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身體不好,座談的時候,他躺在墊著棉被的藤榻上虛心聽,但始終全神貫注。在談話過程中,他不是先入為主,先下定論,而是反複詢問和反複交換各種不同意見。這次一直談到深夜一點多。
他在研究鋼鐵指標時,也了解和研究了農業生產和基本建設情況,研究了市場情況、運輸情況;同時也研究了鋼鐵工業內部的各個環節之間的平衡情況,最後確定鋼鐵指標問題。陳雲了解情況之細致,分析問題之周密,工作作風之紮實,都給與會人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從中也受到很大教育。
對於當時叫得很響亮的“以鋼為綱”“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說法,他從來沒有講過,完全是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種不隨聲附和的調查研究方法,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9年5月11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聽取陳雲關於落實鋼鐵指標的意見,討論國家計委的報告。
陳雲在會上說,他同意把鋼材指標定為900萬噸,並以此作為前進的基點。
在這次向中央政治局的彙報中,陳雲不但講了對鋼鐵生產的意見,還講了對整個生產和計劃安排的三點意見。
陳雲的彙報,一直講了大約一個多鍾頭。
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了計委報告和陳雲意見。
鄧小平表示,他讚成陳雲的初步意見,退到可靠陣地,然後再前進。
周恩來、劉少奇等也都發言同意陳雲的意見。
1959年5月15日,在政治局會議通過落實的鋼鐵指標以後,陳雲專門就鋼鐵指標問題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實事求是地把財經小組落實鋼鐵指標的考慮和分歧作了彙報。
他說,今年究竟能夠可靠地生產多少鋼材和多少鋼,議論是不一的。多數人的意見,把今年鋼材生產可靠指標定在900萬噸,為此作為分配給各部和各省市的數量,把將來超過的數量作為奮鬥和爭取的目標。但冶金部有不同意見,認為這個數量太少了,會使下麵泄氣。各省市的同誌也有不同的意見。
陳雲表示,他個人認為,為了安定生產秩序,不使計劃再變動太多,以900萬噸鋼材來分配較為可靠,如果哪個月生產超過了月定指標,第二個月就可將超過的部分再分下去,這樣並不妨礙超產。
針對指標定低了會影響群眾積極性的說法,陳雲明確表示不讚成。他說,把生產數字定得少一點會泄氣,我看也不見得。正如少奇同誌在政治局講的,定高了,做不到,反而會泄氣。
在信中,陳雲激烈地批評了小高爐煉鐵存在的問題,他說,這是勞民傷財。
5月23日,陳雲主持財經小組會議,傳達了中央的決定:鋼鐵生產指標,經向政治局彙報,認為應當降下來。書記處決定,1958年落實指標,鋼1300萬噸,鐵1900萬噸,鋼材900萬噸,也就是說,中央完全接受了陳雲的意見。
鋼鐵指標調整以後,陳雲就出去休息了,一直到1961年。
實際結果表明,1300萬噸鋼並不是一個保守的目標,經過全民動員式的共同奮鬥,連一些老百姓家裏的鐵鍋都弄去回了爐,一些小學生也動員起來到處找廢鐵,而且還是在廬山會議繼續“反右傾、鼓幹勁”的政治形勢下,拚設備、拚勞力,到年終隻是勉強完成1387萬噸鋼、897萬噸鋼材。
現在看來,當時不搞1300萬噸鋼更好。當時為了保鋼鐵,花了很大的代價,擠了其他部門,造成了比例失調。假如不是按照陳雲的意見降到1300萬噸,還搞1650萬噸甚至更多,勢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第二節 惟是求實屬高風良謀度難係棟梁
毛澤東於是給三人講起了他不久前那句話的典故。他說,“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成千上萬的逃荒人群湧向破破爛爛的火車站;火車車頂上擠滿人、車門上扒著人,喘著粗氣,沉重地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