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羊祭(3 / 3)

我們知道,在中國,祭祀所用之牲稱“雊牲”,後來“雊牲”引申為為他人、為國家、為一切高尚的事業而舍棄、捐棄生命、財產等的行為,這種行為無疑是崇高的。而這個引申卻不能不說是源於對羊作為祭牲的認識。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執贄》中有一段話充滿了對羊的讚美,其中說道:“羔……執之不鳴,殺之不諦(啼),類死義者。”這雖然不是特指祭禮時的牲羊,但被送上祭壇的羊卻一定是“凜然”若此。因為走上祭壇就意味著被執、被殺,而羊被執、殺之時是不鳴、不啼的,所以董仲舒讚曰“類死義者”。羊的“慷慨赴死”與牛的未上祭壇就已恐懼發抖形成了鮮明對比。《孟子·梁惠王上》記載了梁惠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古代的釁鍾之禮是宰殺祭牲後將牲血塗抹於鍾鼓之上,供神靈享用,祭時應該用牛牲。但當梁惠王看到即將走上祭壇的牛觳觫戰抖,似無罪而就死地一樣時,動了惻隱之心,故以羊易牛行祭禮。當然,孟子認為梁惠王是因牛大而羊小,故以羊易牛。但從梁惠王所不忍見者為牛之“觳觫”而推知其寧願讓“不鳴”、“不啼”的羊去“死義”也不應為錯。

佛教以“啞羊”比喻不知悟解的人。《大智度話》三:“雲何名啞羊僧?雖不破戒,鈍根無慧,不別好醜,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若有僧事,二人苦諍,不能斷決,默然無言;譬若白羊,乃至人殺,不能作聲,是名啞羊僧。”

可見,至殺而不開口是羊的一個特性。當然,這隻是羊的自然屬性,因為羊並不知道什麼義與不義之類的事。但當羊背負著人的罪孽走上祭壇時,它的身上被賦予了義的色彩。羊是無罪的,替罪而赴死時羊卻顯得那樣鎮定、自若,真像一位虔誠的聖徒甘願獻身一樣。無怪董仲舒要讚歎羊“類死義者”,也無怪“雊牲”一詞在漢語、在英語等語種中都兼有兩層意思,一是祭牲,一是為義而捐棄生命、財產等。

羊替罪而死時,人們看到了羊的無罪、無辜,由羊及人,誰願無罪而死,因此,“替罪羊”之稱於人是被愚弄、被欺壓的象征。但羊赴死時的慷慨又使人感到了奉獻的崇高,它原是這樣令人心靈震撼,為義而死就該如此,於是,犧牲成為人類道德的最高尚之處。

(四)少數民族的羊祭習俗

以羊祭祀在中國少數民族中更是普遍。人們祭祀他們信仰的天地、山、神、祖先、神靈時,羊常常是最重要的犧牲。

四川等地羌族的每個寨子裏都有幾個石砌的小塔,供奉著山神。每年夏曆三月至六月的初三,全寨男人都要祭山神。祭時,小塔前供一碗酒,人們殺羊一頭,將羊血灑在塔的四周,巫師敲羊皮鼓作法,祈求山神保佑族人平安,六畜興旺。這個祭祀習俗是遠古時羌人羊崇拜與山崇拜合一觀念的反映。

許多民族都存在對樹神的信仰,祭祀時,羊也是不可少的祭品。如四川茂縣的羌族,於農曆五月端午舉行祭樹神的儀式。屆時,男子打五色彩旗進神山,點燃鬆柏枝,將一隻羊燒成灰燼拋灑於山野。並給某棵大樹獻彩旗,視之為本族人的保護神,從此這棵大樹任何人不得砍伐。他們認為樹神威力無比,祭之可求福祛災。雲南彝族密且人每一姓都認定一種樹為本族的族樹,該樹是家族的保護神,祭族樹是全族的盛會。日期在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有的在陰曆八月十五日,一年一祭。祭族樹時,羊為獻給樹神的犧牲。人們把羊拉到族樹前,族長率眾族人下跪禱告,嘴中念念有詞:全族老祖,族樹天子,我們全族在你麵前殺羊獻祭,求你保佑我們全族平安,子孫發達,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舊時鄂溫克族夏曆四月間要舉行“四月會”,有兩個內容,一是新薩滿向老薩滿學跳神;另一個是祭祀以求宗族平安和繁榮。“四月會”時,全宗族拿出一隻羊讓新薩滿和老薩滿爭奪,得到者有權殺死該羊。羊殺死後,老薩滿拿著羊心在人群中走動,新薩滿作鳥飛狀緊跟其後。老薩滿將羊心血擠入新薩滿口中,而新薩滿則將血噴到兩棵樹上。然後大家分食羊肉,羊皮歸老薩滿。吃完羊肉,全族男女老幼都集於噴上羊血的兩棵樹中間,用麅頸皮將所有人緊緊圍起來,認為這樣可保證宗族興旺。在許多民族的觀念中,血是靈魂的附體。殺牲後,肉可食而血不可食,血要灑在祭壇上或祭壇周圍,如前麵談到羌人祭山神時,要將羊血灑在代表山神的石塔四周,鄂溫克薩滿要將羊血噴灑在樹上。

