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牧羊、養羊習俗(2 / 3)

蒙古人有自己的剪羊毛的方法。綿羊一年剪兩次毛,春、秋兩季各剪一次。所用的剪子比家用剪子略大一點兒,剪刃也比普通剪子的長。剪時緊貼皮膚,留下的不宜過長,並不應剪重毛。剪完毛後,用毛刷子把羊毛放入柳條編的筐內,綿羊在剪毛前一天不喂水喂草,以防因擠壓腹部而使羊生病,或排泄物汙染羊毛。羊毛是牧羊戶的大宗收入,因而剪羊毛時,人們都充滿了收獲的喜悅。

2.去羊勢

為了使羊能更肥更壯,肉味更美,牧羊者要對羊實行去勢術。以牝羊繁殖,以羯羊食用或貿易。去勢術的廣泛采用是畜牧業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對牧民來說,割羊勢也是一件隆重的事。蒙古族有“其木哈”節,意為“劁割”、“閹割”。每年農曆五月中旬,春季接羔結束後,天氣溫暖,是騸公羊的好季節。人們選擇雞日或馬日騸羊,這是因為雞吃蟲,雞日騸羊,則騸後羊的傷口不生蟲;馬日騸羊是因為蒙古族愛馬,視馬日為吉日,希望羊群能像俊馬飛奔一樣快速發展。騸羊前,人們要先將內外衛生打掃幹淨。所騸之羊一般為當年產的羔羊。騸畢,主人要宰殺一頭早已喂肥的大綿羊,做成手扒肉,招待前來幫忙的親友。人們舉杯痛飲,高唱歡快的歌曲,並暢談接羔、生產的收獲等。鄂溫克族有“米闊魯”節,意為慶豐收,農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屆時,人們烙馬印、除壞齒、剪鬃尾、割羊勢等,勞動結束後,大家盛裝互相拜訪,宴請親朋好友,唱歌跳舞。

去羊勢的采用使人們更加注意種畜的選擇。選擇種畜一般有三條標準:一是羊的體魄須非常健壯,生殖器健全、毛色純正;二是羊毛的質量要好,這包括羊毛的細度、長度、密度都要很高;三是觀察其幼羔的狀況,作為選擇的一個標準。牧民特別愛護能生育的牲畜,對於生育能力強的母畜絕不隨便宰殺。

3.接羔·勸奶·取羊乳

春季是接羔育羔的季節,也是牧人最忙的時候,牝羊臨產前其乳汁的顏色變白,這時就需做好接羔的準備。小羊羔剛生下來時非常怕凍,所以要用氈片或接羔袋包裹,否則可能會凍死。

母羊生下小羊羔後一般不認幼仔,還用腳蹬踢小羊羔,小羊羔則因沒有奶吃而餓得“咩、咩”亂叫。這時牧羊女會唱起勸奶歌,勸母羊給羊羔喂奶。勸奶歌沒有歌詞,隻是重複“台格……台格”,但其音調哀婉憂傷,淒入肝脾,母羊聽著聽著眼中就會落下大滴的淚水。牧羊女一邊唱一邊用手搬弄母羊的乳房,讓小羊羔吮吸,並擠出一些羊奶塗抹在羊羔身上,讓母羊熟悉自己的氣味。母羊終於認出了自己的孩子,而羊羔也找到了母親。羔羊似乎懂得母親的艱辛與不易,所以吃奶時是跪著的。羔羊的跪乳被人們賦予了“至孝”和“知禮”的意義。《春秋繁露·執贄》雲:“羔食於其母,必跪而受之,類知禮者。”《埤雅·羔》:“羔性群而不黨,又皆跪乳,象禮其德。”文天祥《詠羊》詩雲:“跪乳能知報母情……”因為羔羊知禮知孝,且“執之不鳴,殺之不啼,類死義者”(《春秋繁露》),故士大夫以羔為贄,以羔裘為朝服。民間也有農曆五月十三日舅舅送外甥羊以勸孝的習俗。

羊羔長到十五天後即可練習吃草。當羔羊完全可以食草木時就不再吃母親的奶,而母羊必等羔羊不食其乳時才會再養小羔。故《大戴禮·夏小正》中譽羊為“善養”之畜。

有的羔羊因生下來後母羊即死去或母羊奶水不足,需人工喂乳。牧民們用牛角奶羔器給羊羔喂奶。《內蒙古紀要》雲:“犢及羊仔或當母乳不足,則用虛中之牛角,包以母羊乳皮,製造恍若乳房之形,以為飼器。”

擠奶也是牧人們的一項生產活動。《夷俗記·牧養》記錄了取羊乳的方法:“取羊乳也俟羊羔能噬草,驅至他所,將母羊每兩隻取其頭相對,束縛之,使不動,人從羊尾取之。”這是一種利用幼畜刺激母畜下奶的辦法。擠奶時,一般先以大拇指與食指握住乳頭基部,然後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向手心收壓,擠出奶,將手指分開,乳汁即流出。

4.宰羊

牲畜的屠宰方法往往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蒙古族屠宰牲畜是嚴格遵照其傳統規範的:使牲畜仰臥,然後沿其前胸下部剖開,伸手進去將其動脈扯斷,掐緊動脈的斷裂口,這樣可使血液留在羊體內。蒙古族宰殺牲畜時,嚴禁牲畜的血液流出體外,這和古老的薩滿教有關。他們認為,血液中包含著生物的靈魂,保留血液就是保留其完整的存在。生物之死就像睡覺一樣,以後還可再轉生。如果血液排出,意味著靈魂離開了肉體,而牲畜就不可再轉生。在窩闊台汗時期,曾頒布過一項法令:“誰也不得割破羊和其他食用牲畜的喉嚨,而要按他們的習俗剖開其胸膛和肩胛骨。”“他曾命令木速蠻和尊奉《聖經》的人,今後不得以斷喉法宰羊,而要按蒙古人的習俗剖開它們的胸膛,凡是以斷喉法者,就以同樣的方法把他殺死……”

宰羊後,肌體的分割也是有序的。先從後腿開始剝羊皮,然後從前腿開始依次肢解,接著清除腹腔、口腔內的雜物。

宰羊一般在秋季,因為秋季是羊最肥壯的季節。《蒙古秘史》第124節讚道:“把美好的羊,放牧得肥壯,把成群的羊,繁殖得滿野……宰殺好羯羊,給你準備好飲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