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嗎?”茅盾仰起頭,張大眼睛望望天上的月亮,又望望地上笑嘻嘻的老爺爺。“不信?你試試看。”老爺爺說著,拉起茅盾,邊走邊一臉認真地問:“你看,月亮是不是也跟著我們走?”
倒真的是呢!小茅盾呆呆地望著明淨的月亮,驚訝極了。
老爺爺得意極了,他狡黠地眨了眨眼睛:“德鴻,那你說月亮有多大呢?”“碗口大。”小茅盾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哈,錯。”老爺爺朗朗地笑了:“月亮有麵盆大。”茅盾被弄糊塗了,他皺起眉頭再仔細地看懸在天空的月亮。
“你比我矮,當然看上去小噦。”老爺爺見小茅盾一副入神的模樣,更得意了。誰知茅盾立即掙脫他的手,跑進家門拖出一張方凳,爬上去站好,認認真真地再看月亮:還是碗口大。他疑惑地望向老爺爺,忽然靈機一動,攀上老爺爺的肩膀:這下我總比您高好多了吧——可月亮,還是碗口大!
“啊,原來您騙我!”小茅盾發現了老爺爺在跟乘涼的人對擠眼睛,不由得也笑起來。
幼年茅盾就是這樣一個既天真又善於動腦筋的小孩。
也正因為他的這種好思好問的精神,促使他成為中國的一代文學巨匠。
“至聖”孔子
像很多窮孩子一樣,孔丘(孔子的名字)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家境非常貧困,沒錢上學,不能接受正規教育。但他非常好學,從十五歲那年起,就開始發奮讀書。遇到書上不懂的地方,他就到處找人問,不管是梳著小辮的孩童,還是白發蒼蒼的老爺爺,都是他詢問的對象,這樣一直到解開疑難為止。因為他老愛打破砂鍋問到底,旁人便送了他“百事問”的雅號。學問學問,就是這樣從不間斷地提問、請教中學來的。
於是,他總結了一個道理:“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成年以後,他的求知欲望更強了,為了擴大自己的知識麵,他決定離開故鄉,到各地去遊曆。每到一處,他都從不放過求知的機會。有一次,他聽說太廟裏舉行祭祀典禮,便興衝衝趕去參加。因為他是第一次看到這種場麵,感到格外新鮮,因而無論是祭祀用的牲畜,還是伴奏的音樂,甚至連燭台、香火,他都想看個明白,問個究竟。一直到祭祀完畢,人們陸陸續續地離開了太廟,他還餘興未盡,硬拉住人家的袖子不放,急著打聽未弄明白的問題。通過不斷求教和仔細觀察,他掌握了書本以外的很多學問,非常博學多才。晚年,孔子回到家鄉,靜下心來,專門從事編書和講學。他的學生很多,有著名的七十二弟子。雖然很忙,但他仍然抓緊時間,絲毫不放鬆學習。他常說:“在學習的時候,我從來不會感到討厭;在教育別人的時候,我從來不會感覺到疲倦。”
他一邊講學,一邊潛心鑽研學問,同時,還編了不少書。
有一天,孔子得到了一部叫《易經》的古書。那時候的書,可不比我們現在的課本——白紙上印出黑字,幾十萬字排在一本書上,讀起來十分方便;那時還沒發明紙,字都刻在竹片上,稱為簡。一部《易經》就有幾十斤重,而且書上的很多文字在當時已不再流行,十分難懂。孔子一得到這部書,高興得像得了稀世寶貝,立刻把這幾十斤重的《易經》抱回家去,逐字逐句仔細地閱讀起來。讀一遍不懂,就讀第二遍;第二遍不懂,再讀第三遍、第四遍。
就這樣,讀過來翻過去,一遍又一遍,到最後,連那穿在竹木簡上的牛皮帶子都給磨斷了。他不得不重新換上新帶子,繼續研究。
不久,新帶子又變成舊帶子,最後又斷了。於是又換上新的……就這樣,換了三次新帶子,那部幾十斤重的《易經》也被翻得溜光滴滑。
最後,孔子終於把這部書給讀通了,理解透徹了,於是他就把《易經》推薦給別人,並詳細地介紹了這部書的內容。這就是“韋編三絕”這個成語的來曆。
畫馬名家韓幹
韓幹之所以能畫馬而成為唐朝最出名的畫家之一,是跟他拜馬為師分不開的。
韓幹出身貧苦,小時候就在長安一家酒店當夥計。酒店緊靠著大路,店門口拴滿了客人的坐騎。韓幹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馬,便對馬產生了興趣,於是心裏萌發了畫馬的念頭。
說幹就幹,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刻苦地練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韓幹進步很快。後來,經人推薦,他進了皇宮當差。當時的皇帝是唐玄宗。這個皇帝特別喜愛馬,養的名馬就有幾十匹,由專門官員飼養。韓幹認為這是自己學習畫。馬的大好機會。不過,他是不能隨便進馬廄的,隻能偷偷地去。有一天夜裏,他攜帶紙張、筆硯,偷偷去馬廄旁寫生,不大工夫就畫了好幾幅。正當他畫得入神時,管馬的走來,立刻扣了他的畫稿,把他趕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