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就黨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危害,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作過透徹的分析和精辟的解答,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思想。這些思想大多收錄在《陳雲文選》中。
中國“鳥籠經濟”的創造者
“鳥籠經濟”這個詞多見於港台報刊,海外的華文報刊多以一種略帶嘲諷、調侃意味的語氣稱中國大陸的經濟模式是一種“鳥籠經濟”,而且幾乎每次出現都和陳雲聯係在一起。大陸的出版物是很少見這個詞的,似乎這個概念不怎麼雅氣,給人一種意境不好的聯想,對陳雲老人不夠尊重,重要的是,其對中國經濟模式的概括不夠確切。而“鳥籠經濟”的當事人陳雲卻對這話題樂此不疲。那麼,究竟這個“鳥籠經濟”的含義是什麼呢?還是用當事人陳雲自己的話來做一解釋吧。以下是他1982年在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同上海代表團部分代表座談時講話中的一段:
今後要繼續實行搞活經濟的政策,繼續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防止在搞活經濟中,出現擺脫國家計劃的傾向。搞活經濟是在計劃指導下搞活,不是離開計劃的指導搞活。就像鳥和籠子的關係一樣,鳥不能捏在手裏,捏在手裏會死,要讓它飛,但隻能讓它在籠子裏飛。沒有籠子,它就飛跑了。如果說鳥是搞活經濟的話,那末,籠子就是國家計劃。當然,“籠子”大小要適當,該多大就多大。經濟活動不一定限於一個省、一個地區,在國家計劃指導下,也可以跨省誇地區,甚至不一定限於國內,也可以跨國跨洲。另外,籠子,本身也要經常調整,比如對五年計劃進行修改。但無論如何,總得有個“籠子”。就是說,搞活經濟、市場調節,這些隻能在計劃許可的範圍以內發揮作用,不能脫離開計劃的指導。
這帶點神秘色彩的“鳥籠經濟”,其實原理原來這麼簡單明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在中國,婦孺皆知。
老年的陳雲有一張著名的照片,是在杭州拍攝的,廊院裏,老年陳雲滿麵春風地坐在藤椅上打算盤。趙樸初觀後詩興大發,欣然命筆,賦詩一首:“惟實以求,珠落還起。加減乘除,反複對比。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老謀深算,國之所倚。——一九八一年一月觀陳雲同誌打算盤照片喜題。”
那就讓我們尋著“老謀深算,國之所倚”的陳雲的軌跡,一睹中共這把“鐵算盤”的風采。早在抗日戰爭年代,陳雲就十分重視經濟工作,1944年,他卸任組織部長後,在延安擔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主任是賀龍)兼政治部主任期間,認真執行毛主席關於“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在陝甘寧邊區積極發展農牧業,發展公營、私營和合營工業,發展內部貿易和管理進口、保護出口,爭取做到基本自給。在解放戰爭時期,他在東北擔任過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為支持解放戰爭、恢複東北的經濟,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新中國創建後,在統一全國財政經濟,製止通貨膨脹,實現經濟穩定等重大問題上,陳雲同誌總是深入調查,反複推敲,協助中央作出英明決策。在建國前後四次大的通貨膨脹和物價暴漲的混亂局麵中,陳雲表現出高超的領導才華和指揮藝術,控製了局麵,打擊了投機奸商,建立起穩定物價的新秩序。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製定和修改以及重大項目的抉擇,陳雲同誌耗費了很多心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鞍鋼三大工程、武鋼和包鋼的建設以及一批軍工廠的建設,特別是機械工業,如洛陽第一拖拉機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廠等新中國第一批重工業基地,從廠址選擇到方案的製定,都是在陳雲同誌親自主持下提出,經中央確定後,組織各方麵力量以驚入速度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