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方麵,“第三條道路”認為,目前西歐經濟發展速度低下,失業嚴重,犯罪率上升,究其根源是“效率”與“公正”的失衡。因為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以私有製為基礎的自由市場經濟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應充分發展市場經濟,但自由市場經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不能讓其過分的自由放任,還要提倡和實現社會公正,達到社會團結,使社會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使每個人都納入社會的發展中來,每個人都有參與作決定的機週,從而內心產生對社會負責的心理。為此,一方麵要製定發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政策,使現有企業能適應世界全球化和科技的發展,並建立新企業和使之成長,因為中小個業在將來的知識社會中“對於經濟的新增長和就業的增加蘊藏著最大潛力”。另一方麵要製定以調整稅收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政策,提高以財產總額為基數的稅率,降低以工資額為基數的稅率,減輕中間階級的稅收負擔,使最富有的人通過交納更多的稅額來幫助最貧苦的人。同時創建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在政企之間、企業與雇員之間、公營與私營之間建立相互交流溝通的機製,使所有利益都能在充滿活力的市場中得到“公平”的分配。為了克服求與供應之間的矛盾,在需求與供應的關係方麵主張推行需求與供應並重的政策,把徽觀經濟的靈活性與宏觀經濟的穩定性富有成效地結合起來。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麵,既要加強政府投資,又不能造成過度赤字;既要防止過度的市場自由,又要克服過度的政府千預,應持“靈活務實、應時而動”的態度;在徽觀經濟方麵,要使產品、資本和勞務市場具有彈性。政府本身要將主要精力用於宏觀調控和為經濟運行雛務上,耍縮小政府規模,還權於地方政府,改善和提高執政能力。
在對外政策方麵,“第三條道路”認為,在兩極格局終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下,要順應時代要求,實行對外開放的“世界主義”,決不能搞“孤立主義”,以鄰為壑的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是沒有前途的,隻有有效開展國際合作,才能促進全球的協調發展。然而,他們是以西方社會製度和價值觀作為觀察和判斷國際問題的依據,鼓吹外交政策“產生於價值”,提出“人權高於主權”的主張,推行新幹涉主義,表示為維護“人權”、“人道”價值,可以介入主權國家事務。他們公然為北約空襲南斯拉夫聯盟的侵略行動辯護,聲稱:“我們不是為土地而戰,而是為價值觀而戰。”他們還提出了要建立“積極的社會共同體”的主張,認為現有的國際關係結構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不足以應付今天各種挑戰,隻有在國際笵圍內建立“積極的社會共同體”,才能適應全球化時代的要求。但什麼是“積極的社會共同體”,並沒有確切的定義,也隻是西方的價值體係在國際關係中的體現而已,就是要通過像科索沃戰爭這樣的國際幹預行動在不同類型國家強行推廣其“共同體精神”,進而將“積極的社會共同體”擴及全球。這些對外政策的提出,表明了資本帝國主義對外擴張的本性。
可見,“第三條道路”推行所謂“新經濟”、“新福利”和“新政策”,是力圖塑造能克服自身弊端,保持內部活力,又能對外擴張,使資本主義得以再發展的資本主義新模式。
“第三條道路”關係到社會民主主義向何處去
顯然,“第三條道路”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內外形勢變化的情況下,謀求改良政治、發展經濟,力圖擺脫傳統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的束縛,從解決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入手,調整與發展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變更治國理念和內外政策,以便緩和內外矛盾、提高經濟活力,使資本主義製度在新的環境下繼續生存和發展。迄今為止,從總體上來看,“第三條道路”是理論探索多於實際推行,還沒有形成係統完整的社會政治經濟模式,但它卻使社會民主主義處在十子路口和自身矛盾之中。
由於歐洲各國國情不同,曆史文化傳統各異,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不同,對“第三條道路”就有著各自不同的解讀,在實踐中,政策的側重點和具體治理方式也有所不同。相互間存在著意見分歧和矛盾。英國工黨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其觀點主張雖較接近,但強調的重點有所不同。布萊爾強調更新觀念,重點是自由主義和國家幹預主義之間的折衷,推崇企業精神,突出市場經濟的作用;施羅德則注重更新實現基本價值的手段,認為“最關鍵的是平衡,即如何保持社會現代化、經濟現代化與社會保障間的平衡”,主張經濟效率、社會團結、生態持久的“新中間”道路。法國社會黨則認為要充分考慮到市場經濟的危險性和加強市場管理的重要性,強調“要市場經濟,不要市場社會”,堅持市場經濟與國家經濟幹預相結合。瑞典等北歐國家的社會民主黨則基本堅持“瑞典模式”,強調改革社會福利模式,要求重視分析勞工市場的變化,提高勞動者技能以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各黨在解讀“第三條道路”、探索新的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大體上可區分為激進、溫和、中間三種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派別。1999年11月在巴黎召開的社會黨國際第21次代表大會上,各派就“第三條道路”發表了不同意見,展開了爭論。法國前總理莫魯瓦甚至提出,“第三條道路”就是指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不應該再作新的定義。有人主張重提民主社會主義,認為民主社會主義並沒有過時,民主社會主義本身就是現代化的,可不斷變通以解決當今世界問題,並且強調民主社會主義永遠是在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關係中誕生和成長的。目前,各黨之間關於“第三條道路”的爭論,基本上還是在社會民主主義範圍內展開的,圍繞著國家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職能範圍和福利製度改革的力度等方麵,各黨意見不一。但是“第三條道路”既然要將社會民主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折衷,吸收新自由主義觀點,其“折衷”的程度、吸收的多少,不可避免地將影響到社會民主主義基本價值觀念的取向,影響到與選民和其他政黨的關係,影響到社會民主主義的發展方向。
原載《挑戰與選擇——中外學者論“第三條道路”》
2001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