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狹隘禁錮你的心靈
有的人遇到一點點委屈或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有的學生聽到老師或家長一兩句批評的話就接受不了,甚至痛哭流涕;有的人對學習、生活中一點小小的失誤就認為是莫大的失敗、挫折,長時間寢食不安;有的人人際交往麵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義氣”,隻同與自己一致或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有關專家曾針對這一現象,對不同性格人的生理變化進行了研究,從中得到了有趣的發現:性格開朗的人,其基礎代謝率較高,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較快,內分泌係統平衡協調,各項生命指標,如血壓、脈搏等相對穩定;而心胸狹隘、憂鬱的人,其結論正好相反。
這些生理現象實質上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心胸狹隘、心情憂鬱的人,好靜不好動,飲食少而無規律,經常失眠,神經衰弱,愛發脾氣、生悶氣等。如果上述性格與生活習慣交互作用,會互相加劇,形成惡性循環,結果導致內分泌紊亂,組織器官因養分不足而過早衰老。性格開朗的人則喜愛運動,心胸開闊,樂觀向上,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性格特點形成良性循環,有利於內分泌係統平衡穩定,他們的組織器官新陳代謝旺盛,從而使機體充滿活力。
可見,不同性格的人,其生活習慣,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的健康和衰老。
狹隘的產生同家庭中不良因素的影響有很大關係。父母狹隘的心胸、為人處世的方法、不良的生活習慣等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些子女狹隘的性格完全是父母性格的翻版。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溺愛的教育方法往往易形成子女任性、驕傲、利己主義等品質,受點委屈便耿耿於懷,對“異己”分子不肯容納與接受。尤其是一些年輕人,閱曆淺、經驗少,遇到問題後,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而容易緊張、焦慮。
狹隘的人,不僅生活在一個狹窄的圈子裏,而且知識麵也往往非常狹窄。因此,開闊的視野很重要。如老師和家長多讓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參觀一些偉人、名人紀念館,聽英雄人物事跡報告會等。這能使學生在親身經曆中感悟很多人生道理,豐富課餘文化生活,組織多種多樣的文娛、體育活動,拓寬興趣範圍,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陶冶性情,從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壓力。
狹隘的人,其心胸、氣量、見識等都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不寬廣、不宏大。多與人接觸,使自己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從而積累經驗,這樣會從中明白許多對與錯的道理。善於寬容是人的一種美德。對任何事都斤斤計較,一定是一個狹隘的人。
怎樣才能克服氣量小的狹隘毛病呢?
1.拓寬心胸
陶鑄同誌曾經寫過兩句詩:“往事如煙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要想改掉自己心胸狹隘的毛病,首先要加強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破私立公,遇到有關個人得失、榮辱之事時,經常想到國家、集體和他人,經常想到自己的目標和事業,這樣就會感到犯不著計較這些閑言碎語,也沒有什麼想不開的事情了。
2.充實知識
人的氣量與人的知識修養有密切的關係。有句古詩說:“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一個人知識多了,立足點就會提高,眼界也會相應開闊,此時,就會對一些“身外之物”拿得起、放得下、丟得開,就會“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物”。當然,滿腹經綸、氣量狹隘的人也有的是,但這並不意味著知識有害於修養,而隻能說明我們應當言行一致。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經常讀一些心理學方麵的書籍,對於開闊自己的胸懷,裨益當不在小。
3.縮小“自我”
你一定要不斷提醒自己,在生活中不要期望過高,來點阿Q精神降低你的期望。如果你堅持抱著一成不變的期望,不願做任何改變減少你的期望以平衡期望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那麼你就會很快被激怒,讓事情變得更糟。根據莫菲定律:“隻要事情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這正好抓住了降低期望、明智看待事情的想法,它也說明了該如何調整期望,才不會留下滿屋子的失望和挫折感。
降低你的期望不但可以減少你的生氣次數和生氣的強烈程度,還可以減少生氣的時間。隨時調整你的期望,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你才會在自負的烏雲之中看到陽光。這樣做也就使心胸開闊了許多。因此,正確地善待自我有利於我們走出狹隘。
4.自然陶冶法
人們在學習工作之餘,在庭院花卉、草坪旁休息,在綠樹成蔭的大道上散步,在風景秀麗的幽靜的公園裏遊玩,往往心曠神怡,精神振奮,利於忘卻煩惱,消除疲勞。
自然風光對人的心理有積極作用,早已被古人所認識。唐詩曰:“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唯聞鍾磬音。”大自然確能使人緩衝心理緊張,陶冶人的情操。
克服自卑的11種方法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短處,而是不能悅意容納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與別人來往,隻想與人疏遠,他們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懶。
征服畏懼,戰勝自卑,不能誇誇其談,止於幻想,而必須付諸實踐,見於行動。建立自信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害怕的事,直到獲得成功。
1.認清自己的想法
有時候,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的想法,而不是我們想什麼事情。人的自卑心理來源於心理上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即“我不行”。正如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由於痛苦而將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這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自己看不起自己。悲觀者往往會有抑鬱的表現,他們的思維方式也是一樣的。所以先要改變帶著墨鏡看問題的習慣,這樣才能看到事情樂觀的一麵。
2.放鬆心情
努力放鬆心情,不要想不愉快的事情。或許你會發現事情並沒有原來想的那麼嚴重,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3.幽默
學會用幽默的眼光看事情,輕鬆一笑,你會覺得其實很多事情都很有趣。
4.與樂觀的人交往
與樂觀的人交往,他們看問題的角度和方式,會在不知不覺中感染你。
5.嚐試一點改變
先做一點小的嚐試。比如,換個發型,畫個淡妝,買件以前不敢嚐試的比較時髦的衣服……看著鏡子中的自己,你會覺得心情大不一樣,原來自己還有這樣一麵。
6.尋求他人的幫助
尋求他人的幫助並不是無能的表現,有時候當局者迷,當我們在悲觀的泥潭中拔不出來的時候,可以讓別人幫忙分析一下,換一種思考方式,有時看到的東西就大不一樣。
7.要增強信心
隻有自己相信自己,樂觀向上,對前途充滿信心,並積極進取,才是消除自卑、促進成功的最有效的補償方法。悲觀者缺乏的,往往不是能力,而是自信。他們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實力,認為自己做不來。記住一句話:你說行就行。事情擺在麵前時。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我能行,那麼你就會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麵對它。同時,你知道這樣繼續下去的結果是那麼誘人,當你全身心投入之後,最後你會發現你真的做到了。反之,如果認為自己不行,自己的行為就會受到這個念頭的影響,從而失去太多本該珍惜的好機會,因為你一開始就認為自己不行,最終失敗了也會為自己找到合理的借口:“瞧,當初我就是這麼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
8.正確認識自己
對過去的成績要作分析。自我評價不宜過高,要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弱點,充分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和心理特點。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也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確立恰當的追求目標。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從自卑中超越。
9.客觀全麵地看待事物
具有自卑心理的人,總是過多地看重自己不利、消極的一麵,而看不到有利、積極的一麵,缺乏客觀全麵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自己透過現象抓本質的能力,客觀地分析對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尤其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力,而不是妄自嗟歎、妄自菲薄。
10.積極與人交往
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你自己瞧得起自己,別人也不會輕易小看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有意識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在群體活動中培養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預防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
11.在積極進取中彌補自身的不足
有自卑心理的人大多比較敏感,容易接受外界的消極暗示,從而愈發陷入自卑中不能自拔。而如果能正確對待自身缺點,把壓力變動力,奮發向上,就會取得一定的成績,從而增強自信,擺脫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