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社會民主黨(1914—1918)(1 / 3)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入類曆史上第一次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的大廝殺。戰爭對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掠奪性的戰爭。戰爭爆發後,對待這場戰爭采取什麼態度,是對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嚴峻考驗。

作為德國工人階級政黨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曾一再表示要反對帝國主義戰爭,並同第二國際各國黨一起擬定和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宣言和決議。可是,大戰爆發後,在對待戰爭的態度問題上,德國黨的領導明顯地表現為支持、反對和模棱兩可的不同態度,形成了左、中、右三派。

處於多數地位的社會民主黨右派領導,公開倒向本國政府,提出了“保衛祖國”的口號,支持政府進行帝國主義戰爭。1914年8月4日在社會民主黨右派領導的挾持和控製下,德國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一致投票讚成進行帝國主義戰爭的軍事撥款法案。黨的機關報《前進報》也向政府表示,保證不提階級鬥爭和階級仇恨問題。黨所領導和影響下的全德工會則宣布“國內和平”,要求工人“實現勞資合作”,禁止工人罷工,並煽動工會會員開赴前線,參加帝國主義戰爭。這樣,德國黨的右派領導完全背棄了人民的利益和馬克思主義的原則,使德國黨由革命的黨蛻變為資產階級的改良黨。

但是,德國覺內以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為代表的左派,不怕孤立,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地堅持開展反對黨內右傾機會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他們製定和實行了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方針政策,形成了獨立的政治派別一一斯巴達克派。他們在畫內和國際上的反戰鬥爭活動,贏得了很大勝利,拯救了德國工人階級的聲譽。

1917年4月,德國社會民主覺內以哈阿茲、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與右派分裂,同左派一起成立了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1918年12月,由於在路線方針政策上的原則分歧,斯巴達克派與中派決裂,正式成立了德國共產黨。所以在大戰過程中,德國社會民主黨分裂為三個工人政黨。後來,在1922年,德國獨立社會民主覺又重新並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德國社會民主黨

一、大戰爆發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演變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了,由於世界領土已分割完畢,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想得到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除了通過戰爭奪取,別無它途。資本主義列強為了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瘋狂地擴軍備戰,並且形成了英、法,俄“三國協約”同德、奧、意“三國同盟”這兩大帝國主義集團。

兩個帝國主義集團長期醞釀的世界大戰,終於在1914年8月爆發。戰爭的導火線是奧國皇太子被塞爾維亞人刺殺的事件。7月28日,奧國以此為借口對塞宣戰。德國、土耳其、保加利亞宣布支持奧國;而英國、法國、俄國則宣布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對俄國宣戰,3日又對法國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宣戰,接著又在13日對奧國宣戰。於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空前規模的世界大戰就全麵爆發了,後來卷入戰爭的還有意大利、日本、美國等,包括歐洲、美洲、亞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的36個國家。

帝國主義各國投入這次戰爭主要是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國際市場和世界霸權。後起的德帝國主義想奪取英國在近東、法國在北非等處的大量殖民地和比利時的剛果,還想從俄國手中奪取烏克蘭、波蘭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英國則力圖擊敗自己的競爭者德國,還蓄意奪取土耳其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巴勒斯坦。法國想收回早先被德國占去的亞爾薩斯和洛林地區,並奪取德國富產煤鐵的薩爾。俄國則力圖擊敗德國,獨霸巴爾幹和土耳其,謀取奧匈帝國的加裏西亞。此外,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沙皇俄國,還想利用戰爭來轉移人民的視線,絞殺國內的革命運動。所以,這次戰爭是帝國主義性質的非正義的戰爭。

