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將餅茶碾為茶末,要碾茶末,必要用到茶碾,茶碾分碾槽與碾軸兩個組件。將捶碎的餅茶置於碾槽之中,手握碾軸順勢左右而動,碎茶餅就在吱吱呀呀的聲響中,逐漸化為細碎的茶末。
碾後的茶末,再放進茶羅中羅,務求末細,這樣得到的茶末如煙塵般輕盈細膩,入水後能浮起,湯花也能勻細凝結,水痕才能長久,也可以“盡茶之色”。
煎水:碾茶、羅茶過後,便要煎水準備衝茶。煎水所用的器具,古人稱之為“急須”。急須,即古代所用的水壺,質地多為瓷或石。一般熱水燒開後先注入急須,再以急須向茶盞內注水。
調膏:看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調膏之前,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蔡襄《茶錄》雲:“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茶水煮好之後,就是品茶。
決定鬥茶勝負的標準,一是湯色:即茶水的顏色。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
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偏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
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
色泛黃,則采製不及時。
色泛紅,是烘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麵泛起的泡沫。
決定湯花的優劣也有二條標準:第一是湯花的色澤。因湯花的色澤與湯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湯花的色澤也是以鮮白為上。
第二是湯花泛起後,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如果茶末研碾細膩,點湯、擊拂恰到好處,湯花勻細,有若“冷粥麵”,就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反之,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會很快散開。湯花一散,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現的早晚,就成為決定湯花優劣的依據。
十名裁判挨個給各個參賽者打分,經過數個時辰的評判後,前三名終於被選出了出來。
“第一名,來自開封的吳家。”
“第二名,來自淮安的楚家。”
“第三名,來自臨清的豐家。”
“讓我們祝賀他們!”
現場響起稀疏的掌聲,畢竟沒多少人願意向對手鼓掌。
人群中突然傳來一個高亢的聲音:“搞了這麼久,說好的彭良綠茶呢?亮出來讓我們見識一下唄!”
“就是!就是!我們要看彭良綠茶!”
“敢不敢當著我們的麵展示一下?否則就是騙人!”
鍾離微笑的站在台上,開口說道:“好!既然大家這麼熱情,那就讓大家看看我們彭良城的特色綠茶——彭良綠茶!”
說完,立刻有人端著透明的玻璃杯走上高台。
“天啦,是水晶杯!”
“水晶杯怎麼煮茶?”
“搞不懂……”
眾茶商瞬間圍了過來,眼睛睜的大大的,非常好奇鍾離怎麼用水晶杯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