火崇拜是蒙古人最古老的宗教觀念。在蒙古人心目中,火是神聖的,不可侵犯的,而火神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其神威可遍及生兒、長壽、光耀、財富、勢力、婚姻、畜群,等等。因而人們用遊牧業經濟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來祭祀火神:黃色酥油、頭部帶有黃斑的白綿羊的胸脯。羊胸脯要剔下全部骨頭,並切下最好的一塊肉,將肉塞進幹淨的針茅、冷蒿,用黃油包好。祭時將黃油包好的羊肉投入火裏燃燒,火越旺越好。此時,人們向火神磕頭,求火神降福。祭火後來演變為祭灶節,農曆臘月二十日舉行,全家要穿節日盛裝,有的還請喇嘛念經。人們向灶膛中投奶油、灑酒,並將煮好的羊肉供神。祭祀完畢,大家分食羊肉。

蒙古人還以羊祭敖包。敖包是蒙古人在土崗、山頂、路旁用石塊、沙石堆成的圓形土包,被認為是聚積各種神靈的地方。“蒙古族的敖包所祭的神,就是天神、土地神、雨神、風神、羊神、牛神、馬神等,每年按季節定期供祭。”祭祀的目的,就是祈求人們生活的安定和生產豐收。祭時,首先在敖包前焚燒一堆幹牛糞,人們排列成隊繞火轉三圈,並念叨著自己氏族的姓氏,然後將羊投入火堆燃燒。

古時祭祀用羊有著嚴格的要求,必須是公羊、要內外皆美、毛色純一且要肥碩等等。在少數民族的羊祭習俗中也有這樣的情況。作為獻給神靈的犧牲,羊在性別、年齡、長相、顏色等各方麵都有一定之規,甚至宰殺及食用方法也有特殊的要求。

彝族祭奠亡者用的羊必須是公綿羊。宰殺時,刀子不能從脖子進去,要從羊的肋部進刀,然後灌進一瓢冷水,讓羊慢慢死去。即使羊一時不能死亡,也不許補殺第二刀,否則是不吉利的。

滿族祭祖時要用雄羊一隻,黑頭白身,全白者最好。羊角大小要均勻,不能用破耳、鼻、尾者。

甘肅肅南地區的裕固族祭鄂博時要殺掉一隻許願用的“圈神羊”。這隻圈神羊從生下時就不剪毛,長相要好。而且必須是青公山羊或白公山羊。人們要把這隻羊精心喂養到六七歲。為了與其他羊區別,圈神羊的右肩上要拴上紅、綠布條作為標記。祭時要請喇嘛念經,然後開始殺圈神羊。先在羊頭上抹些酥油,再往羊頭、羊身上澆水,當羊全身開始顫抖時將其宰殺掉。羊肉分給參加祭祀的人,每人一份,喇嘛分到的是臀尖。

裕固族祭天時也用羊牲,且必須是綿羊。祭祀時,由專人或巫師一刀刺入一隻已準備好的綿羊腹內,並立即掏出羊心,然後將羊頭割下,連同跳動的羊心一起放入盤內,擺在供桌上祭神。儀式完畢後,羊心、羊頭送給巫師作酬謝,羊身一劈兩半,一半由家人分享,另一半送給請來的朋友。

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撤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在傳統節日古爾邦節、開齋節都要宰牲獻祭。所宰羊隻須滿兩歲,頭角端正,體竅完整,十分健壯,經嚴格挑選無任何缺陷者。宰牲時必須由阿訇念清真言,牲之主人也要在場。所宰羊肉分三份:一份己用;一份給親戚、朋友和客人;一份濟貧,羊的糞便、血液及食肉後的骨頭等須深埋,不得隨便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