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智囊全集下(2)(3 / 3)

“譯文”

西夏主趙元昊對宋上書稱臣,因為他們與契丹有矛盾,就來請求斷絕契丹的使臣入宋。任職知諫院的張方平說:"得到新近依附的小小羌國,失去久已和處的強敵,不是正確的主意和策略。應該賜給元昊一道詔書,讓他自己審察處理與契丹的關係,隻要西夏與契丹的矛盾消除,宋朝便立刻冊封元昊,這樣,西、北可兩得!"於是朝廷用了張方平的謀略。

秦檜建炎初,虜使講和,雲:"使來,必須百官郊迎其書。"在廷失色,秦檜恬不為意,盡遣部省吏人迎之。朝見,使人必要褥位,――此非臣子之禮。是日,檜令朝見,殿廷之內皆以紫幕鋪滿。北人無辭而退。

“譯文”

南宋建炎初年,金派遣使臣來講和,說:"使臣到來時,宋朝百官必須到郊外迎接議和書。"在宮廷內的文武百官聞之驚憤失色,秦檜卻滿不在乎,把各部門官員都派遣出去迎接金使。朝見的時候,金使一定要錦鍛褥位――這不是使臣之禮。這一日,秦檜傳令朝見,殿廷之內竟然真被紫幕鋪滿。朝見後,金使連句辭別的話都沒有就退走了。

吳時來嘉靖時,倭寇發難,郎、土諸路兵援至。吳總臣計犒逾時,眾大噪。及至鬆江,撫臣屬推官吳時來除備。時來度水道所由,就福田禪林外立營,令土官以兵至者,各署部伍,舟人導之入,以次受犒,惠均而費不冗,諸營貼然。客兵素獷悍,剽掠即不異寇。時來用讚畫者言,為好語結其寇長,縛治之,迄終事無敢犯者。

(評注:按時來在鬆禦倭,曆有奇績。寇勢逼甚,士女趨保於城者萬計。或議閉關拒之,時來悉縱人擇閑曠地舍之。又城隘民眾,遂汙蒸而為疫。時來乃四啟水關,使輸薪穀者因其歸舟載穢滯以出。明年四月,寇猝至攻城,雨甚,城崩西南隅十餘丈,人情洶洶。時來盡撤屯戍,第以強弩數十扼其衝。總臣以為危,時來日:"淖寧,彼安能登?"果無恙。時內徙之民薄城而居,類以苫蓋,時來慮為火箭所及,亟撤之而陰識其姓名於屋村,夜選卒運之城外,以為木柵,杆修城者。卒皆股栗不前,時來首馳一騎出南門,眾皆從之,平明柵畢,三日而城完。複以為柵村還為民屋,則固向所識也。賊知有備,北走,時來建議決震澤水,斷鬆陵道。賊至平望,阻水不得進,我兵尾而擊之,斬首三千餘,溺死無算,此公文武全才,故備載之。

“譯文”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擾沿海各地,兩廣郎、土諸路的土司官兵增援來至蘇州。蘇州總兵因隻顧計算搞賞之數而耽誤了很長時間,引起兵眾不滿而吵吵嚷嚷起來。等到了鬆江,巡撫囑托鬆江府專管刑獄的推官吳時來負責迎接款待郎、士官兵。吳時來探測了水道之後,就在福田寺外立下營壘,令土司官兵來到後,各自部署隊伍,由船工載來,引導入營,按次序接受犒賞。使得人人受惠平均而用費並不繁多,各座兵營都按此辦理。

土司官兵一向粗獷驃悍,剽奪搶掠不異於倭寇。吳時來根據助手的建議,先不動聲色地接近經常鬧事者的首領,再趁勢把他捆綁起來治罪,這樣直到他們完成增援任務後也沒有出現敢於犯禁的人。

陳希亮等(四條)於闐使者入朝過秦州,經略使以客禮享之。使者驕甚,留月餘,壞傳舍什器,縱其徒入市掠飲食,民戶皆晝閉。希亮聞之曰:"吾嚐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橫,皆譯者教之。吾痛繩以法,譯者懼,其使不敢動矣。況此小國乎?"乃使教練使持符告譯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斬若!"取軍令狀以還。使者至,羅拜庭下。希亮命坐兩廊,飲食之,護出其境,無一人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