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要想取得新的發展,就要積極學習新知識,每天都有所進步。多麗絲·萊辛一直堅持寫作,即使家務和雜事纏身,仍然抽時間進行大量讀書和練筆,最終在88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獲得了耀眼的成功,但是更多的人卻依舊每天做著重複的事情,拿著一份微薄的薪水,一事無成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那麼是什麼讓他們過得如此平庸呢?
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於現在平靜生活的滿足和留戀。他們認為自己的一生這樣度過就已經很知足了,因此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當歲月如雲煙拂過眼前,年華流逝,步入晚年的時候,他們也許才會懊悔自己當初的選擇。
學無止境,我們應當握緊手中的光陰,每天都要取得新的進步,為今後事業上的輝煌鋪平道路。
保持進取精神,絕不安子現狀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總是充滿活力。當新知識出現的時候,我們會樂於學習和接受。對於新知識的渴望,讓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享受了許多樂趣。事實上,這種進取精神應當伴隨人的一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諾斯克裏夫爵士被人們稱為新聞界的“拿破侖”,他是倫敦《泰晤士報》的大老板,曾被人稱為英國報業巨子。長期以來,世人一直認為《泰晤士報》是英國的第一主流大報,它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英國社會的忠實記錄者”。這份報紙在英國國內政治和國際關係問題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諾斯克裏夫爵士最初工作的時候,每個月有80英鎊的收入,他覺得對現有的工資待遇和環境非常的不滿意。後來,他通過勤奮的工作,將《倫敦晚報》和《每日郵報》收購到了自己旗下,但是他還是感到不滿足。
當倫敦《泰晤士報》到了諾斯克裏夫爵士的手中之後,他還是不肯善罷甘休。對於他而言,自我滿足是一種非常可恥的想法。由於他的這種進取精神和大膽的努力,《泰晤士報》對於提高國家政府的辦事效率,英國國家製度的改進方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諾斯克裏夫爵士不僅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同時也是這樣嚴格要求別人的。有一次,當一個新入職的助理編輯在和他交談時表示自己非常喜歡目前的工作,雖然他一星期掙5英鎊,不過他已經感到非常滿意了。
誰料諾斯克裏夫爵士卻不以為然地說:“不,我可不希望你現在就感到滿足。一星期5英鎊對於我的職員來說還是太少了,你以後還要繼續努力啊!”
這樣的老板,實質上才是最優秀的老板。他知道,隻有員工不滿足現狀,才會不斷改進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這對於報社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報社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有所發展,唯有時刻保持進取精神才是硬道理。
我們也要時刻保持進取精神,學海無涯,不斷的學習才會取得進步。不要甘於平庸,安於現狀,隻有每天保持學習的激情,我們才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為開創未來做好準備
我們之所以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主要是因為我們相信未來會比現在的生活更加美好。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開創未來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當處於兒童時期的時候,我們會盼著快點長大,像大人那樣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當我們成為青年的時候,又想著像父輩那樣開創自己的事業……時間不會停止,人生的目標也會發生變化。
諾貝爾獎獲得者之所以成就卓越,與他們的不斷進取,積極開拓未來是密不可分的。很多的獲獎者早在少兒時期就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了一幅宏偉的藍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博覽群書,勤學好問,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
法國生物學和醫學家阿爾方斯·拉夫倫在阿爾及利亞經過多年研究,終於發現了導致瘧疾病的瘧原蟲,使人類對於傳染病的研究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拉夫倫小的時候,家裏特別貧窮,交不起上學的學費。很多的時候,他都靠打工來維持自己的生計。在實驗室打工的日子裏,他對醫生的工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下定決心將來做一名神聖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