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狂嘯:可怕的海洋災害16(2 / 3)

設施也很完備,包括健身房、咖啡

廳、壁球廳、遊泳室、土耳其浴室、

發廊、圖書館、舞廳、各式餐廳等

等。許多達官富豪以能參加這次旅

遊為榮耀。這次航行的船票很早就

預售一空。當客輪緩緩駛離碼頭時,

岸上人頭攢動,人們爭看“泰坦尼

克”號雄姿,在花團錦簇的彩帶下,

噴吐著4根巨大的黑色煙柱,進入

茫茫的大海,踏上了前往美國紐約

港的航程。

“泰坦尼克”號客輪是英國白

星海運公司耗費巨資建造的,船長

為271米,高度相當於11層樓房,

船速為26章,排水量達4.5萬噸,

其規模之大,豪華程度之高,堪與

當代著名的“伊麗莎白女王”號客

輪相媲美。“泰坦尼克”號客輪在

起航後第4天,即4月13日清晨,

在紐芬蘭島前方遇上薄霧。為了盡

快抵達目的港,以獲取公司的獎勵,

船長史密斯仍下令全速前進。一整

天霧氣不斷,到了夜間霧越來越濃,

能見距離隻有200米,氣溫也急劇

下降。這時,突然收到離它150海

裏遠的一艘船發來的電報,通報了

有關冰山的信息。船長對此未加重

視,也未采取任何措施,船隻依然

保持全速前進。

午夜11時30分,駕駛員發現

前方出現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在

時隱時現地向船隻靠攏。很快,這

個閃光白點越來越大。刹那間,一

座光亮耀眼的冰山,急速地衝了過

來。隻見這個龐然大物高出海麵40

多米,比船上的煙囪還高出一截。

船長見狀慌了手腳,匆忙下令“停

使!全速後退”的指令,但為時已晚,

閃光的冰牆已貼近船頭,隻聽一聲

巨響,巨大的冰山擦邊而過,把船

體上的16個防水艙中的6個撞壞,

船頭開始進水,水柱像噴泉似的湧

了進來。很快船首所有房間進滿了

水,開動所有抽水設備也無濟於事。

15日0時50分,船長和其他

高級船員檢查船隻被損壞情況,判

斷船隻可能沉沒。開始疏散人員,

放下全部可用的救生艇,並發射了

第一個求救煙火信號,在淩晨2時

20分,船體終於斷成兩截,最後沉

沒在北緯41°、西經50°、水深

3600米的大西洋北部,即紐芬蘭南

部海域。遇難人數高達1522人。“泰

坦尼克”號客輪撞冰沉沒,是當時

轟動全球的一次重大海難,也是航

海史上最大的慘劇之一。它為人們

敲響了警鍾,對海冰災害有了新的

認識,特別是冰山對航海的危害,

引起了人們的高度警惕。

2. 日本“日東丸”漁船事件

1985年4月,日本北方的宗穀

海域,已經使人感到有些暖意。恰

逢真鯛漁汛,漁輪紛紛前往這一海

域。4月21日8時20分,船長河

野香夫駕駛漁船“日東丸”號,載

著16名船員前往宗穀海域。但是由

於北海道的冰雪正在融化,宗穀海

峽流量增大,大批魚群都到鄂霍次

克海去了。於是船長下令“日東丸”

號全速駛向鄂霍次克海。果然有好

多真鯛魚!幾網上來,甲板上就堆

起小山似的真鯛魚堆,船員們沉醉

在豐收的喜悅之中。此時危險也正

在向他們逐漸逼近。海麵上五六塊

臉盆大小的浮冰漂過來,而且越來

越多。但是這並沒有引起處在喜悅

之中的船長的警惕。

4月23日淩晨1時58分,“日

東丸”號船突然像被什麼撞了一下。

立刻有人大喊:“船艙進水了!”冰

冷的海水從左艙湧入船艙,隻見漁

船向左傾斜。船長急忙按動壓艙水

櫃開關,啟動水泵向右舷壓水,力

圖恢複船體平衡。但為時已晚,“日

東丸”號船迅速沉沒,船長和16名

船員全部落水。“日東丸”號船遇

險至沉船僅2分鍾。除5人爬上救

生筏外,船長和其餘11名船員全部

喪生。然而,災難遠沒有結束,厄

運繼續伴隨著這5名暫時的幸存者。

由於海麵被大霧籠罩,發射出去的

求救信號很難被遠處的船隻看到。

寒冷侵襲著他們,當晚就有一人抵

擋不住寒冷而死亡。餘下的4人在

《泰坦尼克號》劇照

巨大的悲哀和恐懼中靠救生筏上的

淡水和食品苦苦地支撐著。到了第

8天,他們發現糧食快吃完了,這

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死亡在一步

步逼近。他們又艱難地熬過了一天。

4月30日早上,又有一個同伴

死去了。麵對著兩具同伴的屍體,

餘下的3人沉默不語,死亡的恐懼,

使他們不寒而栗。

到了5月3日,已經斷糧1天

的他們饑寒交迫,隻能靠捕食海鷗

維持生命。救生筏隨著風向在海上

漂浮。

5月9日中午,他們意外地發

現救生筏被吹到了一座島嶼旁。3

個人艱難地操起槳,做求生的最後

拚搏。下午3時,他們終於登上陸

地,3名幸存者掙紮著爬出救生筏,

便相繼昏倒在地。半小時後,3個

人又相繼蘇醒過來,他們互相攙扶

著,步履蹣跚地向遠處的農舍走去。

至此,在海上漂流了17天的3名幸

存者終於脫險了。

3. 神秘莫測的威德爾海沉船事

威德爾海是南極的邊緣海,

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它位於南極

半島與科茨地之間,最南端達南

緯83°,北達南緯70°~77°,寬度在

550千米以上。它因1823年英國探

險家威德爾首先到達此地而得名。

威德爾海的魔力首先在於流冰的巨

大威力。南極的夏天,在威德爾海

北部,經常有大片大片的流冰群。

這些流冰群像一座白色的城牆,首

尾相接,連成一片,有時中間還漂

浮著幾座冰山。有的冰山高一兩百

米,方圓兩三百平方千米,就像一

個大冰原。這些流冰和冰山相互撞

擊、擠壓,發出一陣陣驚天動地的

隆隆響聲,使人心驚膽戰。船隻在

流冰群的縫隙中航行異常危險,說

不定什麼時候就會被流冰撞壞或者

駛入“死胡同”,使航船永遠留在

這南極的冰海之中。

1914年,英國的探險船“英迪

蘭斯”號就被威德爾海的流冰所吞

噬。在威德爾海的冰海中航行,風

向對船隻的安全至關重要。在刮南

風時,流冰群向北散開,這時在流

冰群之中就會出現一道道縫隙,船

隻就可以在縫隙中航行。如果一刮

船舶必備品——充氣式救生筏

北風,流冰就會擠到一起,把船隻

包圍。這時船隻即使不會被流冰撞

沉,也無法離開這茫茫的冰海,至

少要在威德爾海的大冰原中等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