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二十幾歲再玩叛逆,隻會讓人嘲笑(1 / 3)

“逆反心理”是人對某類事物產生了厭惡、反感的情緒,作出與該事物發展背道而馳的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外界持否定態度,並最終導致矛盾的激化。

了解叛逆性格所產生的原因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對症下藥來改掉叛逆的性格缺陷。那麼,叛逆產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首先,產生逆反心理是幼兒教育弊端的反映。當前,幼兒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許多問題。比如,許多年輕的父母不了解兒童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水平,對他們提出的要求過高,讓兒童承受的學習任務過重;不知道兒童具有多方麵發展的潛能和資質,具有多方麵的興趣和愛好,為孩子過早定向,強製兒童過早地從事長時間的專業訓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可以說正是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養方式和手段違背孩子的天性,自然會引起孩子的抵觸、對抗和逆反心理。可見,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們對幼兒教育作出改進。

其次,逆反心理包含有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兒童產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從另一方麵反映了幼兒自我意識強,好勝心強,勇敢,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能開拓、能進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並合理引導。隻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現代社會發揮積極作用的。

最後,逆反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質的形成。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的情況下,在憤懣、壓抑、不滿的時候,敢於發泄,他們不會讓不愉快的事情長期滯留心中,他們不會讓有礙自己身心健康的負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心理、壓抑心理,他們也不會懦弱、保守、逆來順受。他們以這種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時也能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針對叛逆性格所形成的原因,我們也可采取一些措施來加以改正:

1.提高認識

提高文化素質、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解決之道。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采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廣聞博見能使我們避免固執和偏激,而逆反心理則使我們在最終認識真理之前走了許多彎路,當我們醒悟過來時往往太遲了。

2.增強想象力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缺乏通過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象力。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用一個辦法就已足夠,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如果我們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製住,那麼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顯得愚蠢。它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幹”的軌道上盲目滑行。當我們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強烈反對的意見固然並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對著幹”卻使我們的思維同對方的思維一樣狹隘。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經常性地進行這種自我訓練。

總之,不要整天一副世界對不起你的樣子,讓自己的眼神柔和一些,讓自己的微笑自然一些,你必會走出逆反的痛苦與陰影。

自私的人沒有朋友的同時也丟失了自己

自私的人心裏永遠隻有自己,隻顧及自己的利益,容不得自己的利益有一絲一毫的損害,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去損害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甚至不擇手段地去獲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私的表現,也有無私的表現。人不總是自私的,也不總是無私的。

我們說,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他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須要受到社會公理、道義、法律的製約,否則這個社會就不是正常的社會。作為一個人,他的內心中存在一種普遍的道德、法律和保持自己的私心雜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雜念,無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動物沒什麼區別。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私的一麵,它可以說是一種本能的絕望,人也確實要去滿足這種欲望。

自私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人有許多需求,如生理的需求、物質的需求、精神的需求、社會的需求等。需求是人的行為的原始推動力,人的許多行為就是為了滿足需求。

但是,需求要受到社會規範、道德倫理、法律法令的製約,不顧社會曆史條件,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心理隱藏在個人的需求結構之中,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

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自私行為的人並非已經意識到他在幹一種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

自私的原因可從客觀與主觀兩個方麵來分析。從客觀方麵看,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目前我國各項資源的數量、種類、方式在占有和配置方麵,都存在許多不平衡、不合理之處,對資源的權力、行業、部門壟斷還比較嚴重。於是,缺乏資源的一方不得不用非正當的方式去交換。由此,一方麵以權謀私,另一方麵以錢謀私,搞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相互交換。

從主觀方麵看,個人的需求若脫離了社會規範,人就可能傾向於自私。自私自利的人往往是自我敏感性極高,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他人極度依賴,並無休止地索取,而不具備社會價值取向(對他人與社會缺乏責任感)的人。

凡自私的人,都有這樣的病態社會心理,即“他人即地獄”、“各人隻掃自家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利人者是傻子,利己者是聰明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心態逐漸變成了一種流行的畸形心態。

由於社會製約機製尚不健全,某些自私自利的人確實從中撈到了某些好處,更使得自私之風盛行不衰。自私導致腐敗,導致社會醜惡現象的出現,它使得社會風氣敗壞,是違法違紀的根源。

正因為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

因此,我們更應該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來克服自私的性格,可以用以下方式加以調試:

1.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這些標準有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和榜樣等。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對照榜樣與規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回避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4.學會節製

私欲這種東西,能否連根鏟除呢?不能。世界上還沒有這種一勞永逸的良方。如何防止私欲的發作呢?有人說,隻能節製。蘇東坡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他給自己訂下明確的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分文不取。有了這一條,對遏止自己自私心理較為有效。

男人自閉就是關閉了成功的大門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自我封閉的心理現象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因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這些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