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安嶺在進入村組走村串戶時,就發現蝴蝶穀有一片突起的台地,那右地竟然是粘土礦,而且,那台地除了有少量耕地外,其餘全部是灌木叢,這讓安嶺當時就忍不住好一陣遐想。
板磚作為建築材料,具有技術含量低、附加價值低、特笨重等特點,原則上其有效經濟價值在30公裏甚至更短的距離內,如果運輸距離過遠,運輸成本過高,隻要另處有粘土礦,別人另外建設機磚廠更加劃算一些。
而安嶺經過了解,周圍30公裏內,貌似沒有更加大型的粘土礦,這就給了衝白河鄉的一個機會。
第三項則是燃料,正好衝白河鄉因為位置衝白河最上遊,有一個小型煤礦,目前年產量不過5000噸,是因為銷量極為有限,如果銷量起來,每年再多挖一兩萬噸也不是難事。
其實,黃泥鄉也是有粘土礦的,但黃泥鄉的粘土礦卻很零散,譬如這兒有一百萬立方,幾裏外又有幾十萬立方,不成規模,就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農民做土磚很好用,但要大規模做機磚卻不行。
這不是說衝白河鄉就得天獨厚,實際上其他鄉也有各自的優勢資源,譬如黃泥鄉就有一個巨大的大理石礦,這個東西做好了也是很來錢的,至少解決一鄉之財政沒任何問題,而布達鄉還有個鐵礦,完全可以建一個小型冶煉廠,或直接把鐵礦石賣到西嶺縣鐵廠。
總之,衝白河這個“機磚廠”安嶺也是思考過很久,才決定給縣建設局和鄉鎮企業局打報告要求成立的。
好在八十年代的縣上各局,還沒開始“一切向錢看”,辦事速度不但比較快,還給衝白河鄉各給了2000元的開辦補助金。
機磚廠,說起來很洋氣,其實不過是三台120馬力的柴油機,外加三台製磚機組成的最簡陋最原始的生產線。
然後就是12孔磚窯,每孔轉窯可一次性煉製、生產20萬匹紅磚。
每台製磚機,每小時能夠生產5000匹機磚,三台製磚機飽和生產15000匹磚頭,一天生產10小時,就是15萬匹磚頭,考慮到機器檢修,工人輪換,技術不熟練等諸多因素,每天生產10萬匹紅磚,每年生產300天,合計正好是3000萬匹。
這個數量,具不說其他,隻要經營得法,鄉政府能夠從每匹紅磚裏抽取1分錢淨利潤,這一年下來也是30萬元的收入。
機磚廠與其他企業相比,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可以充分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利用農閑時間進行生產。農忙時節,完全可以暫停或減少生產規模。這樣,農民人不出鄉就可掙錢,此時哪怕每月收入能拿到20塊錢也有人願意來幹。
當然,安嶺是不會太克扣群眾的薪水收入的;辦這個廠,積累資金是一個方麵,但為群眾謀福利這個“根本”也不能忘了。
實際上,安嶺的想法比這個機磚廠更遠。
在“剪彩”後的會餐上,省委宣傳部新聞處副處長李青和西嶺縣鄉鎮企業局局長魏福秀就問到機磚廠以後挖出的大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