戰爭對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特別是對德國社會民主黨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德國社會民主黨是世界上第一個在民族國家範圍內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政黨,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社會主義政黨中最大、最有影響的黨。它繼承了德國早期工人運動和共產主義者同盟的革命傳統,在第一國際的影響下創建於19世紀60年代。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製定綱領和策略,並在自身發展進程中不斷地同反動勢力和小資產階級思潮的侵襲進行了不調和的鬥爭,經受了錯誤和挫折的鍛煉,取得了積極成果,積累了從事合法鬥爭和非法鬥爭相結合的豐富的經驗,對歐洲各國建立第一批社會主義政黨起了表率作用。它在第一國際和第二國際之間起了繼往開來的紐帶作用,擔當了第二國際創建的重任並在第二國際成立後成為第二國際的核心,在第二國際的曆次代表大會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原則,排除無政府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的幹擾,有力地促進了當時歐美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它曾積極地開展反對黨內的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鬥爭,在1898—1903年間的四次黨代表大會上,圍繞著伯恩施坦問題展開了辯論,為第二國際各國黨的反修鬥爭揭開了序幕。它還曾進行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的鬥爭,它的領導人在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上曾多次發言或作報告,分析了軍國主義形成的根源,揭示了軍國主義同資本主義製度的直接聯係,指出了無產階級對待軍國主義應持的正確態度。

在戰爭危機年代,德國社會民主黨曾積極地參與第二國際斯圖加特大會(1907),哥本哈根大會(1910)和巴塞爾大會(1912)著重討論關於反對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問題。這些大會都通過了相應的決議或宣言。斯圖加特大會通過的反對軍國主義的決議強調指出,軍國主義是階級壓迫的主要工具,必須在青年中進行反對軍國主義的鼓動工作,必須注意到鬥爭的方法和手段應隨著階級鬥爭的加劇和政治形勢的改變而改變,必須“盡力利用戰爭引起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來喚起受壓迫最深的社會階層,來加速資本主義統治的崩潰。”哥本哈根大會重申了斯圖加特大會決議的主要論點,並著重指出“隻要資本主義製度存在一天,戰爭就不會徹底消除”。“各國有組織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是世界和平的惟一可靠的保障”。巴塞大會上通過的《巴塞爾宣言》,揭露了帝國主義國家製造戰爭危機的罪行,指明了即將爆發的戰爭的非正義性,確立了各有關國家的社會黨和無產階級反對戰爭的具體任務,呼籲各國無產者和社會黨人聯合起來,利用一切手段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如果帝國主義政府膽敢發動戰爭,那麼整個歐洲無產階級就要根據斯圖加特和哥本哈根大會業已確定的原則,利用帝國主義戰爭來加速資產階級統治的崩潰。德國黨的領導人曾積極地讚同上述決議和宣言,也曾在國內組織領導反戰工人運動。

所以德國社會民主黨,從其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一貫堅持了革命方向,基本上是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

然而,德國社會民主黨由於未能深刻認識世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的新形勢以致不清楚黨所麵臨的新任務;由於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鬥爭不很得力、不很徹底,以致伯恩施坦主義在黨內蔓延滋長;由於迷戀於議會鬥爭的勝利,致使合法主義的影響在黨內不斷增長,因而造成黨的革命性逐漸削弱。在戰爭危機年代,黨內發生了分化,形成了左、中、右三派。1913年8月,黨的最有威望的領導人倍倍爾逝世後,黨的領導權落到了右派謝德曼等人的手中。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黨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蛻變,由革命的黨蛻變成了改良主義的黨。

二、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的公開背叛

大戰全麵爆發前夕,即1914年7月25日,奧地利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的一天,德國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還曾發表一項《反對戰爭挑撥者的罪惡行動的激烈議書》,號召有階級覺悟的無產階級立即舉行群眾性的反戰示威,其中寫道:“德國士兵決不為奧地利當權者的貪權欲和帝國主義者的利潤而犧牲一滴血……統治階級在和平時壓榨你們,蔑視你們,戰時會利用你們去當炮灰。必須到處對當權者大聲叫喊:我們不要戰爭!打倒戰爭!各民族兄弟般的國際團結萬歲!”7月28日社會民主黨機關報《前進報》上還寫道:“目前最嚴重的戰爭危險不是沙皇製度,而是想作壞事的德國”。在7月26日—30日,為響應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的號召,德國許多城市舉行了反戰集會和示威遊行。可是,當德國對俄、法宣戰,大戰全麵爆發後,社會民主黨的右派首腦們即紛紛倒入本國資產階級的懷抱,公然背棄了自同意的宣言、決議和諾言,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政策,墮落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

