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三日要過“米特爾節”。人們認為此日是氣候開始轉冷的日子,故將種羊歸入羊群,並將過冬、春食用的羊、牛屠宰後貯存起來。另外,這個季節牲畜的膘情很好,許多人也在準備過冬春的肉類,所以,他們還要再賣一些羊、牛。
(三)羊日·興畜節
羊群無病無災、興旺發展是牧羊者最大的心願,民間流傳的許多牧羊習俗反映了人們的這種願望。
農曆正月初四被認為是羊日。漢東方朔《占書》:“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月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穀。”相傳這一天為羊的生日。是日,人們根據天氣的陰、晴占當年養羊業是否興旺,其日晴,則意味著這一年養羊業會興盛;陰則是不好的兆頭。所以牧羊人都盼望這一天是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每逢羊日,人們戒殺羊、忌打罵羊,喂養也較平日更精心豐厚,可以說是愛護有加,以祈得羊的繁衍發展。
每年正月十六日,從事畜牧業的蒙古人要為牲畜過節,稱為興畜節。這個節日流傳很久了,各地日期也不太一樣,一般在正月至清明之間。過節這天要把牲畜集中到一個幹淨寬敞的地方,給羊、馬、牛、狗等牲畜掛上五色綢帶,查視所有牲畜的膘情,研究接羔接犢等事宜。並請喇嘛念經,祈求畜群的平安興旺。這一天羊、馬、牛等牲畜都可吃上比平日更好的飼料,任何人不許打罵牲畜,要精心照料。而大家也圍坐一處,向放牧的人敬酒祝福,共同慶賀興畜節。
給羊倌拜年、給牲畜過年是許多民族都有的習俗。漢、藏、土家族農曆大年初一要給羊倌拜年。人們給羊倌送去過年的饅頭、肉、酒、煙等物,同時送一把長麵,讓其帶到山上露天吃,以此表示對羊倌精心放牧,使畜群如此興旺的感謝。在除夕晚上或正月初一早晨,還要給羊、馬、牛、豬等喂一次油炸饅頭等好吃的,在牲口身上披掛紅布,並將牲畜趕到麥場上按喜神的方位迎喜,燃放鞭炮,以示給牲畜過年。過年過節打掃衛生時,不僅屋內、院子裏要打掃,羊圈、牛馬圈、豬欄、雞窩也要打掃得幹幹淨淨。黑龍江、遼寧等地正月十五日要送燈,燈用麵粉做成。除了祖宗牌位,天地牌位前送燈外,羊、牛、馬圈也要送燈,這都表示牲畜和人一樣也在過年,所以,各地都有節日期間戒殺、忌打罵羊等牲畜的習俗。
(四)掛珍珠·汲新水·祭羊魂
仡佬族兒童農曆正月十四日時要將一串串珍珠掛到羊、馬、牛圈裏。所謂“珍珠”實際上是孩子們在山上撿的五色石子,磨製成棗般大小,中間鑽眼,用紅色麻繩將十顆穿成一串。人們在羊圈、馬圈、牛圈裏掛“珍珠”是祈祝六畜產羔產犢能像珍珠那樣多。
汲新水是壯、布依等族的一種過年習俗。農曆正月初一的一大早,姑娘們到井旁、河邊汲新水。屆時,還必須在汲水的地方撿幾塊象征羊、牛、馬、雞、豕、狗六畜的石頭,用繩子捆綁後牽回家。到家後,先將石頭放入羊圈豬欄中,以示新年六畜興旺。然後再將新水放進鍋中,放入紅糖、竹葉、生薑、蔥花等。將水燒開後,全家人都要喝一點,因為喝新水能使一年平安順利、萬事如意。
為了使羊群不受野獸侵害、順利地繁衍發展,雲南大理地區的白族有祭羊魂的習俗。祭祀儀式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三日舉行,由年長的、受人尊敬的老牧羊人主祭,祭品為豬頭、公雞和饅頭,祭時將羊毛織成的羊毛氈懸掛在祭壇旁的樹樁上,以羊毛氈象征羊,表示讓羊接受祭祀。平時如果有羊丟失或生病的情況,也舉行這樣的祭祀儀式,祈求丟失的羊能回來,病羊能平安。
(五)牧羊禁忌
許多民族有悠久的牧羊、養羊的曆史。羊對於一些民族來說是主要的衣食來源及經濟來源,因而有關羊的禁忌很多。
有些民族對羊圈門的朝向要求很嚴,認為以東向為最佳,這樣冬天可以避西北風,夏時避西南風。羊圈要牢固,且要防潮。若圈太潮濕,羊會暈倒。羊圈的修建必須按此要求才能使羊群興旺,否則會有災害,殃及家室。
女人不得入羊圈是很多民族都有的禁忌,特別是懷孕、經期及侍候產婦的女人更為忌諱。羊生小羔時,忌婦人拍手。這和一個傳說有關。《郡國誌》載:吳之房堂溪有白羊淵,淵水舊出羊。元封三年,有白羊出此淵,牧者禱祀。初出一羊,婦人見之,大驚拍手,遂絕。今俗生羊,忌婦人拍手,猶效古也。
塔吉克族禁忌用腳踢羊,不得騎馬穿過羊群或接近羊圈,否則被認為是大不敬,是欺主行為。尤其忌諱羊生小羊羔時人們去觀看,認為這樣是不吉利的。哈薩克族對墓地十分重視,羊群發生疾病時,要把羊群趕到墓地過夜,才能使羊群平安。哈薩克牧人禁止當麵數主人的羊數,禁止跨過拴羊的繩子,遇羊群要繞道而行,不能騎馬穿過羊群。
種羊在一些民族的觀念中是神聖的,應忌殺忌食的,如鄂溫克族禁忌殺吃種羊。彝族禁忌殺過人或打死過狗的人剪羊毛,以為這樣的人剪羊毛後,羊不易長。血被蒙古族視為靈魂之所在,因此殺羊時禁忌血流出體外。否則,靈魂就離開了肉體,羊不能再轉生。
在羊日(農曆正月初四)、大年初一等重大節日,人們必須要給羊喂一頓好吃的,忌打罵羊。不然會得罪羊神,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