入一扇門,就必須讓自己的頭比門框更低;要想登上成功的頂峰,必須低下頭彎起腰做好攀登的準備。
對於那些登上頂峰的成功者來說,他們無論是在舞台上發表演說還是乘機出訪,總是微微低著頭俯視腳下的人群,因為他們站在高處。而他們腳下成千上萬的人們,總是高高抬起頭向上仰視台上的成功者,因為他們站在低處。而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學會適時地低頭,隻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富蘭克林先生,曾被譽為為美國之父,在他年輕的時候曾經去拜訪一位前輩。那時他年輕氣盛,而且走路總是挺胸抬頭邁著大步,一進門,他的頭就狠狠撞在了門框上,疼得他不住地用手揉搓。
這一幕被他的前輩看到了,這位前輩就笑了笑,對他說道:“很痛吧!可是,這將是你今天來拜訪我的最大收獲。”
成熟的麥穗永遠都是低著頭看著大地,我們要時刻記住這一點。要是你是一個部門的主管,在成功的時候應該同成熟的麥穗一樣,去欣賞和讚揚部屬,即便在成功中他們隻盡了微薄之力,也要這樣。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平衡部屬與主管在天平上的位置,使人際關係達到一種平衡,是一種謙卑態度,更是一種聰明的做法。
做人就應該學得聰明點,但是人性的卑劣在職場中紛紛表露出來,如果出現一個太聰明的同事你會厭,太愚蠢的老板也會厭,太漂亮的同性會嫌,太醜陋的異性還會嫌,太粗俗的看不起,太高雅的聽不懂,太貧窮的遭白眼,太富貴的會遭紅眼……所以,有時候就要學會適時低頭,剛柔並濟。
我們比較熟悉蜥蜴,聽說它原來是與恐龍同類的一種動物,我們知道恐龍滅亡了,但蜥蜴卻在最後存活了下來。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恐龍體積過於龐大,總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因而容易被淘汰。蜥蜴小巧靈活,雖然纖弱,但便於匍匐在地上,因而得以生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用“毫不示弱”來形容一個勇敢的人,但是,認真想一想,時時處處不示弱的人,雖能得一時之利,卻很難成為最終的成功者。倒是有些人,凡事忍讓,不逞能,不占先,心境平和寬容,能拋除私心雜念,不受外界幹擾,做事持之以恒。他們即使遇到打擊,暫時出現困難,也不會萬念俱灰,因為心境平和,所以能泰然處之。這種人跑得不快,但有毅力堅持到終點。
遇有挫折時,改變一下自己的思路,或是暫時地妥協,讓以前爭強好勝的你嚐試一下使用其他的方法,也許這樣會讓本來不好的僵局變成一個圓滿的結局。
所以有時候必要的妥協會讓你得到意外的收獲,嚐試著去改變會出現另外的一種好局麵。
平時,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不如意之事,也常有人一方麵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麵又因循守舊、不善改變,習慣在老路上徘徊。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東方不亮西方亮。如果我們調整一下目標,改變一下思路,完全可以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無限風光。
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麵對這些事我們應該怎麼處理呢,希望下麵的故事對我們能有一些啟發。
曾經有一個年輕人,他非常有才氣,正是因為他非常有才氣,所以他為人非常地傲慢,因此不論在什麼單位,也不論是領導還是同事,大家都與他合不來,為此他自己也十分地痛苦。回想自己並不算長但卻比較坎坷的經曆,他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他準備重遊一次故鄉,然後結束自己的人生。
登上故鄉一座山的頂峰並環顧四周,這時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山的陽麵生長著許多雪鬆和寬葉鬆,而山的陰麵隻有雪鬆。他帶著這個疑問請教一個山民,山民告訴他:山的陽麵陽光比較充足,積雪能很快融化,山的陰麵積雪融化慢,雪鬆枝葉彈性較好,當雪積累到一定程度,枝葉就會向下彎一下,雪就落地了,這樣雪鬆的枝葉完好無損。而寬葉鬆的枝葉就沒有這麼好的彈性,雪積多了以後枝葉就折斷了,因此很難成活。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年輕人心情開朗,捧起一把白雪擦了擦自己的臉,然後返回了單位。
在沉重壓力下不低頭的人是一個有個性的人,但是一個會低頭的人則是一個絕對聰明的人。其實,有時候人就得示弱,以避鋒芒,養精蓄銳,蓄勢待發,這與古人韜光養晦的道理是一致的。向人示威是人人都會的,向人示弱卻是少數人才有意識去做的,因為這更需要智慧和勇氣。
對於一個隻會眼睛朝上看,並且目空一切而從不懂得“低頭”看路的人來說,終有一天難免要摔跟頭,跌個五癆七傷,甚至要落入陷阱或誤入歧途;總是頭顱高昂,逞強好勝而不懂得彎腰的人,遲早會遇上挫折,被碰得頭破血流。隻有學會低頭,懂得低頭並且敢於低頭的人,才會平安無事,一路好走。
在處世的時候,一個人如果一味地剛強,一味地硬撐,隻會給自己帶來現實的傷害甚至犧牲。隻有做到剛柔互濟,懂得“低頭”,才能保護自己,最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所以做事就應該學會應變,學會事事能夠變通,不可太過於形而上學。讓我們來看看下麵這個聰明孩子是怎樣運用變通之術的。
有一個聰明的男孩子,一天媽媽帶著他到雜貨店裏去買東西,老板看到這個可愛的小孩,就打開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吃。
然而,這個男孩聽到這話以後,並不像其他的小孩子那樣高興,他仍站在那裏一動不動。而這位老板在幾次邀請之後,就親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進他的口袋中。
回到家以後,母親很好奇地問小男孩,為什麼沒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這位小男孩回答得非常奇妙:“因為我的手比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這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更重要的是,他明白隻要自己退一步就會得到的更多。
當然,生活中我們可能承受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當壓力積累到讓我們難以承受時,我們需要像雪鬆那樣彎下來,缷下重負,才能重新挺立,避免被壓斷的結局。彎曲,並不是低頭或失敗,而是一種彈性的生存方式,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有時候在一些事情上低一低頭,學會適時地依靠他人,這可以說是一種謙卑,更是一種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