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備好交差的“稻草”(1 / 2)

曹操初戰告負,悶悶不樂,坐在帳中,自言自語說:“該用何計破吳呢?”曹操無計破吳,不料身旁有一位智珠在握、成竹在胸的人物。

這個人就是蔣幹。蔣幹說:“丞相,我自幼與周瑜同窗,親如兄弟,我願意憑三寸不爛之舌,去江東說服周瑜來降。”

能夠不戰而降服東吳,當然是再好不過了。曹操非常高興,不過他還是有些疑慮,這個蔣幹,在自己手下已經很久了,一直沒有見他顯山露水,不知道此去能否成功?上次周瑜毀書斬使,十分決絕。如果此去說降不能成功,那就太沒有麵子了。

曹操不放心地問了一句:“子翼,你和周瑜交情真的很不錯?”

蔣幹鏗鏘有力地說:“丞相放心,我去了必要成功!”

曹操還真是個輕信的人,蔣幹就這麼簡單幾句話,就讓他深信不疑了。在這一點上,曹操還不如劉璋。劉璋手下的謀士張鬆要去說服曹操,劉璋還要他當麵“彩排”一下,看看其言辭是否能夠說動曹操。

曹操問:“子翼,你要帶什麼東西過去?”曹操的意思是你要不要帶點貴重禮物去。但蔣幹卻說:“不用,不用。隻要帶著一個小童,隨身伺候,另外再有兩個仆人駕舟就可以了。”

周瑜正在苦思冥想如何除掉蔡瑁、張允這兩個心腹之患,軍士來報,蔣幹來訪。周瑜大喜,頓時靈感噴發,在這一瞬間想好了一整套計劃。除掉蔡瑁、張允的重任就著落在這個老同學身上了。

周瑜之所以能這麼快做出反應,有兩個原因。第一,周瑜確實才華出眾,且在內部具有絕對的控製力。第二,他對這個老同學再了解不過了。

周瑜對諸將笑道:“說客來了。”一一部署完畢後,出帳迎接蔣幹。蔣幹信心滿懷,昂首而來,見了周瑜,頗帶優越感地喊了一聲:“賢弟別來無恙?”

周瑜應聲答道:“子翼勞苦,遠涉江湖,是來為曹操當說客的嗎?”蔣幹頓時愣住了,他根本沒有做好周瑜會直截了當地切入正題的準備,隻能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蔣幹一下子被周瑜的氣勢鎮住了,張口結舌了一會兒,隻能說:“我和足下分別已久,近日聽說你威震東吳,名揚華夏,特意過來敘敘舊。你幹嗎懷疑我是來給曹操當說客的呢?”

就在這兩三句話的交鋒中,蔣幹前後的態度發生了天壤之別。這從他對周瑜的稱呼中就可以看出來。他先是帶著優勢心理並蘊涵親近之意地稱周瑜為“賢弟”,隨即又頗帶尊敬而稍感疏離地改成了“足下”。

為什麼蔣幹會出現這樣的心理變化呢?蔣幹其實和禰衡正好是處於兩個極端的人。禰衡十分自我,置外部情境於不顧,不分場合,全部由著自己的性子行事。蔣幹正好相反,他是個極易受情境影響的人,經常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喪失自我的立場。在曹操帳下的時候,蔣幹看到曹操雄兵百萬,荊襄望風而降,就覺得曹操天下無敵,東吳必然也會投降。所以,他才會在不做任何準備的前提下,自告奮勇來東吳勸降,以為周瑜必然也會像他自己那樣,對曹操畏之如虎,不敢不立即投降。

而到了東吳之後,蔣幹一看周瑜氣勢逼人,兩旁將士英銳異常,他立即感覺到了情境的變化,從而導致內心的態度隨之變化。這就是蔣幹前倨後恭、自信頓消的真正原因。周瑜全盤掌控了局勢,嗬嗬一笑,說:“我雖然沒有師曠那麼大的本領,但也能聞弦歌而知雅意啊。”

“曲有誤,周郎顧”,說的就是周瑜在音樂上的造詣。周瑜以此作比喻,也算是“三句話不離副業”。蔣幹仿佛被逼入了話語的死胡同中,隻能說:“足下如果這樣看待我,那我隻好告辭了。”

周瑜看看鋪墊得差不多了,連忙上前拉住蔣幹的手臂說:“我隻是擔心兄長你為曹操當說客。既然你沒有此意,何必這麼快就離開呢?今日正好敘舊,一醉方休。”

周瑜拉著蔣幹入了營帳,吩咐設宴,並召集江東英傑全部來與蔣幹接風。東吳文武百官全都盛裝出席,給足了蔣幹麵子。

蔣幹看起來十分風光,但其實如坐針氈。周瑜在眾人麵前隆重推出蔣幹:“這位是我同窗好友,雖然是從江北到此,卻絕不是曹操的說客,大家不要懷疑。”隨後又叫過太史慈,下了“封口令”,說:“今日飲酒,隻能敘舊,你佩帶上我的寶劍監酒,如果有提到曹操與軍旅之事者,可立斬之。”

蔣幹本來在腹中打了草稿,準備在宴席上見機勸降,但周瑜的這番話徹底堵死了他的念頭。周瑜的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計遏製住蔣幹。蔣幹在曹操麵前拍過胸脯,如果連口都不能開就灰溜溜地回去,是很難交差的,蔣幹內心出現了嚴重的認知不協調,為了緩解,他隻能想方設法撈一根足以交差的“稻草”,而周瑜早已給他精心準備好了“稻草”,就等著他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