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即席談判案例(2)(2 / 2)

丹麥方麵回答:“我們必須商量一下。”

一個半小時以後,丹麥人回到了談判桌旁,他們故意誤解對方的意思,回答說,他們已經把規格明細表按照德方所要求的價格編寫,接著又一一列出可以刪除的項目。德方看情況不對,馬上說明:“不對,你們搞錯了。本公司的意思是希望你們仍將規格明細表保持原狀。”

接下來的討論更圍繞著規格明細表打轉,根本沒有提到降價的問題。

又過了一小時,丹麥方麵準備結束會談。於是就向德方提出:“你們希望減價多少?”德方回答說:“如果我們要求貴公司削減成本,但明細表不作改動,我們的交易還能成功嗎?”

這一回答其實已經表明了對方同意了丹麥公司的意見。於是丹麥公司向對方陳述了該如何工作,才能使德方獲得更大的利益。德方聽了之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丹麥方麵並且主動要求,請德方撥出負責監察的部分工作,交由丹麥公司分擔。這樣一來交易談成了,德方得到了所希望得到的利益,丹麥公司幾乎也沒有作出什麼讓步。

我不知道……

美國一位著名談判專家有一次替他鄰居與保險公司交涉賠償事宜。談判是在專家的客廳裏進行的,理賠員先發表了意見:“先生,我知道你是交涉專家,一向都是針對巨額款項談判,恐怕我無法承受你的要價,我們公司若是隻出100元的賠償金,你覺得如何?”專家表情嚴肅地沉默著。根據以往經驗,不論對方提出的條件如何,都應表示出不滿意,因為當對方提出第一個條件後,總是暗示著可以提出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理賠員果然沉不住氣了:“抱歉,請勿介意我剛才的提議,我再加一點,200元如何?”

“加一點,抱歉,無法接受。”

理賠員繼續說:“好吧,那麼300元如何?”專家等了一會兒道:“300?嗯……我不知道。”

理賠員顯得有點驚慌,他說:“好吧,400元。”

“400?嗯……我不知道。”

“就賠500元吧!”

“500?嗯……我不知道。”

“這樣吧,600元。”

專家無疑又用了“嗯……我不知道”,最後這件理賠案終於在950元的條件下達成協議,而鄰居原本隻希望要300元!這位專家事後認為,“嗯……我不知道”這樣的回答真是效力無窮。談判是一項雙向的交涉活動,每方都在認真地捕捉對方的反應,以隨時調整自己原先的方案,一方幹脆不表明自己的態度,隻用“不知道”這個可以從多種角度去理解的詞,竟然使得理賠員心中沒了底,價錢一個勁兒自動往上漲。既然來參加談判,就不可能對談判目標不知道,“不知道”的真正含義恐怕是“不想告訴你你想知道的吧”。

日本商人偶爾也會運用這種手段,隻是他們把“我不知道”改成了“我不懂”,同樣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位日本商人代表日本航空公司來和美國一家公司談判。會談從早上8點開始,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美國代表以壓倒性的準備資料淹沒了日方代表,他們用圖表解說,電腦計算,屏幕顯示,各式的數據資料來回答日方提出的報價。而在整個過程中,日方代表隻是靜靜地坐在一旁,一句話也沒說。終於,美方負責人關掉了機器,重新扭亮了燈光,充滿信心地問日方代表:“意下如何?”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禮,麵帶微笑地說:“我們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臉色忽地變得慘白:“你說看不懂是什麼意思?什麼地方不懂?”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斯文有禮,麵帶微笑地說:“都不懂。”

美方發言人帶著心髒病隨時發作的樣子問道:“從哪裏開始不懂?”第三位日方代表以同樣的方式慢慢答道:“當你將會議室的燈關了之後。”

美方代表鬆開了領帶,斜倚在牆旁,喘著氣問:“你們希望怎麼做?”日方代表同聲回答:“請你再重複一遍。”美方代表徹底喪失了信心。誰有可能將秩序混亂而又長達兩小時半的介紹重新來過?美國公司終於不惜代價,隻求達成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