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牧羊人生(3 / 3)

元楊維楨《題蘇武牧羊圖》詩雲:

未入麒麟閣,

時時望帝鄉。

寄書無有雁,

食雪不離羊。

旄盡風雲節,

心懸日月光。

李陵何以別,

涕淚滿河梁。

李陵是漢大將,因戰敗而降匈奴。蘇武北海牧羊十九載,時時眺望帝鄉,堅守漢節不變。兩相對比,蘇卿之誌堪與日月同輝。

蘇武本是一個普通的朝廷使節,然而,命運卻讓他作出選擇:守誌,這意味著受苦;或失節,這意味著享福。他毅然選擇了前者,北海牧羊十九載。牧羊生活是艱苦的,但他以堅定的信念挺住了,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因此,這十九年的牧羊生涯就在他的一生中顯得異常輝煌。也因此,蘇武牧羊已不是牧羊本身,而成為愛國守誌、忠貞不屈的象征。

許多地方修有蘇武祠、蘇武廟,以供後人緬懷其德。有些地方還形成了與蘇武有關的習俗。如甘肅民勤縣東南蘇武山下有一眼泉水,名叫蒙泉,相傳當年蘇武在此地牧羊時曾飲該泉。為紀念此事,當地人每年夏曆清明節都要牽羊至清泉,以人羊同飲蒙泉之水為樂。

(三)黃初平——另一種牧羊

據葛洪《神仙傳》載:“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年忽然,不複念家。其兄初起,人山索初平,曆年不能得見。後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餘年,不知死生所在,願道君為占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字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聞之,驚喜,即隨道士去尋弟,果得相見。兄弟悲喜,因問弟曰:‘羊皆何在?’曰:‘羊近在山東。’初起往視,了不見羊,但見白石無數。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見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

人誰不念家,除非神仙。黃初平牧羊金華,並歸隱其中,四十年不複念家,豈非神仙?正因其已成仙,故眼光也與常人不同,視石為羊,視羊為石,並可叱石成羊。“黃初平叱石成羊”於是成為一個包含歸隱、出世、成仙之意的典故,與前麵談到的卜式牧羊、蘇武牧羊所表現出的積極入世精神截然不同。許多詩人在以“仙”為名的詩賦中引用之,或徑以“仙人”稱黃初平。蕭綱《仙客》詩:“穿池聽龍長,叱石待羊歸。”王績《遊仙》四首之二:“吹沙聊作鳥,動石試為羊。”李白《古風》之十七:“金華牧羊兒,乃是紫煙客。”“紫煙”者,仙氣也。李嶠《詠羊》:“仙人擁石去,童子馭車來。”明太祖朱元璋也借這個典故表達其歸隱之意趣:

群羊朝牧遍山野,

鬆下常吟泉道歌。

土鼓枹時山鬼聽,

石泉濯處澗鷗和。

金華誰識仙機密,

蘭渚何知道術多。

歲久市中終得信,

叱羊洞口白雲過。

作為一國之主,朱皇帝是不可能歸隱山中的。但這首詩所表現出來的安詳從容、閑適自得卻使我們看到了他的另一番懷抱。

黃初平因為能“叱石為羊”,所以在有些地方變成了有求必應、點石成金的“黃大仙”。如香港、澳門及東南亞有些國家均建有黃大仙的神祠,人們燒香叩拜,祈求大仙保佑。神祠裏信眾眼中的黃初平與古時象征歸隱、出世、成仙的牧羊兒黃初平可謂大相徑庭。是否過了多年神仙生活、且身懷“叱石為羊”絕技的黃初平終於耐不住仙界寂寞,想在紅塵一試身手,故而來到凡間做起了黃大仙,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