其實,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們在向工人講述關於反對戰爭的宣言的同時,就與政府進行了秘密的勾結。7月29日,社會民主黨帝國國會議員阿·休特古姆在同政府的一次秘密會談時告知帝國首相馮·貝特曼·霍爾韋克: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在戰爭期間將不采取任何階級鬥爭行動,並將在社會民主黨報刊上登載使政府滿意的報道。這一許諾是休特古姆同黨的執行委員會成員巴泰爾斯、布勞恩、艾伯特、米勒以及國會議員費舍會談後決定的。接著,德國首相霍爾韋克於1914年7月30日的普魯士政府會議上,發表了一項聲明,說社會民主黨在戰爭情況下是會奉公守法的。隨之,7月30日《前進報》上公然吹捧德皇是“人類和平的忠誠倡導者”。同一天,右翼社會民主黨人施塔姆普費爾發表文章《生死存亡的鬥爭》,明確提出了“保衛祖國”的口號。7月31日,海·米勒作為黨的執委會代表在巴黎同法國社會黨人舉行的聯席會議上也聲稱,威廉二世皇帝和霍爾韋克首相“是真心實意力求維護和平的。”

德國對俄宣戰後的第二天,即8月2日,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控製的德國自由工會理事會會議作出決定:支持帝國政府在總動員期間采取的措施;為進行戰爭立即停止所有爭取工資的運動;不再開展新的爭取工資的鬥爭;停止對罷工者的資助;工會聯合會的財力和組織機構應為戰爭服務。公開背叛工人利益。

8月3日,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召開會議,討論對國會進行軍事撥款表決的態度問題。會上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左中右三派鮮明地表現了不同的態度大多數右派首腦列舉種種理由,建議同意批準軍事撥款,認為應無保留地公開表示跟政府和所有資產階級政黨站在一起,聲稱如果拒不同意批準軍事撥款,黨的組織就會遭到破壞和消滅,而說一聲“讚成”就會大大增加社會民主黨的地位,戰爭之後,定將出現一個強大的民主浪潮。以卡·李卜克內西為代表的左派則認為德帝國主義進行的戰爭是帝國主義性質的戰爭,為此不僅耍反對軍事撥款,而且要號召人民起來反對戰爭。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則采取調和折衷的態度,認為已爆發的戰爭不是純粹的帝國主義戰爭,也不是純粹的民族戰爭,既具有帝國主義戰爭的性質,也具有民族戰爭的性質,主張在軍事撥款問題上既不投讚成票,也不投反對票,最好是棄權,或者要求政府保證沒有侵略意圖,如果政府作出保證就投票同意,如果拒絕作出保證就投票反對。最後表決時,78名議員讚成同意軍事撥款,李卜克內西等14名議員表示反對。這就決定了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國在次日議會中表決軍事撥款案時的態度。

8月4日的帝國議會上,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在對黨團內部的少數派用黨國紀律進行約束的情況下,公然一致投票讚成軍事撥款法案。黨的主席胡·哈阿茲在會上宣讀了讚成軍事撥款的聲明。聲明中說:“今天我們所要決定的,不是讚成戰爭還是反對戰爭的問題,而是解決為保衛祖國所必耍的款項問題……我們要證實我們一再強調過的話:在危急存亡之際,我們決不置祖國於不顧。”這就完全背棄了1907年斯圖加特、1910年哥本哈根、1912年巴塞爾國際代表大會通過的關於戰爭的決議、聲明,也是對工人階級、對民族、對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直接背叛。羅莎·盧森保曾尖銳地揭露說:哈阿茲宣讀的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國的聲明,“隻不過是國王演說詞和首相演說詞的回聲和餘音罷了”。

李卜克內西囿於遵守“紀律”,違心地也投了讚成票,他曾內疚地說明,“基於種種理由,諸如黨內的分裂現象還沒有明顯暴露,事態隻象是一時誤入迷途,加以黨團紀律在我的心目中還有很高地位,因此沒有首先同時在國會上進行鬥爭。”同年12月,帝國議會第二次討論增加軍事撥款問題時,他用實際行動作了改正。

