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二十幾歲,要懂得如何駕馭自己(2 / 3)

懶惰是男人成功的擋路虎

有人說,人是好逸惡勞的動物,在一定程度上,這種看法是對的。人總是希望在工作中減少體力付出,在生活中盡量舒服、安逸。但如果貪圖安逸,就會產生惰性。惰性在生活中表現為不求上進,意誌消沉,安於現狀,心態消極。在工作中無所追求,不學無術,糊塗混日。惰性對人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一定危害。

惰性使人機體素質下降,由於較少活動,身體得不到鍛煉,會使人免疫功能下降,患病機會增加,由於體力消耗較少,身體會逐漸發胖,患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

總之,惰性會危害軀體健康。對心理健康來說,惰性依然有害,惰性使人懶於思考,不願用腦,使大腦思維活動的主動性、靈活性下降,長期如此,還可能導致智能下降。而且,懶惰的人常缺乏精神支柱,不明白人生的真諦,不能實現自我價值,難以獲得學業、事業成功的愉快體驗。從社會適應的角度來說,惰性使人不願付出,隻想得到,平日遊手好閑,常受到親朋好友的指責,且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因而產生人際交往障礙。懶惰的人還常因不願擔負社會責任而受到紀律處罰或輿論批評,存在許多社會適應問題。

誰都會有惰性,適當進行心理調節,克服自己的惰性,生活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令人滿意。

有目標有追求是克服惰性的根本。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沒有目標的人缺乏追求,終日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有目標就有所追求,也就對生活充滿希望,讓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每個人都應該在事業上、家庭上樹立自己的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辛勤勞作。每當有惰性出現時,想想目標的美好就會讓人精神振作,加倍努力。

惰性較強的人應主動尋找生活壓力。沒有壓力是好逸惡勞的人的通病,應比較客觀地將自己與周圍人作比較,找出與他人的差距,為什麼別人就有所作為,自己卻一事無成?為什麼別人就受尊敬,自己卻被小瞧?感到自己不如人就會有迎頭趕上的願望,才能克服惰性,投身工作。

好逸惡勞的人還應引入監督機製,使自己置身於他人的督促之下,既然自己主動性差或管不住自己,不妨讓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監督自己的言行,在他人的幫助下克服惰性。

以下是幾點克服懶惰的好方法,不妨試一試:

1.樹立責任心。

2.熱情積極的生活態度。

3.高尚的生活目標和理想。

4.規律生活。生命活動是有規律進行的,一個人起居有常,三餐適時,勞逸適度是身體健康的保證。懶散之人往往散漫成性,生活雜亂無章,睡無時、食無量,身體各係統的功能活動很難與環境相適應,久而久之,身體健康會受到摧殘。

5.健身運動。健身房遜色於日常勞作,日常勞作是最好的運動方式,去健身房運動有時間、地點的限製,還要花費錢財,動作往往是單一機械地重複,不利於開動腦筋,既單調乏味又難以長久堅持。日常勞作多種多樣,多需心眼手足一起活動,健身又健腦,且通過勞動還創造了美好的生活,自有一分收獲的欣慰。這些良性刺激都有助於人的健美。

為了自己的健康快樂與長壽,也為了家庭的美好與幸福,每個人都必須有健康的心態、清醒的頭腦和各自不同的鍛煉方法,來抵禦禍害現代人健康的元凶——懶散。

悲觀的男人要懂得自拔

人們都經曆過一些小的失意,有人遇到這些失意時,覺得一切都不盡如人意,憂鬱不安,悲觀自憐,結果更加失意,以致失去了幸福和歡樂。正確的做法是尋找產生沮喪悲觀心理的原因,一旦找到並能作出答複,就可能翻然醒悟,得以解脫。

多數沮喪悲觀者對未來的擔憂,正為自己建立越來越狹窄、有限的世界;假如你做些與他人合作的工作,受到他人的約束,你就得考慮自己以外的事情,生活也就會出現新的意義。愉快的社交活動對人們情緒的影響是任何一項獎賞都不能比擬的。當人們掌握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後,自重感增加,也會慢慢地趕走沮喪心情。

一個沮喪悲觀的人老待在屋子裏,便會產生禁錮的感覺。然而,當他離開屋子,漫步在林蔭大道,就會發現心緒突然變了,怒氣和沮喪也消失了,心中充滿了寧靜,自然的色彩給人帶來陣陣快意。另外,體育鍛煉有助於克服沮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使人精神振奮,避免消極地生活下去。

因此,轉換自己的悲觀情緒,其實並不難。

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那麼,哪些辦法能幫助我們正確地克服悲觀性格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呢?當我們遭遇到失敗或挫折而沮喪時,不妨試試下麵這幾招:

1.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因此,一定要懂得積極心態所帶來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

2.即使處境危難,也要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放棄取得微小勝利的努力。你越樂觀,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會倍增。

3.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有幽默感的人,能輕鬆地克服厄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黴念頭。

4.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5.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你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

6.當你失敗時,你要想到你曾經多次獲得過成功,這才是值得慶幸的。如果10個問題,你做對了5個,那麼還是完全有理由慶祝一番,因為你已經成功地解決了5個問題。

7.在閑暇時間,你要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通過觀察,你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8.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9.如果樂觀態度使你成功地克服了困難,那麼你就應該相信這樣的結論:樂觀是成功之源。

別讓自負提前注定了你的失敗

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實上,少了一個人,事情往往可以做得一樣好。所以,自大的人曆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要切記這樣一個道理:自大是失敗的前兆。

自大往往不是空穴來風,自大的人總有一些突出的地方。這些突出的特長,使他們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達到一定程度,便使人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深究其原因,則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自負心理產生的第一根源。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的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係。父母寵愛、誇讚、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風順

人的認識來源於經驗,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成自負的性格。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出類拔萃,老師又寵愛他們,就會養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3.片麵的自我認識

自負者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自然產生自負心理。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地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挫折麵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的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不足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很好的學生,生怕被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看不起,便會假裝清高,在表麵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同學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一個人不知道並不可怕——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可怕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知道一點就以為什麼都知道。這樣的人就永遠不會進步,就像老愛欣賞自己腳印的人,隻會在原地繞圈子。

當然,自負並非不可克服,隻要我們自己努力並加上正確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自大:

首先,接受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即是針對這一特點提出的方法。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隻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其次,與人平等相處。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上都無理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平等相處就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再次,提高自我認識。要全麵地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未免失之偏頗。認識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