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6)(1 / 2)

第二,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興趣愛好是指個人在職業之外所從事的自己感興趣的活動。有些人在離退休之前,由於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使得他們除了職業活動以外沒有其他任何的個人興趣愛好。這不利於他們離退休後的心理保健。因為健康的興趣愛好能使離退休老人生活充實,精神愉快;能增長知識,促進思維能力,陶冶情操;能改善人際關係,增加社會交往以及消除許多消極不良的心理因素。離退休老人的健康的興趣愛好種類是很多的,如:養花、集郵、垂釣、旅遊、書畫、攝影、看電影電視、欣賞音樂戲劇、讀報刊雜誌、下棋打牌、開展適當的體育活動、烹調、編織、裁縫、製作手工藝品等等。離退休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培養其中的一種或幾種興趣愛好。

(3)重新認識和調整夫妻生活複蘇青春戀情即將步入老年期的離退休者,已經度過更年期的困擾,在這人生轉折的重要時刻,重新審視一下夫妻關係,並對夫妻生活進行必要的調整,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如果每一對剛剛離退休的夫妻,能以不同的方式恢複年輕時的情愛吸引和依戀,或漫步於花叢,或相偎在月下,那麼,這種“青春戀情”的複蘇,一定會有助於離退休初期的情緒穩定以及離退休後的生活適應。

6.空巢綜合症的心理調適

家庭空巢綜合症,是指當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開家庭以後,老年夫婦因獨守“空巢”而產生的心理失調症狀,尤以老年婦女表現為甚。

(1)家庭空巢綜合症的主要表現

家庭空巢綜合症的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1)情緒方麵

常感到心情鬱悶、沮喪、孤寂、淒涼和悲哀等。有時失落感與成就感交織在一起,表現為心神不寧、無所適從、煩躁不安、茫然無助等。

(2)認識方麵

多數人出現自責傾向,認為自己過去有許多對不起子女的地方,對子女的關心、照顧和疼愛不夠,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等等。但有時也會產生埋怨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對父母的回報不夠,隻顧個人的利益而居然忍心讓父母獨守“空巢”等等。

(3)行為方麵

表現為悶悶不樂、愁容不展、說話聲調平淡、時時發出歎息,甚至流淚哭泣,常伴有食欲缺乏、睡眠失調等。子女離開家庭往往在短期內使父母的生活規律發生紊亂,需要及時調整。

(2)家庭空巢綜合症的產生原因

(1)心理衰老是父母因子女“離巢”而產生心理失調的重要原因

人過了四五十歲以後,進入了心理衰老期。隨著自我生存能力和自我價值感的不斷降低,他們自認為從叱吒風雲的人物逐漸淪落為社會弱者。這種自我衰老感很容易使他們產生對人際疏遠的恐懼。而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子女關係是最特殊的,是建立在最直接的血緣關係基礎上的親情關係。一旦子女因工作、學習的需要而遠離父母,或者結婚單獨另過,則父母自然會產生一種被疏離、舍棄的感覺。即便是子女結婚後能夠經常回來看望父母,父母也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變成別人(指兒媳或女婿)的人了,自己與子女的感情已是今非昔比,於是內心不免憂傷、痛苦。

(2)角色喪失是造成家庭空巢綜合症的又一原因

許多已婚者,尤其是已婚婦女,把養育子女當作他們個人生活的最重要內容之一,甚至是惟一的內容,因而父親角色或母親角色對他(她)們的自我認同感是至關重要的,是他(她)們身份、自我價值和情感的來源。一旦子女長大離家,父母親的角色便開始部分地喪失,甚至是全部喪失。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令父母十分痛苦和難以接受的,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除非他(她)們可以從職業、教育、消遣活動和人際交往上找到新的角色,代替原來用以滿足身份、自尊和情感的來源——父親角色或母親角色,否則會產生家庭空巢綜合症。

(3)怎樣克服家庭空巢綜合症

(1)建立新型家庭關係,減輕對子女的心理依戀

由於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和獨生子女家庭結構的製約,與西方一些國家相比,當今中國的父母們更加看重子女的養育,孩子對父母的影響及其在家庭中的作用格外突出,孩子是家庭基本三角的惟一的支點,父子和母子關係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在這樣一種家庭關係中就容易使父母對子女產生一種特殊的依戀心理,尤其是在感情生活上更多地受孩子的影響和支配,其結果就為日後因子女離家而產生“家庭空巢綜合症”埋下了種子。所以應及早將家庭關係的重心由縱向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或稱親子關係)向橫向關係(夫妻關係)轉移,適當減少對子女的感情投入,降低對子女回報父母的期望值,尤其是當子女快要到了自己“離巢”年齡的時候,要逐漸減少對子女的心理依戀,作好“放飛”子女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