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煉內丹(3 / 3)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逆腹式呼吸(這個是我們吸氣的時候肚子是癟的,吐氣的時候肚子是鼓起來的)。這種方法比正呼吸(腹式呼吸)打通橫膈膜的力量還要大,我們將來采藥煉內丹的時候,幾乎都要用到這種呼吸方法——當然,一開始做逆腹式呼吸有點困難,就用腹式呼吸好了。這種逆式呼吸叫“息調”;順呼吸叫“調息”。

練過腹式呼吸以後,再練逆腹式呼吸,呼吸的力量更大。將來要練到什麼程度呢?感覺肚子癟得幾乎貼背。所以,不管你是正呼吸還是逆腹式呼吸,都要和意念配合,都要有中心。現在這是腹式呼吸,進一步用的就叫“腰周呼吸”。什麼意思?我們已經不隻是肚子的鼓、癟了,我們一吸一呼腰都漲落,力量就更大了。那麼再進一步是什麼呢?再進一步就是體呼吸,體呼吸也叫毛孔呼吸。到將來,修內丹的時候口鼻是不呼吸的,拿雞毛粘鼻子上都不動,是用身體的毛孔呼吸的。所以古人叫“怒發衝冠”,毛發如棘、如鉤,毛孔張開,毛發都是立起來的。為什麼?因為一用口鼻呼吸就會影響中樞神經活動,特別是吸,中樞神經一活動,妄念就停不下來,所以用體呼吸才能“息停脈住”——入定。

平常,我們的身體都需要有點汗,像手腳要略微濕潤,太幹了並不好。但汗流太多也不好,多了怎麼辦?古人就用麻璜粉,放在一個布袋裏頭,唱京戲的,一練功、一唱戲就出汗,所以他們都用麻璜粉撲撲,防止出汗。正常的健康人手是微微濕潤的,毛孔通暢,太幹了不好,太濕了也不好。不過,開始練功時,生熱安爐,煉精化氣一定要非常熱,出大汗,出汗是治病的。

佛門裏麵也有呼吸方麵的訓練法門,佛教念經要唱,就是“觀息法門”的一種。還有一種專門的叫華嚴音韻學,我們的普通話平常是四聲,加陰平陽平是五聲。佛教不是,而是十六聲,又名“華嚴音韻學”,這裏邊就有呼吸的奧妙。比如法師告訴徒弟,說你今天念經,念《阿彌陀經》七萬遍,那個和尚要像平時一樣出聲念,不念啞了嗓子才怪。

而他們不是,廟裏念經的特點是口唇嘴基本不許動,而是舌頭在動,就像哼歌似的;同時,他們念的時候是有回聲的,念的時候,呼中想吸,吸中想呼,好比說我呼,想的是我在吸,所以又是一種平衡。大家現在不能學,學了就亂套了,但是將來會明白,他們的功夫就是“斥中有吸,吸中有斥”,這麼念,其實是唱,不累也不傷氣,奧妙就在他會回聲。什麼叫回聲?吐氣的時候又回來了。咱們不是,“南無阿彌陀佛”,都是吐氣的,念久了傷氣。

在佛教裏,念咒念經的時候,呼吸方法是分類的——治病的、驅邪的,是大聲的;敬神的、敬佛的是中聲的,中等聲音的,你能聽得見;“南無阿彌陀佛”是增福增壽的,是小聲念;消災的是默念,不出聲的,所以它們是有區別的。比如念《大悲咒》,這裏麵有觀世音菩薩的八十四個聖名,是治病驅邪的,要大聲念,對那種神經性怪病有助益。還有四個聖名共八十八個,平時不用那四個名字,威力太大。

有些體力行業裏的高手,甚至有一種“打呼嚕”的呼吸法門,為什麼要故意打呼嚕呼吸呢?這個可以刺激腦垂體,快速消除疲勞。“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們這幫領導幹部被打成“黑幫”,要在大太陽下麵幹重體力活,鏟石灰,鏟煤渣,掏糞池等等,勞動一個上午,中間隻給五分鍾時間休息。大太陽底下曬得渾身是汗,滿身灰泥,隻給五分鍾休息,怎麼辦呢?那時候我就用這招,我躲在牆角下,就練這個,叫“假打鼾”,用打呼嚕的辦法深呼吸一陣,五分鍾休息,我就緩過來了,大多數人都累趴下了。其實有人愛哼歌,用鼻腔根部哼也有效果,唱古典歌曲的美聲唱法,帶有顫音和鼻音也是刺激腦垂體,有強身健體的效果,我們大家也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