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村辦企業(2 / 2)

“是。”萬元康還能說啥呢,跟著這樣的領導,隻能表示服氣。別人巴不得往自己兜裏撈,可安書記卻隻管往外掏。

“對了,有件事我都忘了。這事兒我找場鎮上的李木匠幫我做了一塊匾,我說了給打鐵爐加工廠題寫一個廠名的,你找人去把木匾取回來,從庫房裏找半瓶油漆,我得把這事兒給做了。”

“好的,書記。”萬元康高興地離去,因為安書記終於在他的提醒下,想起一件事情了。

打鐵爐村,是衝白河很著名的一個村子,衝白河在衝白河鄉境內,有三條支流,打鐵爐村正好在靠右兩條支流的中間,而且是一塊稍高的台地與坡地,雖然還不是背靠鷂子嶺的深山區,但也有很多半高山。當然,從衝白河支流的上遊右峰河和金穀溪裏,打鐵爐想要引水的話也並不困難。

這個村子,以傳統農業的觀點看,屬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差等村,地盤說不上特別寬,田地說不上特別平,水也說不上特別方便,所以在衝白河鄉算是一個窮村子。

兩個月前,打鐵爐村的老書記因病不能勝任工作,而村長的文化又顯得太低,所以安嶺趁機到打鐵爐村呆了一個星期,最終選出了一名29歲的初中畢業生王孝貴。

1970年畢業的初中生,雖然受到一些衝擊,但在衝白河這樣的地方,教學還是能基本保證的,而且王孝貴在讀書的時候就是班長。

初中畢業後,王孝貴沒有被“推薦”上高中,隻得回家務農,再加上他是家裏老大,包括傳宗接代的任務在內,可謂責任重大,所以早早就結婚生子了,29歲的王孝貴,其小孩已經讀小學三年級了。

也因為如此,鄉上組織勞務輸出培訓班,他沒資格報名,後來組織建築隊想去報名,又考慮到唯一的弟弟貌似還不太懂事,走了後沒人理家,隻得再說遺憾。

所以在安嶺找到王孝貴談話時,王孝貴也是有感而發,很向往外麵的世界,但現實又讓他走不了,人生很是無奈。

這就是安嶺要找的領頭人選。一個人,唯有對現實不太滿意,才會有改變自己的動力;如果他對生活十分滿意,感覺到非常幸福,那你找他做事多半不會成功。

為此,安嶺動員他站出來參與支部書記的競選,並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我們這個窮村子?如何致富啊?”對此,王孝貴並沒有多少信心。

“辦企業!搞村辦企業!”安嶺給指了一條明路。

打鐵爐村在當地村民看來,條件是不咋的,但安嶺有著後世經驗,一看這個環境,就知道有路可走。

安嶺當即就給王孝貴分析,這第一項村辦企業,可以從方便群眾生活入手,辦米麵加工廠。

此前,打鐵爐村沒有加工廠,群眾打米磨麵要到至少三公裏之外的金穀村去,距離遠的村民小組,更是要走六七公裏,這種折騰人的事情,也隻有在這種生產力低下的時代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