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很好地解釋了這樣一些問題,即:為什麼有的人總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機遇?為什麼麵對同樣的機遇有人成功了有人卻失敗了?為什麼有些資質本來不好的人卻能得到命運的垂青,而某些天資甚佳者卻最終庸碌無為?為什麼成功者總顯得比別人幸運?等等。
這些問題的回答可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機遇隻偏愛那些為了事業的成功作了最充分準備的人。換句話說,隻有在“萬事兼備”的情況下,東風才顯得珍貴和富有價值。
“機遇隻偏愛有準備的頭腦”這是一句早為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言,其中所包含著的樸素真理再次為人力資源以及人才調查中心的分析報告所證實。
從某種意義上講,機遇是被人創造出來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外界環境變化的客觀必然性的結合。主觀方麵條件的增強會影響到客觀環境的變化,使好的機遇更容易產生。同樣,當一定的客觀機遇已經出現後,那些不斷在提高自身素質方麵進行努力的人則要較之常人更容易接近和抓住這些機遇。
許多成大事者就是創造機遇的高手,他們總是在努力,總是在奮鬥,開始時他們是在找尋機遇,而一旦當他們自身的實力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時,機遇便會自動登門拜訪。而且,隨著他們自身才能的不斷提高,知名度的不斷增加,其所麵臨的發展機遇也會相應地有質和量的提高。可以說,沒有他們的這些主觀努力,就不會有這麼多的良好機遇。從這個角度上說,機遇是那些有準備的人創造出來的,是對其努力的一種肯定和回報。
如果機遇可被每個人輕而易舉地得到,那麼這種機遇便顯得沒有多少價值了。事實上,機遇往往是一種稀缺的、條件苛刻的社會資源,要得到它,必須要付出相當的代價和成本,必須具備相應的足以勝任的資格,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長期艱苦的準備。
這就是機遇為什麼更偏愛有準備的人的原因。我們還發現,雖然命運有時是不公正的,那些毫無準備的人卻獲得了某種機遇,但從長遠來看,這些人很少能有所建樹。而在我們視力所及的當代名人的成功史上,無不記載著他們為迎接機遇所做的種種準備。
但有時命運是常愛捉弄人的,由於客觀原因的限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自己心愛的職業。
當麵臨這種情況時,有人將之視為不幸,而有人卻將之視為機遇,他們能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目標,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沉沮喪,而是以“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幹一行,愛一行,把精力投入到所從事的新領域,從而開創出一番嶄新的事業。
我們發現“把不幸也當作是一種機遇”,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成功者的一大秘訣。
許多成功者不僅是開拓機遇、捕捉機遇的能手,而且還有發掘高潛能,高效運用機遇的能力,他們的成功啟示,就是一定要提高機遇的利用率,把機遇發揮到最大值。
有的人一生中有過許多好的機遇。但他們不充分利用這些機遇,結果喪失了使自己的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機會。也有的人抓住了機遇,但是並未理解到這一機遇的全部內涵,因此他們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仍不免留下諸多的遺憾。
的確,隻有準備充分的人、做事有頭腦的人,才能獲得機遇,取得事業的成功。
如果你坐等更好的機會、更好的工作或更好的環境,那麼等待本身便是死路一條。失敗者坐等事情發生,贏家使事情發生。
擦亮眼睛,抓住機遇
機會雖然到處都是,但它卻隻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機遇似魔鬼,來時令人措手不及,機遇又似仙女,去時令人追悔莫及。與其抱怨沒有機會,我們不如擦亮眼睛,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正確位置,抓住機遇的竅門——它的“穴位”,你便會輕鬆地“一招製敵”,牢牢地把握住機遇。
一次洪水中,一位上帝的信徒被困在了小山坡上,但他絲毫不急,隻是不斷地做著禱告,請求上帝的幫助。
一會兒,遠處駛來了一條小船,船上的人願意搭救這位信徒,但信徒並不上船,“上帝會來救我的”,他繼續禱告。
水繼續上漲,一艘大船又出現了,“上帝會來救我”,他仍不願上船。
水快淹沒整個山坡了,一艘更大的船駛過來了,“上帝馬上就要來了”,信徒仍然堅持在原地等待。
一個大浪衝來,這位信徒被衝進了洪水,真正見了上帝。
他生氣地責問上帝,為什麼不救誠心禱告的人。上帝無奈地聳了聳肩膀,說道:“我第一次派小船接你,你不上;第二次派大船接你,你仍不上;第三次又用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