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們在投票支持政府的軍事撥款法案的同時,還號召德國工人階級在戰爭期間放棄一切經濟罷工和政治罷工,宣布實行“國內和平”政策,以便“在反對俄國沙皇製度的戰爭中保衛祖國”。1914年8月6日,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和他們控製的德國工會總委員會再次號召黨員和工會會員支持戰爭。社會民主黨的報紙上充塞了沙文主義的叫嚷。如《哥姆尼茲人民之聲報》寫道:“爭取世界和平的工作目前停止了……現在我們考慮的隻有一個問題:我們希望勝利嗎?我們回答道,是的!”《漢堡國聲報》寫道:“現在是鐵決定一切!現在是權力決定一切!德國人民必須保衛自己!”社會民主黨的滑稽報《真實的雅可比》以國王威廉的口吻寫道:“孩子們往前衝呀!現在隻有痛打一頓才有用。”

德國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們的公開背叛,宣告了德國黨在政治上、道義上的破產。由於德國黨是第二國際中最有威信、最有影響的黨,它的背叛對第二國際的大多數黨發生了極大的影響,起了“帶頭羊”的作用。在德國黨的帶動下,歐洲各國的大多數社會民主黨相繼背叛,也都紛紛轉到帝國主義資產階級陣營中去,為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申辯。第二國際在政治上也宣告破產。

三、大戰初期左派的反戰活動

當著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們滑到社會沙文主義立場、公開支持帝國主義戰爭時,德國左派立即起來持反對態度。1914年8月4日晚,剛剛得到有關社會民主黨背叛性投票的消息,柏林的海·敦克爾、胡·埃貝萊因、尤·馬爾赫列夫斯基、弗·梅林、恩·邁耶爾、威·皮克等左派在盧森堡的寓所聚會,討論由於社會民主黨國會覺團已讚同軍事撥款而向革命的社會民主黨入提出的任務。會上有入提出以退黨來抗議國會黨團的背叛行為。這項建議未獲通過。與會者決定同國內其它地區的左派黨員取得聯係並邀請他們一起舉行會議。羅莎·盧森堡在會上憤怒地斥責國會黨團的叛賣行徑,認為耍是最激烈地反對他們,放手大膽地“向工人呼籲”。她探索了發動群眾的方法,提出一方麵成立一個委員會,以便有組織地進行發動;另方麵以個人名義通過報刊、雜誌和小冊子等手段進行發動。她認為,既要通過報刊的宣傳鼓動以發動群眾反對戰爭,又耍利用一切機會揭露那些“保衛祖國”的鼓吹者。會議決定開展地下工作,進行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反對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的反工人政策的鬥爭。第二天,盧森堡向德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左派活動家們分別拍發了近三百份電報,號召他們參加反對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的社會沙文主義立場的代表會議。

革命左派婦女運動領導人克拉拉·蔡特金堅決響應發動群眾的要求。她於8月5日在她主編的婦女雜誌《平等報》上發表了《無產階級婦女們,準備起來》一文,揭露了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目的和危害,號召全世界婦女同世界各國的被剝削者和被壓迫者緊密團結在一起,“在戰爭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武器來反對戰爭”,呼籲婦女們和工人群眾,“讓我們從工廠和作坊中走出來,從草棚和閣樓中走出來,參加群眾性的抗議運動!我們要讓統治者和財主們毫不含糊地看到我們的堅定的決心,為自由而不惜犧牲一切,以至戰鬥到呼吸停止。”她在《平等報》上還發表了其它許多文章,宣傳德國左派的反戰立場。

