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潘文子契合鴛鴦塚(3)(2 / 3)

學道男仲先頓首百善聞看罷,頓足叫苦。驚動媽媽,問了這個消息,哭倒在地,說道:"好端端住在家裏,通是張三老說什麼龍丘先生,弄出這個話靶。如今不知在那個天涯海角,好歹這幾根嫩骨頭,斷送他州外府了。"善聞即叫牛兒,去請張三老,把書與他看了。你怨我,我怨你,哭哭啼啼,沒個主意。長子伯達走過來勸道:"自是兄弟不長進,勿得歸怨張三老。倘張親家令愛肯轉嫁,不消說道,若還立誌不從,父親隻得同著張親家,載了媳婦,尋到潘家,要在他們身上尋還這不肖子,那時把媳婦交會與他,看走到那裏去。"張三老連聲稱是。作別歸家,與女兒說知,討個肯嫁不肯嫁的口語。女兒害羞,背轉身來,不答應。張三老道:"這事關係你終身,肯與不肯,明白說出,莫要愛口識羞,兩相耽誤。"女兒被逼不過,方才開口,低低說道:"我女子家也不曉得甚麼大道理,嚐聞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嫁二夫,女兒隻守著這個話,此外都不願聞。"張三老道:"恁樣不消說起,明日即去與王親家商量,同往尋王二哥便了。"女兒道:"王郎不歸,孩兒情願苦守。若說遠去跟尋,萬無此理,恐傳說出去了,被人恥笑。"張三老道:"守不守由得你,去不去卻要由我。倘若王郎不歸,你的終身,父母養不了,公姑養不了,將如之何!縱然有人恥笑,也說不得了。

"女兒便不敢言,垂淚而已。

到次日,張三老來與王善聞說知,即日準備盤纏行李,央埠頭擇便船寫了一個穩便艙口,張三老叫女兒收拾下船。這女子無可奈何,隻得從著你父命。王善聞原帶著牛兒同去,翁媳反在舟中見禮,倒是一件新聞。從襄陽開船,一路下水,那消二十日,已至京口換船,一日便到晉陵。王善聞同牛兒先上岸訪問了潘文子家裏,然後同張三老引著媳婦,並行李一齊到他家裏。蕙娘驀地見三個別處人領個女子進來,正不知甚麼緣故,吃這一驚大小。及至問時,襄陽鄉裏人聲口,一句也聽不出。

恰好勤學從外邊入來,認得牛兒,方才明白是王仲先父親、丈人、妻子,與他愛要兒子,鬧攘攘亂做一屋。文子媳婦在裏邊聽得,奔出來觀看,見了張三老女兒,兩個各道個萬福。問道:"你們是哪裏,為甚事到此喧鬧?"張三老上前作個揖,打起官話,說出許多緣故。蕙娘問王善聞道:"你我總是陌路相逢,水米無交。你兒子與我不肖子流落在外,說起來,你兒子年長,明明是引誘我不肖子為非,我不埋怨你就罷了,你反來問我要人,可有這理麼?如今現住在甚麼水嘉羅浮山,你們何不到彼處去尋覓?若並我這不肖子領得歸來,情願拜你兩拜。"張三老隻管點頭道:"說得是。既有著落所在,便易處了。"又問道:"潘大嫂,此位小娘子是甚人?"蕙娘道:"這便是不肖子的妻子,尚未成婚。"張三老道:"原來令郎也還不曾完姻。據老夫愚見,令郎既同小婿皆在羅浮山中,潘大嫂又無第二位令鄰,何不領著令媳婦,同我們一齊到那裏,好歹交還他兩個媳婦,完了我們父母之情。他兩個存住不得,自然隻得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