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孩子得到一個橙子,由一個孩子負責切橙子,而另一個孩子選橙子。最後,這兩個孩子按照商定的辦法各自取得了一半橙子,高高興興地拿回家去了。其中一個孩子把半個橙子拿到家,把皮剝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果肉放到果汁機上榨果汁喝。另一個孩子回到家把果肉挖掉扔進了垃圾桶,把橙子皮留下來磨碎了,混在麵粉裏烤蛋糕吃。
從上麵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兩個孩子各自拿到了看似公平的一半,然而,他們各自得到的東西卻並未物盡其用。表麵上看似公平,卻並未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即資源利用效率並沒有達到最優。
因此,我們有必要首先認識一下什麼是公平和效率。公平指人與人的利益關係及利益關係的原則、製度、做法、行為等都合乎社會發展的需要。公平是一個曆史範疇,不存在永恒的公平。不同的社會,人們對公平的觀念是不同的。效率就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與成本之比值。
關於公平和效率,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今天誰分粥?
講從前廟裏有7個和尚,其中每個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沒有什麼凶險禍害之心。但因為和尚也有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麵,再加上沒有標明刻度的稱量用具,所以他們在分食一鍋粥的時候出現了分多分少的問題。於是,他們想通過製度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大家盡其所能地發揮自己的才智,嚐試實行不同的方法,經過多次磨合最終製定出了使每個成員都毫無怨言的製度。
和尚們製定製度的過程大致如下:
1.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但大家很快就發現,這個人老是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了一人,結果一樣,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裏的粥最多。
2.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看起來公平,但卻等於承認了個人有為自己多分粥的權力,同時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的機會。於是結果是:每個人在一周中都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餘,其餘6天都要挨餓。
3.大家公選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主持分粥。開始這位品德正直的人還能公平,但不久後他便開始為自己和對自己溜須拍馬的人多分。
4.分別成立分粥委員會和分粥監督委員會,以監督和製約主持分粥人的行為。這樣做,公平可以保障,但由於兩個委員會經常意見不一致,發生爭執。等意見統一時,粥早就涼了。
5.每個人輪流主持分粥,但是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很奇怪,在這種製度下,7隻碗裏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因為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認識到,如果7隻碗裏的粥份量不相等,他必將享用那份最少的。
那麼,哪一個才是好製度呢?當然是第5種分粥製度,因為它公平、有效,能方便快捷地實現分粥目的,解決吃飯問題;而且所分的粥,對每個人都沒有差異。
分粥的故事講述的正是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在經濟學領域,效率和公平也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經濟學普遍認為,要強調公平,就要犧牲效率;而要強調效率,就難免要付出不公平的代價。
《百喻經》中有一則“二子分財”的故事:古印度有一個貴族,得了重病將不久於人世。他臨終前告誡兩個兒子:“我死之後,要合理分配財務。”兩個兒子聽從了父親的教導,在父親死後,將所有遺產分成兩份,但是哥哥指責弟弟分得並不均勻。於是,一個老人給他們出主意說:“我教你們分財產,一定是平等的。將所有的物品全部破為兩半,就是將衣服、盤子、瓶子、盆、缸從中破為兩半,銅錢也從中破為兩半,每人各取一半。”
在公平與效率難兩全的情況下,經濟學家也作了大致的分工,即“市場講效率,政府講公平”,要求政府盡快建立全麵的社會保障體係,而市場依舊是偏重效率競爭,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效率與公平的困擾。
但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同時實現平等與效率,可事實上這幾乎不可能。要提高效率難免有不平等,要實現平等又要以犧牲效率為代價。在30餘年的改革實踐中,我國一直施行“效率優先”的策略,但人們發現,不公平狀況的持續惡化對效率也會產生負麵影響。不公平感會導致各階層之間“分配性衝突”增加,從而影響經濟增長。
所以,經濟學家並不能一味講效率。他們認為人們對於公平的理解也應該脫離“絕對公平”的桎梏,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永遠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