為了廣泛地進行反戰的宣傳鼓勵,1914年9月,盧森堡和李卜克內西到德國西部和南部旅行,在斯圖加特、法蘭克福、紐倫堡、哥達和其它城市的反兼並保和平的抗議大會上作了演講,揭露了右派首腦所謂黨內意見一致的謊言,譴責了右派首腦的錯誤政策,要求黨實行改組。9月10日,他們同蔡特金、梅林一起署名向國外的社會民主黨人發表了一份聲明,譴責社會民主黨右派議員阿·休特古姆和理·費舍在瑞典、瑞士及意大利等國勸說這些國家的社會民主黨人和社會輿論支持和讚助德國的活動,並表示不能讚同他們關於戰爭的原因、性質和社會民主黨在戰爭中的作用的說明。聲明再次斷然駁斥了社會民主黨右派首腦把黨說成在爭取“國內和平”方麵是完全一致的論調,揭露了所謂社會民主覺領導人對戰爭的政策“符合於全黨的思想和願望”的騙人的鬼話。

9月下旬,因為李卜克內西揭露了右派首腦們的欺騙行為,社會民主黨執行委員會竟然召開會議,追究李卜克內西“破壞黨的統一”的責任。會後,李卜克內西針鋒相對地給執行委員會寫了一封信,並要求執行委員會把此信作為李卜克內西的聲明栽入會議記錄。他在信中強調指出,必須按照革命的原則重建國際,並重申德國黨必須實行徹底改組。他說,這場鬥爭將會相當艱巨,因為它不僅要反對政府和統治階級,而且要反對黨的某些官僚機構,反對今天使黨在一定範圍內成為半官方政府工具的種種思潮(沙文主義、吞並問題、掩蓋階級鬥爭等等)。

1914年11月,李卜克內西為了給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國少數派在12月2日召開的帝國議會上第二次討論軍事撥款問題時發表反對軍事撥款的聲明打下基礎,起草了關於世界大戰的起因和性質的提綱。提綱分析了戰爭的經濟原因和政治原因,指出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和德國帝國主義應負的特殊的戰爭罪責;揭露了統治階級和社會沙文主義者在發動戰爭時對群眾進行的蠱惑宣傳;控訴了在德意誌帝國僅有一點資產階級民主權利遭到了踐踏;並且抗議兼並外國領土和壓迫外國人民。提綱最後強調:“我們號召德國人民和其他交戰國的人民起來反對那種荒謬絕倫的事情,也就是反對為了剝削者和壓迫者的利益而灑盡自己的無比寶貴的鮮血。我們以被剝削者和喪失權利者的名義要求停止進行民族之間的屠殺。我們希望,無產者在戰場上宣布停火的這個日子,會很快到來。到那時候,他們將在血流成渠的戰場上握手言歡,並舉起無產階級國際團結的盤石,把殺人不見血的軍國主義勢力壓得粉碎。”

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竭盡全力做了可能做到的一切,來聯合那些準備投票反對軍事撥款的人,以防止12月2日召開的國會會議上重演8月4日事件。李卜克內西在德國許多城市首先同那些曾在8月3日表示反對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路線的議員進行了磋商。他和盧森堡試圖在蔡特金的協助下說服那些動搖的人。1914月11月末,盧森堡特地發表文章,強調即將召開的國會會議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能引起人們高度注意。然而還未能在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內組成反對派。

12月2日,國會第二次討論增加軍事撥款法案時,哈阿茲再次代表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聲明讚成軍事撥款法案。700多名議員中惟有李卜克內西一人投票反對。他在投反對票時莊嚴聲嚷:“我反對戰爭、反對戰爭販子和戰爭禍首,反對導致戰爭的資本主義政策、反對兼並計劃,反對戰爭中的不人道的行為、反對軍事獨裁、反對統治階級的像目前所表現的那種社會上和政治上的不負齎任的態度,所以,我反對所提出的軍事撥款”。他的反對票,“像閃電一樣打破了建立在帝國主義基礎之上的民族統一的幻影”,也是革命的社會民主黨人同機會主義決裂的一個重要步驟。正如列寧所指出的,“這一個李卜克內西代表著整個工人階級”。他的英勇行動,猶如茫茫黑夜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德國工人階級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前進道路。也正因為這樣,它使得軍國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十分驚恐。他們千方百計阻止李卜克內西關於反對軍事撥款的聲明的傳播。帝國議會議長,下令禁止將他的發言載入宮方的速記記錄中。然而,李卜克內西的聲明作為非法小冊子卻在工人群眾中不脛而走,廣為流傳,並且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影響。短短的幾天內,李卜克內西就收到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封書信和電報對他的正義的勇敢的行動表示支持。許多工人、士兵紛紛邀請他到集會上演講。柏林警察總監的報告也承認:“李卜克內西的行動給人以激進和鼓動的印象,在工人中得到了好評;這不意味著別的,而隻是說明李卜克內西的報告得到了工人越來越多的讚成”。德國以外的許多革命社會黨人也都對李卜克內西的行動表示讚揚。法國安納省社會主義同盟書記尼科表示,李卜克內西“這一具有曆史意義的鮮明姿態將在德國以及全歐洲產生重大的曆史影響”。所以李卜克內西公開舉起的反戰旗幟,有力地促進了反戰運動。

