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頭腦冷靜理經濟!電閃雷鳴不動搖(11)(1 / 3)

陳雲比較說,現在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相比,水利和機械這兩個條件要好一些,灌溉麵積擴大了,防洪能力加強了,排灌機械多了,拖拉機和其他農業機械也多了。同時,工業基礎大了,可能支援農業的力量也比過去增加了。這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土地、耕畜、肥料、農具、種子這幾個條件,現在都比過去差。拿土地來說,最近四年,水利、工業、交通的基本建設占用的耕地大約有2億畝,菜地擴大了5000萬畝,而新開荒地隻有1.5億畝,增減相抵,糧食和其他作折的用地減少了1億畝。全國的耕地一共16多億畝,減少了1億畝,是一件大事。而且,這幾年減少的耕地,大多是產量高的好地;增加的耕地,大多是在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邊遠地區,一般的產量比較低。耕畜和狩獵現在比過去少了,有一部分種子退化了,有些地方的茬口搞亂了。

根據這樣的比較,陳雲認為農業恢複不會很快。他講,一五時期,五年合計共增產612億斤,平均每年增產122億斤。如果公布的1957年的糧食產量有“水分”,那末每年平均增產的數字還沒有這樣多。按通常情況說,恢複時期的速度可能會快一點,但是,也要看條件怎樣。總的看,好壞兩種條件相抵,現在的條件可能不如過去。這是穩當的說法。至於農業恢複的速度能夠多快,目前還不能肯定,需要再看一兩年。那時候,實踐將會證明能不能快一點。

陳雲指出,經濟形勢麵臨的第二大困難是,已經擺開的基本建設規模,超過了國家財力物力的可能性,同當時的工農業生產水平不相適應。

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大躍進”那幾年建設規模是合適的,就是因為有災荒才發生了問題。也有人說,是農業扯了腿,不然就正好。在他們看來,好像是工業吃了農業的虧,工業本身沒有問題。

陳雲不同意這種觀點,認為是基本建設規模過大,農業負擔不了,工業也負擔不了。不僅在農業遇到災荒的時候負擔不了,即使在正常年景,也維持不了。

他說,工業建設的大發展,是建立在1958年生產7000億斤糧食、7000萬擔棉花的錯誤估計上的。當時以為糧食過關了,可以大辦工業,所以大量招收職工。這幾年增加了那麼多職工,絕大部分是1958年下半年招收的。從過去的經驗看,今後幾年即使恢複到年產3700億斤糧食,同現有的建設規模還是不相適應的。

已經擺開的建設規模,不僅農業負擔不了,而且也超過了工業的基礎。建設規模大增,除1958年誤認為糧食過了關以外,又是根據產量很快可達到五六千萬噸的設想來布置。實際中工業的情況是,工人增加得太多了,產量卻增加得不多。工業產品不論從數量、質量、品種、規模來看,都不能滿足各個方麵的需要。因此,基本建設項目就不得不一批一批下馬,工廠半成品就不能不大量積壓。

陳雲指出的第三個嚴重困難是,鈔票發得太多,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的提法是非常尖銳的,也是非常刺耳的。但陳雲從實際出發,認為事實就是這樣。他說,現在的通貨膨脹,雖然根本不同於國民黨垮台前那種惡性通貨膨脹,但是,毫無疑義,也是一種通貨膨脹。這幾年挖了商業庫存,漲了物價,動用了很大一部分黃金、白銀和外彙儲備,在對外貿易上還欠了債,並且多發了六七十億元票子來彌補財政赤字,這些,都是通貨膨脹的表現。

陳雲分析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一方麵支出鈔票多;另一方麵,農業、輕工業減產,國家掌握的商品少,這兩方麵不能平衡。

對通貨膨脹的趨勢,陳雲認為,照現在的情況看,在采取有力措施以前,恐怕還不能停止。我們必須堅決扭轉通貨膨脹的趨勢。否則,將不利於農業的恢複,不利於市場的穩定,不利於經濟建設的開展。

陳雲指出的第四點困難是,城市的鈔票大量向鄉村轉移,一部分農民手裏的鈔票很多,投機倒把在發展。

對這一點,那時在高級幹部中也有不同的看法。

陳雲說,目前的情況是,農民自己經營的副業產品,集體和個人生產的三類物資,都大幅度地漲價。在過去一年多中間,農民在自由市場上出賣相當於正常價格10億元左右的物資,換去了30億元左右的鈔票。現在不少農民手裏的鈔票相當多,城市鈔票向農村轉移的趨勢還沒有停止,還會繼續一段時間。原因是國家沒有充分的商品來滿足城市的需要。我們要公社和農民發展農副業生產,不讓賣不行,過多地采購也不行,而城市人民又要吃,價錢雖高,你不買,有人買。過去每年供給城市的豬肉30多億斤,現在還不到10億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