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調整心態,慢慢品味生活的味道(1)(1 / 3)

慢行,別讓流年暗中偷換

“曾經的我:IT行業,月收入接近一萬元,我生活的城市在上海。每天睡眼朦朧地擠著地鐵上班下班,每天都有開不完的會議、發不完的郵件、見不完的客戶;下班疲憊地背著碩大的筆記本(戴爾640的超重筆記本)擠在擁擠的人群裏,經常壓得我喘不過氣來。很多人會說你幹嘛背回去呢?因為回去還有N多的郵件、報表、PPT等等要製作。

“我經常覺得很累,睡覺前腦子裏總是有東西要思考,休息不好。早上一起來我就不想上班,怕進辦公室。偶爾怕到早上起床就想哭,丟人呀。

“現在的我:地攤小商販,月收入目前是個X未知數,因為我還未擺滿一個月,無法統計,不過基本上每天都有不錯的盈利,比我想像的要好。收入估計目前來講是無法和上班的時候相比,但每天我的精神非常好,經常忙到夜裏兩點,早上六七點去進貨都不覺得累,身心很放鬆、很愉悅。”

這是一個曾在上海工作的白領寫過的經曆,一段因為忙碌而厭倦,直到放棄的經曆。無獨有偶,現實中總有類似的事情,在挑戰著我們脆弱的神經。它們發生在生活節奏與上海不相上下的北京和廣州。

喬女士,35歲,在北京工作,她不僅有房產和汽車,還有一個溫馨的婚姻和一個7歲的小男孩。然而,近兩年多來,喬女士再也感受不到工作帶給她的愉快感和充實感了,她經常會產生一種厭倦忙碌生活的心理,甚至產生厭世念頭。她覺得工作已經成為重負,而不再是幸福。

鄭女士,廣州一家房地產公司的高層主管,她在該公司已經工作了6年。兩年前,鄭女士患上了“高樓綜合征”:她一走進寫字樓裏自己的辦公室就會感到頭暈、煩躁、心神不寧,思想難以集中。由於各種症狀一直難以緩解,鄭女士前不久向老總遞交了辭呈,打算辭去讓人羨慕的工作,回家好好修養身心。

由於對工作厭倦,很多人都產生了“不想工作”想法。“不想工作”如今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尤其在黃金周7天長假後表現得特別明顯,“目眩頭暈、精神不振、喜歡犯困以及麵對工作頭皮發麻”的表征,你是不是很熟悉?

自從走出校園踏上工作崗位那天起,每個人便進入了無窮無盡的工作狀態。一周五天,朝九晚五,機械化的工作就這麼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進行下去。日子一長,對工作倦怠的心態便從此而生。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想工作是一種集體的心態。但事實上,能放任之、並實現“不工作”的願望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大家總有很多理由來說服自己,比如“我每個月還要供房”“我明年想買部車”“下個假期要去歐洲度假”,這些五花八門的理由讓“不想工作”隻能成為一句心裏經常浮現卻又被現實戰勝的牢騷話。

於是,絕大多數懷抱著“不想工作”想法的人,卻隻能硬著頭皮繼續工作。在精神高度緊張的工作中,期待著每周兩天的休息日,但每每到了周日的晚上,又會對即將到來的工作日產生恐懼,於是又產生了一種奇怪的“周一恐懼症”。而每年幾次的法定長假雖然能讓人們得到暫時的舒緩,但卻遠遠不足以平複不想工作的心情。這些場景想必你我再熟悉不過了,隻是硬著頭皮繼續工作,這樣的狀態能持續多久?

速食年代,別把愛情當方便麵

愛情在任何一個年代,都是長盛不衰的話題。古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等等愛情名句。然而在現在這樣一個人人都追求速度和數量的速食年代,愛情變得別有一番風味。“6人晚宴”“8分鍾交友”,各種便捷時髦的方式層出不窮。愛情的載體也早已經變得五花八門:網絡,娛樂場所,手機短信……繁亂的背景之後,愛情往往像潮水一樣地來,又像潮水一樣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