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張弛有度,從容應對(1 / 3)

空城計是一冒險之計,非絕大智慧和勇氣不可用;非危急時刻不可用。運用此計,一定要掌握好火候,不管內心多麼緊張都要顯得從容自如、張弛有道,在緊張中透露出平淡,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1.有膽有識,富貴險中求

欲成大事者必須具備常人不具備的膽量,正所謂:“富貴險中求”,與風險不沾邊的人,是與成功無緣的人。而“空城計”恰好是要有膽量的人才能運用,所以,在這個風險與機遇並存的時代,要想成就大業,就必須練就一身超人的膽識,才能夠采取有利的做事策略和手腕。

“高瞻遠矚、敢於冒險”是成大事者的風格。李嘉誠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在地鐵工程競標時,他憑借超人膽識和巧妙的手腕,在強大的敵手中脫穎而出,奪得了這塊讓眾人垂涎欲滴的“肥肉”。

地鐵工程,是當時香港開埠以來最浩大的公共工程。整個工程計劃8年完成,需耗資約205億港元。首期工程由九龍觀塘,穿過海底隧道到達港島中環,全長15.6公裏,共15個站,耗資約56.5億港元。資金來源主要是由港府提供擔保獲得銀團的各類長期貸款;地鐵公司通過證券市場售股集資;地鐵公司與地產公司聯合發展車站上蓋物業的利潤充股。

中環站和金鍾站,是地鐵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車站。中環站是地鐵首段的終點,位於全港最繁華的銀行區;金鍾站是穿過海底隧道的首站,又是港島東支線的中轉站,附近有香港政府合署、最高法院、海軍總部、警察總部、紅十字總會、文物館等著名建築,與中環銀行區近在咫尺。

有人說,中環金鍾兩站,就像雞的兩隻大腿,其上蓋將建成地鐵全線盈利最豐厚的物業。地產商莫不“垂涎欲滴”。

李嘉誠何嚐不為之心動,不過他更看重的還不是上蓋發展的利潤,而是長實的聲譽。在人們眼裏,長實隻是一個在偏僻的市區和荒涼的鄉村山地買地蓋房的地產公司。在寸土尺金、摩天大廈林立的中區,長實無半磚片瓦、立錐之地。

李嘉誠涉足地產已二十春秋,蓋了不少建築,積累了不少經驗,他覺得是到了改變形象的時候——進軍港島中區。

早在1976年下半年,香港地鐵公司將招標車站上蓋發展商的消息,被新聞界炒得沸沸揚揚。

1977年初,消息進一步明朗,地鐵公司將於1月14日開始招標,地段是郵政總局原址。原址拆卸後,興建車站上蓋物業。

夜靜入寂,寒意沁人,李嘉誠在深水灣住宅的花園散步。他無心觀賞月下的花木,陷入沉思之中。地鐵車站上蓋投標之事,已弄得他連日來寢食不安。

據追隨李嘉誠多年的“老臣子”回憶,李嘉誠極少把工作帶回家做;他總是在辦公室處理工作,哪怕弄得很晚。李嘉誠在家,除了學英語,翻翻報章雜誌,就是陪太太和兒子。他盡可能放鬆自己,不思考工作上的事情,保證睡得安穩,以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去應付工作。如果發現他把文件資料帶回了家,那一定是遇到非幹不可的大事。

如今的地鐵車站上蓋投標,就是他認定的非幹不可的大事。

中環金鍾兩站的招標,一定不乏實力雄厚的大地產商、建築商競標。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必有一番你死我活的較量。

長實競投的把握有多大?若渺茫無望,不如不投。過去,曾有多次政府拍賣中區官地的機遇。中區的地價高,日漲日升,每平方英尺已突破1萬港元,是世界地價最貴的地方。一幅地,動則要數億至10多億,非長實的財力所敢參與拍賣競價。

不敢參與,並非不敢期望,李嘉誠夢寐以求打入中區。

李嘉誠信步走到深水灣的山坡,眼前是海灣的朦朧輪廓。潮聲在他胸中激蕩,他眼前仿佛看到兩座商業大廈,從地鐵車站拔地而起。李嘉誠一貫渴望挑戰,也樂意應戰。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是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李嘉誠大步回到家中,坐進書房,翻閱研究帶回家的有關地鐵的材料。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

香港商界有句十分流行的話:“撼山易,撼置地難!”李嘉誠估計,參加競投的將會有置地、太古、金門等英資大地產商、建築商。華資地產建築公司實力稍遜。置地的奪標呼聲最高,長實參與競投,就必須把置地作為競爭對手,與這個龐然大物對撼。

港島中區是置地的“老巢”。當年置地創始人保羅參與中區填海,獲得港府成片優惠地皮,置地在中區,擁有10多座摩天大廈。置地廣場和康樂廣場(又名怡和大廈),位於未來的中環地鐵車站兩翼。中環車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側,則是遮打花園廣場。就憑這些物業和街道的名稱及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區的地位。

難怪當時的公眾和傳媒,把中環站稱為遮打站。

金鍾站離遮打花園廣場僅100多米,簡直就處在置地的眼皮子底下。攫取中環金鍾車站的興建權,等於打入中區的心髒,到置地這隻座山虎的食槽裏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