為了進一步闡發李卜克內西聲明中的立場和態度,1914年12月底,李卜克內西、盧森堡、蔡特金、梅林等給英國《工人領袖報》發了好幾封信,再次揭露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的背叛行為和第二國際的破產,堅持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和在此原則基礎上重建被機會主義者破壞了的國際的必耍性。李卜克內西寫道:每一個社會黨都有自己的敵人,國際無產階級的敵人就在本國。盧森堡強調指出:必須把國際和它所屬的德國支部業已破產的可悲真象告訴國際工人階級。雖然他們隻提出了重建國際的問題,但他們認為,重建後的國際應當具有與舊的國際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精神。

在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的帶動下,從1914年秋季起,德國各城市先後出現了社會民主黨左派小組。這些小組雖然人數不多,但都是堅定的革命社會民主黨人,他們竭力把工人運動拉回到革命的立場上來。

1914年底到1915年初,左派加強了宣傳工作,開始發行第一批秘密的反戰傳單和小冊子,舉行辯論會,在辯論過程中痛斥了社會民主黨右派的戰爭政策,同時也討論了各反對派之間進一步的團結和計劃地出版定期刊物的問題。左派的力量不斷地得到了發展。懾於左派力量的發展,德國執政者和社會民主黨領導加緊了對左派的迫害,力圖把左派領導人從社會生活中排除出去,把他們與群眾隔離開來。1915年2月德,社會民主黨議會黨團討論所謂“李卜克內西事件”,攻擊李卜克內西“破壞黨紀”,會上社會沙文主義者卡·列金竟然耍求把李卜克內西開除出議會黨團,但未獲通過。德國政府則於2月7日把李卜克內西征召入伍,企圖用嚴格的軍營約束來限製他的革命反戰活動,禁止他參加議會以外的政治活動,隻有在德意誌帝國國會和普魯士眾議院開會期間才允許他休假,但仍不準離開柏林。盧森堡也於2月18日被捕,以執行一年前被判處的一年徒刑。盡管左派領導人不斷遭到迫害,但仍頑強地堅持鬥爭。

1915年3月5日,在柏林召開了有李卜克內西、梅林、敦克爾、皮克等參加的七個城市的左派的代表會議。會上決定出版《國際》雜誌,由盧森堡和梅林任主編。這次會議使一些地方的左派之間建立起初步聯係。4月,《國際》雜誌倒刊號出版,在這一期上,刊登了盧森堡、梅林、蔡特金等撰寫的文章。盧森堡寫的《國際的重建》一文,深刻揭露了右派領袖擁護帝國主義的背叛立場,譴責了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中派的無原則的政策。她強調指出,正是戰爭期間才必須進行階級鬥爭,並呼籲在無產階級國際際主義精神指導下為結束戰爭和爭取和平而行動起來。梅林在《我們已故的大師和黨領導機關的政策》中強調指出:“國內和平政策”意味著同馬克思主義完全決裂,他要求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工人階級在任何戰爭中必須提出自己的階級政策。《國際》雜誌的出版,引起了黨執行婁員會領導人的恐慌和強烈不滿,他們立即向全黨發出通告,說這是破壞“黨內統一”的行為。德國反動當局則說它破壞了“國內和平”下令查禁,因此《國際》雜誌隻出了一期就被扼殺。但它對於揭露帝國主義戰爭和社會民主黨的背叛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