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翻轉手心看手背——打理江湖中的生活 (2)(1 / 3)

有兩家鄰居,住了幾年彼此都不認識。有一天,其中一家三歲的小孩出門碰上鄰居,見麵就叫“阿姨好”,對方愣了一下,也隨口跟著說“你好”,並與大人打招呼。小孩隻要見了鄰居家的人,都會叔叔阿姨叫個不停,兩家大人終於開始熟識起來,見麵也親切自然多了。

在鄰裏交往中,經常是大家彼此保持距離,誰也不主動先和對方說話。實際上,鄰裏交往也需主動表示友好,隻要有一方主動了,對方也不會不回應,這樣就能打破“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僵局。

江湖閱曆94:珍惜身邊的幸福

古時候有一個國王為躲追兵而與人走散,在山溝裏藏了兩天兩夜,沒吃到一點東西。後來遇到一個砍柴的老頭,送給他一個用玉米和幹白菜做的菜團子。國王吃了,覺得這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東西。於是就問老頭這叫什麼名字,老頭說叫“饑餓”。後來國王回到王宮後,立即下令禦膳房按他的描述給他製作“饑餓”,可是無論怎麼也沒有原來的味道好吃。於是,他特地找來了那個會做“饑餓”的老頭,可再也沒有當初的那種感受了……

幸福是一種精神的愉悅,或者說是心理學所說的大腦的興奮狀態,而不是物質的滿足。按照生理心理學,這種興奮狀態來自於外部的刺激,也就是說有刺激才有興奮。這種刺激就是人很想達到而又沒有達到的目的、目標,或者說是理想、追求。既然幸福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興奮狀態,那麼沒有刺激也就沒有幸福;既然刺激是一種人想要達到而又沒有達到的目標,那麼當人達到了這個目標的時候,這種刺激也就逐漸消失了,也就沒有幸福了。

比如食物的香味能引起人嗅覺神經的興奮而產生食欲,小康的生活目標能刺激人的欲望而為之去努力奮鬥。而人在饑餓的時候香味的刺激對引起人的興奮程度最強烈。一旦吃飽了,香味對其就逐漸失去刺激性,也就產生不了食欲,產生不了興奮了。天天“飽食終日”,人就會厭倦,“身在福中不知福”了。這就是“幸福遞減律”的典型表現。

而且由此看來,幸福產生於過程中、產生於痛苦中、產生於希望中、產生於努力中,而不是產生於結果中。

幸福是具有遞減性的,這也叫邊際效益遞減。幸福隨著追求而來,隨著創造而來,隨著希望而來,隨著需要而來。但幸福又像一個匆匆的過客,在哪裏也不會久留。有奮鬥,才會有成功;有付出,才會有滿足。

19世紀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有一句名言:每一種事情都變得非常容易之際,人類就隻有一種需要了——需要困難。困難是一塊試金石,困難是一本教科書,平靜的海麵永遠不可能造就一個有經驗的水手。過去的幸福,是因為戰勝了過去的困難;今後的幸福,也都在今後困難的身後。

在婚姻之中,“七年之癢”的來曆,大致也是如此。想當初戀愛時的風雨無阻,花前月下,對方在你的眼裏都是最美好的,幾乎沒有錯誤,缺點也成了優點。那時戀愛中人的感覺,就好像沙漠裏人的第一口水,豈一個爽字了得!第一次牽手,會讓你全身發麻,三天不忍洗手……

可當愛情轉作一種親情的時候,那種感覺似乎就沒有了。每次上下班匆匆給愛人的一個吻,也許慢慢就會變成蜻蜓點水,甚至會變成一種負擔。

其實,並不是感覺沒有了,而是自己不知道珍惜了。看公園裏許多白發戀人,依偎著跨過夕陽。不管我皺紋幾多,不管我容貌滄桑,不管我言語已不清,但互相能天天看到,問寒知暖,那就是幸福!

那麼,怎麼才能保持永久的愛意?有這樣一檔電視節目:電視台組織了一個叫“家庭生存體驗”的節目,每次派出兩個家庭的全體成員,不帶分文,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去尋找生存之路。結果,幾乎個個曆盡艱辛,但又個個感觸很深。有了困難,才知每一分錢來之不易;有了困難,才知人間真情是多麼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