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與陳榮華務務虛(1 / 2)

陳榮華在鳳棲,顯然深入觀察與研究過這種“建築隊模式”,並將其成功引進到其他行業中,一口氣在鳳棲辦起了醬菜廠、糧油加工廠、養殖場等數個企業。而除了糧油加工廠裏的男工略多一點外,另兩個企業都是女工居多。

八十年代初,生產的產品真的不愁銷路,所辦企業多是辦一個成一個。但是,一進入九十年代,各地鄉鎮企業風起雲湧,市場競爭瞬息激烈,這時就要求企業靠內功生存了。

在安嶺的企業金點子裏,鳳棲辦企業,一是產品質量,二是市場銷售,三是經營隊伍,四是品牌建設,抓住了這四點,企業就能生存。

有句話,安嶺沒說,那就是抓住這四點,就有可能挺過九十年代的企業倒閉潮,隻要挺過2000年,企業就算基本活過來了。

陳榮華當然不明白安嶺想得如此長遠,但就是隨便抓一抓,在當時也是頂級經驗,譬如市場銷售與經營隊伍,前者誰做啊,企業就是老爺,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至於經營隊伍,更不知為何物,我們的黨政班子,難道不是經營隊伍?你那個,不是扯蛋麼!

總之,陳榮華靠著安嶺這個智囊,在1983年安嶺畢業前夕,一下子升到了縣委書記的位置。這時,這個家夥才39歲。

當然,陳榮華也有另外一個優勢,即文G前大學生這一優勢。此時,重視知識重視人才不是吹的,而是真金白銀。

不像後世,文憑催生了無數的D校研究生,把正牌大學生擠到連位置都沒有。安嶺有個同學去了一所中專,理所當然的本科元老,但到了九十年代,原來的中專、專科等,紛紛變成了本科,甚至還有研究生文憑,安嶺的同學一下子就驕傲不起來了,尼瑪,大家學曆都一樣甚至比你還高啊,你驕傲個啥呢?

隻是,安嶺自己也要問一句:學曆一樣,“學力”也一樣麼?

陳榮華此時念叨安嶺,是想繼續榨取安嶺的價值。青山與西嶺一樣,也涉及到經濟發展的諸多問題,年前,國家層麵召開了經濟工作會議,不可避免地省、地都要紛紛召開,接著就是縣了。

要發展經濟,守著安嶺這樣的智囊不用,那就太白癡了。

也因為如此,陳榮華在春節值班期間,竟然直接讓駕駛員驅車,在正月初一早晨就到了安嶺的家。

尼瑪,這個縣委書記拜年,真心太早了一點。

好在民間習俗認為,初一有客上門,不算壞事;否則陳榮華還會惹來安家老人不高興。

陳榮華到來,安家隻得整酒相迎。

在喝酒前的喝茶環節,陳榮華說明了來意。

“陳書記,這不過是換個思路的問題罷了。你想中央是不是這樣的呢?以前那一套,進了死胡同,不得不換一套做法嘛。”不由得感慨不已。

當然,安嶺也不會就此對付了陳榮華,他還是給了一點真金白銀,這其實要到1992年才會在政策或理論上明確的一個東西,“你製定一個政策、規定或措施,首先要考慮的應該是什麼因素,領導因素?客觀因素?也就是從什麼出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