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腹有官司(3 / 3)

任玉芬作為一個官場老油子,再加上有李全友這樣的背景,又哪能滿足於一個正縣級的官身?她同樣看著更高的位置。而且,以她女性的優勢,隻要她在42歲以前升到副廳,那她在退休之前就極有可能升到副部。

……

雖然衝白河鄉是西嶺縣的衝白河鄉,西嶺縣也與地委行署的規格一樣,由書記李迎軍帶隊,帶著縣長石中玉,縣委副書記羅誌林,常務副縣長朱治南前來恭迎大駕。

但西嶺縣在省地兩級大佬麵前,真心說話的機會不多,哪怕視察組帶來的秘書班子,也是由省委辦公廳一名副主任牽頭的,別人是響當當的副廳級啊,西嶺縣的人與之相比,隻能算是基層幹部了。

不過,西嶺縣的幹部與衝白河鄉的幹部一樣,都有資格參加彙報會,而且還上了彙報會的名單,也即他們每個人的名字,如果視察組領導願意關注的話,其實是可以記住的。

西嶺縣的四人中,羅誌林出了一個錯誤,參加這次活動的可能機會,基本上等於報廢了。但其他三人的心態卻各不相同。

常務副縣長朱治南,因為當時安嶺來西嶺時,是帶著省委組織部的某種“旨意”的,所以朱治南與安嶺的接觸並不多,私下裏不過點頭之交,而安嶺這人有個特點,如果不是工作有直接的上下級關係,這家夥寧願下田間地裏,也不太願意往領導辦公室跑動。或許,整個西嶺縣也隻有安嶺這樣的奇葩,有啥事直接去了縣委辦,縣府辦及各副縣長,幾乎都沒接到過安嶺遞來的橄欖枝。

也因為這種原因,朱治南與安嶺的關係,完全是一付公事公辦的情形。但在看到這個夜晚舉行的彙報會上,包括省委副書記李全友在內的大佬們,都對安嶺表現出十足的興趣時,朱治南也感覺到他失去了一些機會,但他並不後悔。朱治南本人是一個以穩重著稱的幹部,對於安嶺的一些做法,並不感冒,再說他年齡也超過了55歲,所以其心態在諸多官員裏麵,算是比較平和或相對消極的一位。

但是朱治南可以平和,縣長石中玉卻平和不了。事實上石中玉是最先接觸到安嶺的。而且可以保證的是安嶺在西嶺期間,石中玉與安嶺的私人關係非常不錯,對安嶺的工作也非常支持。但是,石中玉在突然升任縣長後,心思有些膨脹了,或忽略了與安嶺繼續保持相對密切的關係,當然也與安嶺調走了有關。現在想來,石中玉也有恍然大悟之感,或許,自己曾經的升官,與支持過安嶺同誌未必沒有關係。隻要細數在工作中與安嶺關係如何的領導便可看出,但凡支持安嶺的同誌,大多升官了,而且最明顯的就是行署常務副專員陳榮華。

如果石中玉敢把自己這個心得拿出來大家分享,不要說安嶺,就是陳榮華也會嗤之以鼻,我的哥,這可不是你說的那樣!並不是支持安嶺同誌就要升官,而是你是否在工作中貫徹了上麵的路線。如果你能心領神會上級的路線,你自然會在工作中對安嶺同誌的工作持支持態度。

而且從長遠看,陳榮華說的這個更有道理。

縣委書記李迎軍,雖然是原地委組織部常務副部平調到西嶺擔任書記的,而且他調過去後,就遇到上級要調安嶺離開西嶺,這對於李迎軍而言,等於是挖的一個“巨坑”。好在李迎軍自身態度十分端正,不但經常與安嶺通電話拉家常,而且對衝白河鄉出身的幹部都安排得很好,這讓安嶺也經常給他開點“特效藥”。

也因為如此,聽到省委領導如此重視安嶺,如此重視衝白河鄉的細節,他此前懸著的一顆心基本放下,實際上從常務副專員陳榮華出言化解秦興全的問題時,李迎軍已經感覺到此次省上的視察組,說不定是來總結衝白河鄉的經驗的。

就在李迎軍思維上若有所得時,副省長張文廣同誌開口了:“李迎軍,你作為西嶺縣委書記,對衝白河鄉的工作有什麼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