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比較(2)(2 / 2)

經濟事務服務中心,主要是經辦鄉政府以下農村經濟事務,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各產業內部產業劃分。

特別值得注意的事,經濟事務服務中心,並不是去幫群眾辦廠或養豬,也即並不是去做做具體的經濟事務,而是對境內權屬各經濟實體、活動提供相關政策、法律服務與管理。

譬如,一個農民想要在村莊裏開設一家小賣部,賣點日用百貨。作為經濟事務服務中心,就要負責接待與處理。

農民開小賣部,是否符合相關政策,該辦哪些手續,辦好後該如何管理,稅收方麵該如何確定,待該小賣部辦起來後,還要繼續提供服務,譬如其有了經驗,說要擴大經營各類,或與其他農民有了借貸或經濟糾紛等,經濟事務服務中心都要及時跟進,為之提供服務。

有的開小賣部,有的辦了小型果園,有的憑技術在鄉上開了一家拖拉機修理站,有的涼粉做得好在鄉上開了一家涼粉鋪子,還有的開了裁縫店……

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有點百花齊放滿園春的樣子?當這些不同的經濟組織,都在向國家提供著稅收的時候,都在為大家服務的時候,同時創造著財富的時候,我們還擔心農村一壇死水,富不起來麼?

安嶺講課的思路,與上次方案完全一樣,隻不過進行了適度擴展與補充。譬如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安嶺就加入了環境監測與保護的職責,並且明確斷言,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將會突顯出來。

整整三天時間,上午講三個小時,下午兩個小時。總共15個小時的講課,其所講字數達到了驚人的9萬字。

當張文廣把這9萬字資料認真地研讀了三遍之後,當即以個人的名義,走“機要”途徑將其送到了省委何書記手上。

而省委何書記在研讀了一個星期之後,則給張文廣打電話:“你這家夥,立即以地委行署的名義,把安嶺這個講課內容報上來。”

其實,哪怕華國已經作出改革決策幾年了,農村的包產到戶也全麵鋪開並完成了,但各級幹部的思想裏,並沒有形成一個對改革或對形勢的準確判斷,一句話,大家都迷糊著呢。

安嶺這個講課,是在10月下旬講的。這個課講完後,安嶺又給西嶺縣講了三天,內容同樣是這些。

在兩次大型講課結束後,安嶺也就回到了衝白河,畢竟國家給的“公社改鄉”任務,可不是三兩天就會結束的,要求是1985年底以前必須改完。敘州地區和西嶺縣不敢落後,自己定的目標是1984年底搞完。他不可能陷在這種對他而言意義並不太大的事務之中。

隻是安嶺自己也沒想到,時間進入12月下旬,帝都的《華夏日報》“理論版”開始以《兩種體製之比較》為題目,連載安嶺在敘州的講課稿,而且一連載就是10天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