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貪美色惹火燒身,絕私欲能成正果(3 / 3)

他哪兒知道王允和呂布早已商量好了。呂布約了幾個心腹勇士扮作衛士混在隊伍裏,專門在宮門口守著。董卓座車一進宮門就有人拿起戟向董卓的胸口刺去。但是戟紮在董卓胸前鐵甲上,刺不進去。董卓用胳膊一擋,被戟刺傷了手臂。他忍著痛跳下車,叫著說:“吾兒奉先在哪兒?”

呂布從車後站出來說:“奉皇上詔書,討伐賊臣董卓!”說完,舉起長矛,一下戳穿了董卓的喉頭。兵士們擁上去,把董卓的頭砍了下來。

董卓與呂布都是好色之徒,王允正確地利用了董卓荒淫貪欲的弱點,剪除了這個國賊。反過來,如果董卓不好女色、不貪財寶,說不定能在亂世中有所建樹。人不能有過多不良的貪欲,貪欲過多墮落越深、衰敗越快。

2.用心良苦,孝莊輔兒稱帝

如果說太後下嫁,絕對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清朝的孝莊皇後就下嫁給攝政王多爾袞了。當然這是一種政治婚姻,不能說孝莊水性楊花,也不能說多爾袞好色,因為這一切都關係到兩個字——皇權。

清王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死後,立皇太極為繼承人,皇太極死後,並沒有明確指明新的繼承人。因此,在滿清的各位功勳大臣之間,為了爭奪皇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展開了。

當時,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應是代善、豪格和多爾袞三人。代善是備受先祖努爾啥赤信任和栽培的一員猛將。他受封為四大貝勒之首,領有兩紅旗,多年來,他追隨在皇太極身邊征戰,論資曆和威望,朝中大臣和所有皇族成員,都無法與其相比。客觀上,他最具備爭奪皇位的資格。

肅親王豪格時年35歲,是皇太極的長子,多年來一直跟隨太宗皇帝南征北戰,屢立奇功。他的能力實力,不僅是諸位皇子中的佼佼者,就是同皇叔皇伯們比起來,也毫不遜色。豪格有多年積累下的戰功作為資本,並且本身又是皇室嫡子,隨著滿族社會迅速封建化,漢族的皇統觀念日益為滿洲貴族所接受,為豪格參與皇位競爭加重了砝碼。

另一位炙手可熱的人物就是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與胞兄英親王阿濟格、胞弟豫親王多鐸本是努爾哈赤生前最鍾愛的大妃阿巴亥的親生兒子。太祖去世時,多爾袞兄弟就具備了爭奪王位的條件,隻是三人年紀幼小,其母被皇太極和代善聯手逼迫自盡。遺孤無人蔭庇,不得不忍辱含垢地生活著,默默等待了17年。如今,多爾袞在兄弟三人中脫穎而出,文韜武略不在太宗之下,皇太極生前對他的評價和重視,均超過了皇長子豪格。

最危險的時候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處事能力,這時的莊妃表現出了圓滑機智的處事手腕。

莊妃深知官廷鬥爭的殘酷,為了給自己和兒子找一條生存之道,她開始考慮用智慧、權力搭建一座橋梁,把所有的力量團結起來,使大清國的戰車一如從前地繼續向前衝鋒。同時,她也想到這一是一次改變自己和兒子命運的好機遇。

經過一天一夜的思想鬥爭,莊妃有了清楚的打算。他深知,在諸派政治勢力中,最難對付的就是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一派,於是,她決定親自會見多爾袞,與他談判。這次談判的緊張、艱難可想而知,多爾袞覬覦皇位已有十幾年之久,此前他一直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就是在等待有朝一日可以重新實現舊夢。麵對眼前失之不複的機會,他怎會輕易放棄呢?但是莊妃知道多爾袞對自己一直情有獨鍾,於是,她打定主意要利用一下自己“美色”。

打定主意之後,她整裝去見多爾袞,年僅33歲的莊妃,正是成熟嫵媚、美麗誘人的年紀,多爾袞看見自己曾經心愛的姑娘風采不減當年,愛慕之心更是有增無減。莊妃洞察了多爾袞的心思,於是直接切入主題:“大清自建國以來,先帝一直以克複中原、統一全國為己任。如今清國羽翼漸豐,霸業有成,正是需要上下一心、合力對付明朝的關鍵時刻,您是資深老臣,原本就受到先帝的器重,擴大祖業的重任現在正落在您的肩上。如果您為其它的事情分散了精力,恐怕有負先帝的重托呀!並且這樣一來,滿族內部刀兵相見,明朝皇帝從中漁利,我們的損失就更大了。您縱有千萬條爭奪皇位的道理,代善和豪格兩人也未必肯拱手相讓,到時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現在,他們兩個先後都表示要退出競爭,恭迎福臨做皇帝,您何不順應時勢呢?我已決定,如果我兒立為皇帝,我決不參與朝政,相反卻擁立您為攝政王,讓您主持國家軍政要務,這樣您就既有尊讓之名,又有顯赫權勢之實,豈不是一舉兩得嗎?”

