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石(5)(1 / 2)

有些老年人喜歡用消極失意的態度來看待生活,不但體驗不到美好的感受,反而會消耗精力,產生自我憐憫感,損害自尊並產生失落感。老年人若以滿腔熱情的態度看待生活,就可以減輕由不圓滿和失落感造成的痛苦,使生活充實,產生愉快感。主要做法是:對某些不滿意的事件,首先要原諒自己對現狀不滿意的態度,然後改變自己的態度,由反對變成讚成,說一些改變自己觀點的話。如老年人抱怨財產太少,則應環顧一下四周,讚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爾後,應仔細地觀察,自己改變了生活態度以後,在情感上出現哪些變化,是否對自己產生影響,是否覺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充實,是否現在更幸福。

(2)避免走極端

大多數老年人能夠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但也並非都是一團糟,生活是好與壞的混合體。隻有部分老年人對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消極現象不理解,進而產生消極與悲觀情緒。他們認識不到雨過天晴,事物的本質會顯現出來。老年人產生極端認識主要是由於對事物判斷不恰當所致,主要是誇大了事物的消極方麵。排除極端的認識,可以避免情感上的大風大浪,情緒上大起大落,防止焦慮和煩惱。避免走極端的做法是:看自己對事物是否有誇大,誇大到什麼程度,並觀察一下,當對事實進行誇大時,自己對誇大的感覺怎樣,是帶來欣快感,還是失望感,是否帶來焦慮和煩惱。然後選擇一件常常用極端的觀點來看待的問題,並用更客觀、更準確的方式來評論它,在說話時要努力控製自己,並改變話題,這樣可以避免走極端,減輕焦慮。

(3)不要一味地尋找公正

許多老年人習慣在生活中尋找公正,一旦找不到公正就憤怒、憂慮或者是失望。人們渴望公正,在沒有公正時會產生不愉快,因此尋求公正並不是什麼錯誤的行為,但如果一味地追求公正,若未如願,便消極處世,這就是不正確的。可采取下列方法予以避免:

(1)自我提問

將自己所見的各種不公正現象列出來,自己向自己提問:這些不平等現象會因我憤慨而消失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樣可逐步走出尋求公正的這一心理誤區。

(2)不用極端言詞

將“太不公平了”,改變“真令人遺憾”,或者“我倒希望……”這樣就不至於對周圍發生的事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並逐步接受現實,即接受你並不讚賞的現實。

(3)不要求別人與自己一樣

不要根據自己的行為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與別人有同等的待遇,也就消除了不公正的心理誤區。

(4)遠離負性情緒

負性情緒主要指抑鬱、緊張、焦慮不安,這些不良情緒往往影響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從早到晚,日複一日。這些負性情緒一旦改善,就可以使老年人走進安樂、寧靜的生活。

4.化解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壓力

每個老年人雖然經曆和所處的環境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生活是不會一帆風順的,如工作及生活中的困難、個人的傷病、家庭的糾紛、親友的去世、繁忙的家務、居住狀況不良等,均可以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而有了這種壓力後,便可在自己的生理上產生種種不良反應,影響身心健康。老年人進行心理調適,首先要善於化解生活中產生的各種心理壓力。

(1)知足常樂,對生活感到滿意

老年人要想消除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則必須對生活,對自己感到滿意,隻有這樣才可能在生活中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部地發揮出來,並經常地獲得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加生活的樂趣。如果老年人對自己這也不滿意,那也不滿意,感到處處不如別人,羞愧的心情就會時刻地纏繞著自己,這樣就會整日怨天尤人,就會把自己的生活看成是一種負擔,進而產生無窮的壓力。

(2)自知之明,正確評價自己

正確地認識及評價自己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因為一個人隻要能夠正確地認識及評價自己,他的舉止才能得體,學習和生活才能適應,並努力在離退休後的生活中不斷地發展自己。老年人不能正確認識、評價自己經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清高,認為自己很了不起,自己能做別人做不來的事情,如果某種事情一旦沒有辦好,則把責任和過失推倭給別人;另一種則是自己看不起自己,感到自己什麼事情都不能幹,有時還經常出現自覺慚愧的思想,不肯以自己本來的麵目來麵對自己,這樣往往就形成了沉重的思想壓力。

(3)平淡處世,坦然麵對挫折

老年人要想消除心理壓力,就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冷靜地分析自己遭受挫折、產生心理壓力的主觀與客觀原因,及時找出問題的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