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克雷洛夫寫過一則寓言《傑米揚的湯》。說的是有一個叫傑米揚的人,他做的魚湯非常鮮美,他本人也以此為榮。
有一次,一位朋友來拜訪他,他給朋友做了香噴噴的魚湯,上麵漂著一層油,像琥珀一樣,裏麵都是“鱘魚片和內髒”。朋友很快喝完了一碗,在朋友剛放下碗時,傑米揚又端來了第二碗。朋友邊喝邊和他聊天,很快第二碗也下肚了。為了顯示自己的熱情,傑米揚又盛了第三碗,朋友實在是不想喝了,但耐不住他的熱情,終於勉強喝完。當看到傑米揚端出了又一碗湯時,朋友最後嚇跑了,從此再也不敢到傑米揚家做客了。
為什麼傑米揚用好喝的鱘魚湯招待他的朋友,卻讓朋友再也不敢到他家去做客了呢?
因為對於這個客人而言,喝第三碗湯與喝第一碗湯相比,他的滿足感是依次遞減的,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
佛教《百喻經》中也有一個類似的寓言,大意是這樣的:
有個人肚子餓了,去買煎餅吃。他買了一個餅,很快就吃完了,但肚子還是很餓。於是,他又接連吃了第二個,第三個……一連吃了六個餅,還是沒有感到吃飽。於是他又買了第七個餅,剛吃下半個,就覺得自己很飽了。這時,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怎麼如此愚癡而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這半個煎餅能吃飽,那麼我隻要買這半個煎餅就行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浪費了、多吃了嗎?”
這個故事雖然是笑談,但卻揭示了現代經濟學的重要概念:邊際。“邊際”是經濟學上的常用術語,一般是指新增的意思。19世紀70年代初出現的邊際概念,是西方經濟學自亞當·斯密以來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變化。經濟學家把它作為一種理論分析工具,應用於經濟中的任何可以衡量的事物上。但正因為這一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傳統的分析方法,故有人稱為“邊際革命”。
邊際學派認為,人們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不能使全部欲望得到滿足,他們隻能根據欲望的重要性進行分配,首先滿足最重要的和較重要的,但是總有一個是最後被滿足的最不重要的、意義最小的處在邊沿上的欲望,它是隨著資源的減少而首先放棄的欲望,這種欲望就是邊際欲望,滿足這種邊際欲望的能力就是邊際效用。
邊際理論認為,決定物品價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由它的邊際效用來決定的。
在經濟學上,把由某項業務活動引起的邊際收入和它的邊際成本(而不是全部成本)相比較的方法,就叫邊際分析法。運用邊際分析的方法觀察經濟問題時,稀缺論認為,財富的增長、人類福利的增進不是經濟增長的自由展現,而是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不是一切增量投入都是可取的,隻有把增量投入與增量產出聯係起來分析才是可取的。在這種理論的影響下,在以後的經濟研究中,經濟學家提出了邊際生產力、邊際成本、邊際收益、邊際替代率、邊際消費傾向等概念,極大地豐富了經濟學研究的內容。所以,邊際分析的廣泛使用是經濟學研究的重大變革。
比如一家民航公司開辟從甲地飛往乙地的新航線,每運載一位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那麼,當每次飛機有空位時,它能不能以每張130元的票價賣給學生呢?有人可能會說:“不行!”理由是每個旅客的全部成本是260元,低於這個數目的票價將會給航空公司造成虧損。但是,如果我們用邊際分析法去分析一下,便會發現是可行的。因為我們此時作決策不能依據全部成本(它包括飛機維修費用、機場設施和地勤人員的費用等),而是要依據邊際成本。飛機維修費以及機場設施費等的開銷,不論是否搭載學生,均是要發生的,而學生在機上的就餐費和飛機因增加負載而增加的燃料支出,才是因學生乘坐飛機而額外增加的成本。若該邊際成本隻有30元,則邊際收入130元大於它的邊際成本,說明學生乘坐飛機能為公司增加利潤,所以,按低價讓學生乘坐飛機對航空公司是有利的。
可以說,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