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江都市孝婦屠身(1)(2 / 3)

每年在外日多,在家日少,全虧宗二娘在家,供養母親,故此放心得下。不竟經商數載,把本錢都消折了。卻是為何?原來唐朝玄宗時,安祿山、史思明叛亂,後來藩鎮跋扈,兵火相尋,幹戈不息。到僖宗時,一發盜賊叢起,更兼連年荒歉,隻苦得百姓們父子分離,夫妻拆散,好生苦楚。這周迪因是四方三荒四亂,拆盡了本錢,止留得些微殘帳目。在襄陽府中經紀人家,奔回家來。等待天下太平,再作道理。此時年將四十,不曾生下一男半女。夫妻兩口兒承奉一個老娘,雖隻家中尷尬,卻情願苦守。無奈中戶人家,久無生理,日漸消耗。常言道:"開了大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一件少得。卻又要行人情禮數,又要當官私門戶,弄得像雪落裏挑鹽包,一步重一步。

一日,樂氏對兒子媳婦說道:"我家從來沒有甚田莊,生長利息,隻靠著在外經商營運。如若呆守在家,坐吃箱空,終非常法。目今雖則有些後荒撩亂,卻還有安靜的地方,你一向在荊襄生理,還有些帳目在人頭上,也該就去清討。我老人家,還藏下五十兩銀,指望備些衣衾棺槨送終。我想家道艱難,日苦一日,難道丟了飲食茶飯,隻照管衣衾棺槨不成。依我起來,還是將此五十兩送終本錢,急急收拾行李,再往襄陽走走,討些帳目,相時度勢,這方是腰間有貨不愁窮,東天不養西天養。

"周迪聽了,還猶豫未決;那宗二娘聽了婆婆這番說話,便對丈夫說:"婆婆所見極是。但這五十兩銀子,是婆婆送終的老本錢,今做了我三口養命的根本,你須是做家的,量不花費一兩二兩,卻要仔細著眼力買貨,務求利錢八分九分,也須要記得。隻為今日這般窮苦,沒奈何將七十歲的老娘撇下,雖不要你早去早回,實指望緊關緊閉,留下婆婆在家,且自放心。萬一家道艱難,我情願粉骨碎身奉養他,決不使你老娘饑餓。"周迪手裏接了銀子,眼兒裏汪汪的掉下淚來,說道:"我自有道理,不須分付。隻是我此番一去,生意不知如何,道路不知如何,但好定出去的日子,定不得歸來日子。隻得母親年紀高大,我又不在家裏,你又不曾生育得一男半女,且要在你身上,替我做兒子,照管他寒寒冷冷,又要在你身上,代作孫孫兒女,早晚與老人家打夥作樂。"那知這兩句話,又打動老娘心上事來,便開口道:"阿喲!正是。你年近四十,還沒有兒女,此番出去,定不得幾時歸家,那裏得接代香火的種子。我如今有個算計,莫若你夫妻二人,同去經商,卻當夥伴一般。一來好看管行李貨物,二來天可見憐,生下個兒子,接續後嗣,也未可知。"周迪聽了,答道:"母親,這卻使不得。我今出去,留下媳婦奉侍,也還可放心;倘若我夫妻同去,撇下你老人家孤單獨自,卻告傍著哪一個。"老婆鞘:"你若愁我單身在家,你的舅母馮氏媽媽,他也是孀居,年將六十,並無男女,你可接他來,同我作伴。"又道:"我也原舍不得你夫妻同去,隻愁你做生意的日子長,養兒子的日子短,千算萬算,方算到此。

"宗二娘卻格格的笑道:"婆婆,你好沒見識!你若愁家計日漸凋零,少不得營生過活,還有道理。若愁你兒子年紀長大,沒有孫子,卻教我同伴出去。我想你兒子媳婦,都是四十邊年紀的人,尚不曾奉承你吃一碗安樂茶飯,我們連夜生育,今日三朝,明朝滿月,巴到他十歲五歲,好一口氣哩!總然巴到成房立戶,怕如你兒子媳婦一般樣子,依舊養不著父母,卻不是空帳。若如今依了婆婆說話,同了丈夫出去,他鄉外府,音信不通,老人家看不見兒子媳婦,兒子媳婦看不見老人家,可不是橄欖核子落地,兩頭不著實!不如叫丈夫獨自出去,倘若生意活動,就在別處地方,尋一偏房家小,就是生得成兒子,生不成兒子,聽之天命,這方是兩頭著實的計較。"老婆婆聽罷,說道:"不要愁我,我死也死得著了。你夫妻兩口,從來有恩有愛。況自成婚到今,隻因年時荒亂,生意淡薄,累你挨了多少風霜,受了多少磨折。假若留下媳婦在家,兒子反在他州外府,娶下偏房家小,卻不是後邊的受用,結發的倒丟過一邊,這斷然使不得。常言道:恭敬不如從命。你若再三不聽我老人家說話,我便尋個死路,也免得兒子牽掛娘,媳婦牽掛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