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咱們現在就去!”周樹人說完,帶領著小夥伴們走進了“廣思堂”私塾。
正巧,“矮癩胡”回家吃飯去了,私塾裏沒有人。周樹人看到“矮癩胡”桌子上的筆筒插著幾根竹片,上麵寫著“尿簽”,氣憤地走過去,抓起“尿簽”,“喀嚓、喀嚓”地全部折斷。扔到了地上。
“折得好!折得好!”小夥伴們歡叫起來,然後又一起狠狠地在“尿簽”上踏了幾腳,才鬆了一口氣,一起離開了“廣思堂”。
這位叫周樹人的小朋友,就是以後成為偉大文學家的魯迅。
文學巨匠
巴金小時候的家庭是個封建大家庭,按照族裏的排行,他是老四。
母親對巴金非常疼愛,她經常教育巴金,要尊重關愛一切人。母親的病逝,使幼小的巴金深感失落。
母親的教誨,對巴金產生很大影響,後來他稱母親為自己的“第一個先生”。
那時巴金非常內向,見了人就躲,喜歡一個人待著。有一次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是一年中族裏所有人都要聚在一起的時候,可是巴金不喜歡這樣的場合,就躲到當時被稱為“下人”的房間。說也奇怪,巴金雖然與家人不合群,但卻和家裏的傭人們關係特別融洽,比如轎夫啊,奶媽啊。他除了悶頭看書之外,沒事就往他們那裏鑽。
巴金小時候特別喜歡聽故事,傭人們就給他講窮人的故事,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吃不飽穿不暖的人,也使他頭腦中第一次有了“革命”這個概念。傭人的一些話也對巴金的做人準則產生了影響,比如轎夫老周就曾對巴金說過:“火要空心,人要忠心。”被他牢牢記在心裏。
巴金常與“下人”在一起,在與他們的接觸中,他養成了正義的直覺和爽快的性格。對這些窮苦人了解多了,巴金就想:“這個社會,不能隻是少數人吃得好穿得好生活得好,應該所有人都生活的幸福才行。”轎夫老周教他真誠地做人,給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後來他稱老周為自己的“第二個先生”。
“五四”運動爆發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湧入四川。當巴金讀到《新青年》、《每周評論》、《北京大學學生周刊》等許多北京、上海出版的進步刊物,還有成都出版的《星期日》、《學生潮》時,他感到周身熱血沸騰,這才是他要追求的生命理想。他開始如饑似渴地接受各種新思想。
1921年,巴金參與了進步雜誌《半月》刊的工作。編輯部的青年朋友吳先憂自食其力、忘我工作,教給巴金“自我犧牲”耩神,後來巴金稱他為自己的“第三個先生”。
巴金一生中寫作和翻譯了許多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這些作品的創作,是與他童年的經曆分不開的。
豪情滿腹的軍事家
曹操的父親位高權重,當過首都的警備長宮,耳濡目染之下,曹操很小就喜歡舞槍弄棒,他的騎術和箭法尤其出色。
他聽說大太監張讓經常仗勢欺人,大小百官都怕他,就想教訓教訓張讓。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曹操悄悄潛入張讓的臥室,一不小心把他驚醒了,張讓拚命地大叫:“來人哪,有刺客!”霎時間,衛士們關緊大門,端著長矛就衝上來,情況萬分危急。這時少年曹操卻鎮定自若,手持一把短戟,從臥室殺到廳堂,又從廳堂打到院牆。一把短戟,讓他舞得虎虎生風,衛士們沒有一人敢上前,眼睜睜地看著他翻牆跑了。
少年曹操喜歡結交朋友,行俠仗義,打抱不平,一些地方官就推舉他做了洛陽北部都尉。都尉是專門負責治安的官吏。
那時洛陽治安很差。他上任的第一天,就命令工匠把都尉衙門粉飾一新,連夜趕做五色棒,把它們懸掛在都尉衙門大門的兩側,還發了布告,禁止夜行,有違反者棒刑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