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12歲男孩因網絡成癮導致逃學的案例分析(1 / 2)

一、病例

施某,男,12歲,六年級學生。不做作業,逃學3年。3年前開始迷上打遊戲機,每天約3~4小時,周末有時可玩到通宵,至今仍然如此。經常不按時交作業,成績逐年下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搞不清老師布置的是什麼作業。為此老師經常批評,和家長溝通,家長多次打罵仍無效,為逃避家長責罵,出現逃學。老師和家長改為說理教育為主,但患兒口頭表示改正,而行為上又控製不住自己,一犯再犯。曾服利他林、氟西汀治療,效果不佳。一周前,開始逃學夜不歸宿已5天,父親感覺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患兒為第一胎,足月順產,發育正常。3歲入幼兒園,7歲入小學,1~3年級在奶奶教書所在學校讀書,在奶奶的嚴格管教下,成績優秀,表現尚好。上四年級時奶奶退休,轉到家庭所在地小學讀書,成績漸下降並出現行為問題。

父親在電視台工作,較忙,對家照顧少,性格偏內向,對孩子要求嚴格。母親為某單位職員,外向,好交際,對丈夫過分忙於工作不滿,常爭吵。對孩子打罵多,學習上要求嚴格,生活上又過分照顧。

體格檢查:一般狀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心、肺、腹部及神經係統無異常。

精神檢查:意識清楚,接觸良好,檢查合作。言行較幼稚,回答問題喜歡觀察父母的反應,緊靠母親就座,說自己就是想玩,控製不住自己,無明顯思維和情感障礙。

心理測驗:兒童學習適應性調查表學習方麵得分為26分,學習能力很差;修訂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R)得分為36分,強迫思維分為16分,有中度強迫障礙;網絡成癮自評量表得分為90分,有嚴重的網絡成癮行為;網絡成癮的診斷量表測量結果符合網絡成癮的診斷。

二、臨床診斷

社會化的品行障礙——逃學;病理性網絡應用(網絡成癮)。

診斷依據:典型的臨床症狀及心理測驗結果;符合社會化的品行障礙——逃學(ICD-10,F91.2)及病理性網絡應用(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

三、案例分析

1.品行障礙(ICD-10,F91)的診斷依據必須至少具有如下症狀之一: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嚴重破壞財物;放火;偷竊;反複出現說謊話;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地大發雷霆;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嚴重的不服從。明確存在上述任何一項表現,均可作出診斷。品行障礙可分五類,本例屬於品行障礙中的社會化品行障礙——逃學亞型(ICD-10,F91.2)。

2.影響本病的因素可歸納如下:

(1)環境變化適應不良。患兒四年級轉學,在不同學校裏,校紀、校風等都有所不同;原與奶奶同住,功課被抓得很緊,回父母身邊後,主要靠自己自覺等等,這一切都需要他盡力去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生活,但患兒沒有做到,而被遊戲機吸引,影響了學習。

(2)家庭環境不良。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喜歡交際,父母管教意見不統一,家中缺乏溫暖,缺乏吸引力,孩子向家庭外尋找樂趣,迷上遊戲機而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