多爾袞並非糊塗之人,聽了莊妃的分析及利誘,心想如果自己不答應的話,肯定和莊妃鬧僵,這是他不願見到的後果,再加上他知道自己攝政臨國的可行性,遠大於登基繼位的可能性。沉默良久,多爾袞接納了莊妃的意見。

就這樣,在應妃將皇九子福臨由一個不惹眼的普通皇子,一下子成為代善、豪格和多爾袞心中認可的皇位繼承人。最終,這場皇位之爭,以福臨稱帝宣告結束。福臨即位後,次年改為順治元年,當時三十一歲的莊妃,被尊為皇太後。史稱“孝莊皇太後”。

孝莊太後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

多爾袞權傾朝野,羽翼豐滿,廢帝自立,易如反掌。一旦生變,不但自己母子性命難保,連大清江山也可能斷送在八旗內亂之中。為了福臨的長治久安,孝莊太後總是千方百計地籠絡這位位高權重的皇叔。

最終不得以,孝莊皇太後忍辱負重想到了一個下嫁的辦法,也就是,孝莊皇太後嫁給多爾袞為妻,這樣就能夠使多爾袞死心踏地不再覬覦皇位,盡心竭力為大清社稷出力。

這種做法在中國奴隸社會時的少數民族有過,即父死子承,兄死弟承。但曆史畢竟過了好多年了,這時候已是大清朝了,而且隨著大清朝的入關滿族已逐步漢化了,已經基本上沒有這種婚配方式了。何況莊妃此時的身份是皇太後,但為了兒子的江山社稷,孝莊皇太後硬是嫁給了多爾袞。

孝莊的心思總算沒有白費,下嫁後的幾年,全國形勢一片大好,但是造化弄人,年僅24歲的順治帝患天花病去世了。一個女人,年紀輕輕的就死了丈夫,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王位,不惜毀譽,忍辱負重,把兒子帶大,正值英年的兒子去世,對一個女人的打擊是巨大的。孝莊皇太後13歲初嫁,曆經喪夫、喪子之痛,大時局的風雲變幻,使她的個性變得越發堅韌了,她很快從喪子悲痛中猛醒過來,另立新君,扶正大清巨輪是第一要事,她通過仔細考察,認為三皇孫玄燁頗具帝王資質,於是立8歲的玄燁為皇帝,即康熙皇帝。

飽經人世滄桑的孝莊皇太後這次沒有選錯人,選出了一個開創康乾盛世的萬世英主。康熙皇帝8歲登基,69歲謝世,在位共61年,是我因封建社會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政績突出,是清朝傑出的帝王,更是我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帝王。由他而始的“康乾盛世”,全麵推動了清王朝的繁榮富強,也提高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孝莊太後對康熙皇帝的照料與教育,比對順治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每當回憶起祖母的教誨,康熙皇帝飽含深情地說:“朕自幼父皇早逝,缺少至親恩愛,在祖母膝下教養哺育三十餘年,每每受到她的諄諄教導,才有幸取得今天一點成就。如果沒有祖母對的精心培養,朕決不會有今天的一切。祖母的恩情,朕一生一世都難以報答!”話中的感激欽佩之情溢於言表。誠如康熙皇帝所言,在他親政的前20年中,時刻都可以看到孝莊太皇太後的影響。可以說,離開孝莊皇太後的輔佐,就不會有康熙皇帝的成功,更不會有大清朝的全麵振興。

堅韌的個性,忍辱負重的精神,把孝莊文皇後和大清帝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一朝皇妃,兩朝太後,勾畫了孝莊皇太後不平凡的一生,她嘔心瀝血支撐著大清江山50餘年,帶領著兒孫把滿清王朝推向了那個時代的頂峰。總之,不管孝莊皇後下嫁有無此事都抹煞不了他對滿清發展的貢獻,以及作為傑出女性在曆史上應有的地位。

從某種意義上說,孝莊的做法甚至改變了大清的曆史,在她的手中,清王朝開始步入那個時代的頂峰。這不得不說明她有著超群的智慧,懂得巧妙的運用自身優勢,盡施“美人計”之功效,讓後人不得不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