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紙上的衝白河(2 / 2)

民生改善亮點,安嶺主要在農民重大疾病、五保戶、無兒戶等方麵做文章,同時配合已經開展的計劃生育政策。

計劃生育,這是一個讓國人疼痛的話題,夢境結束前,國家允許生二胎,亦是對這一國策的某項“校正”。理論上講,安嶺有先知先覺,應該通過一定的方式建言,但這類建言,往往討不了好,而且有沒有效果也很難說。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夢境裏的安嶺對這個問題並不太關心,沒多少有用的資料。初步估計,應該是國家擔心人口太多難以養活,如果大量進口糧食,一來受製於我們的敵人,二來國家負擔也很沉重。

或許也有看到人口需要消耗、就業等安排,沒有看到人口也是一種“紅利”一種資源。有人在放開二胎後,惡意攻擊計劃生育,其實這種攻擊是沒道理的。

事實上,在安嶺夢境重生前,國家的糧食供應已經不那麼安全了,至少有20%需要進口。當然進口糧食是很多發達國家的普遍現象,見怪不怪。

假設不實行計劃生育,華國再多生4億左右的人口,我們可能需要進口40%甚至50%的糧食,那時,我們還敢說自身很安全麼?

所以華國流行的一些言論,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

在這個問題上,安嶺所要做的,是實實在在落實計劃生育政策,譬如獨生子女有獎勵,譬如講獨生子女父母老後由國家來“養老”,安嶺決定在這方麵多做文章。這是政策所允許的。

計劃生育,涉及到每家每戶,可以說是1980年代後到放開二胎前最大的“民生”。為此,農民不惜罰款、牽豬牽羊,都要多生一個。

重大疾病,目前要“統籌”不太可能,但給予適當補助,隻要政府有心,還是能做到的;五保戶的養老,農村一直做得比較好,到了不能勞動的年份,都可以進敬老院,而且在普通農民每周能吃一次肉的情況下,這些老人也能吃上肉。

但安嶺準備把無兒戶也納入敬老院養老範圍。事實上在六七十年代,就有無兒戶老人在敬老院養老並終老的事實,安嶺隻不過把這種“優良傳統”傳承下來便可。

鄉村文化亮點,這是必須重視的。夢境中,很長時間鄉村文化荒漠化、虛無化,讓各種負麵的輿論充斥鄉間,甚至導致一些地方陣地失守。

譬如報紙,六七十年代每個生產隊都訂有報紙期刊,農民可從中了解政策信息,但後來竟然全部取消了,哪怕黨支部訂有報紙,也不過是放在黨支部書記個人那裏,農民是看不到的。

所以,安嶺在這一塊重點規劃了“閱報公示”欄,在每一個村民小組,都建一個移動的“閱報公示欄”,由村民小組長負責管轄,作為其工作職責之一。其展示內容為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涉農規定,包括鄉政府決定等,一定要保證農民的“知情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