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正式決定:“把反對右傾保守思想作為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中心問題,要求全黨在一切工作部門展開這個鬥爭。”
但在實際上,這時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思想和行動是處於被動跟進狀態中的,因為在不久前,他們仍堅持無論是基本上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還是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都需要15年的時間。
1955年11月15日,周恩來會見日本擁護憲法國民聯合訪華團成員時說:中國“現在很落後,從經濟上說、文化上說,比起你們落後得多,但是我們要發展經濟,要工業化。目的是使中國人民富裕起來”。“相信有三個五年計劃就可以基本上實現工業化”,以後再逐步提高,趕上工業發達國家。
16日,周恩來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的關於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問題會議上指出:我國要在“15年左右的時間,用和平轉變,把資本主義的所有製轉成全民所有製,把小生產的所有製轉為集體所有製”。
按照周恩來提出的要求,為了全麵安排好這項工作,同一天,陳雲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新形勢和新任務》的報告中強調:“各地方黨委和中央有關各部,應該在明年1月底作出一個對本地區本部門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輪廓計劃,規定先改造哪幾個行業,後改造哪幾個行業,哪一年改造到多少,哪一年完全改造好。”在這個基礎上,“中央準備在明年3月,提出一個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初步規劃。”但是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高潮迅速到來,1956年3月已基本上實現各行業公私合營了。
冒進冒頭後,劉少奇、周恩來提出怎麼辦
在迅速建成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1956年1月初,一個包含內容更廣泛、要求更高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初稿)》(稱簡《農業40條》)出台了。《農業40條》要求到1967年糧食、棉花產量分別由1955年的預計數3652億斤、3007萬擔增加到10000億斤、10000萬擔,即等於要求每年分別以8.8%、10.5%的速度遞增。顯然。這些高指標在12年內是無法實現的。
農業遠景計劃中的高指標,立即在工業、交通、文教等部門中引起連鎖反應,催逼著它們必須相應地修改1955年夏國務院在北戴河所確定的比較接近實際的各項指標,並據此編製整個發展國民經濟的遠景計劃。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各部經上年9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批準的1956年國民經濟計劃的控製數字一下子被突破,正在編製的各項指標受到不斷加碼與嚴重幹擾。
在嚴峻的經濟局勢麵前,主持政府經濟工作的周恩來、陳雲經過冷靜的思考和周密的科學計算,較早地察覺到黨內已經滋生急躁冒進傾向,並預感到1956年國民經濟計劃中的各項高指標的潛在威脅。在內在的危機感和高度的責任心驅使下,他們急切地意識到:當務之急,在於防止冒進。
為了使全黨幹部在持續了多年的大好形勢麵前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從實際情況出發,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積極穩妥地進行經濟建設,周恩來、陳雲行動起來,充分利用各種重要會議進行宣傳和呼籲。
1956年1月20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強調:在經濟建設中,不要做那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要“使我們的計劃成為切實可行的、實事求是的,不是盲目冒進的計劃”。
1月30日,周恩來在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我們應該努力去做那些客觀上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這樣做,就要犯右傾保守的錯誤;我們也應該注意避免超越現實條件所許可的範圍,不勉強去做那些客觀上做不到的事情,否則就要犯盲目冒進的錯誤。”
2月8日,周恩來在國務院全體會議上告誡大家:“不要光看到熱火朝天的一麵。熱火朝天很好,但應小心謹慎。要多和快,還要好和省,要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現在有點急躁的苗頭,這需要注意。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不可損害,但超過現實可能和沒有根據的事,不要亂提,不要亂加快,否則就很危險。”“絕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業化的口號。冷靜地算一算,確實不能提。工業建設可以加快,但不能說工業化提早完成。晚一點宣布建成社會主義社會有什麼不好,這還能鞭策我們更好地努力。”“各部門訂計劃,不管是12年遠景計劃,還是今明兩年的年度計劃,都要實事求是。”“對群眾的積極性不能潑冷水,但領導者的頭腦發熱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會清醒些。各部專業會議提的計劃數字都很大,請大家注意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