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弟子規(2 / 3)

人rén 所suǒ 重zhònɡ 非fēi 貌mào 高ɡāo 才cái 大dà 者zhě望wànɡ自zì大dà人rén所suǒ服fú非fēi言yán大dà

己jǐ 有yǒu 能nénɡ 勿wù 自zì 私sī 人rén 所suǒ 能nénɡ

勿wù 輕qīnɡ 訾zǐ 勿wù 諂chǎn 富fù 勿wù 驕jiāo 貧pín

勿wù 厭yàn 故ɡù 勿wù 喜xǐ 新xīn 人rén 不bù 閑xián

勿wù 事shì 攪jiǎo 人rén 不bù 安ān 勿wù 話huà 擾rǎo

人rén 有yǒu 短duǎn 切qiè 莫mò 揭jiē 人rén 有yǒu 私sī

切qiè 莫mò 說shuō 道dào 人rén 善shàn 即jí 是shì 善shàn

人rén 知zhī 之zhī 愈yù 思sī 勉miǎn 揚yánɡ 人rén 惡è

即jí 是shì 惡è 疾jí 之zhī 甚shèn 禍huò 且qiě 作zuò

善shàn 相xiānɡ 勸quàn 德dé 皆jiē 建jiàn 過ɡuò 不bù 規ɡuī

道dào 兩liǎnɡ 虧kuī 凡fán 取qǔ 與yǔ 貴ɡuì 分fēn 曉xiǎo

與yǔ 宜yí 多duō 取qǔ 宜yí 少shǎo 將jiānɡ 加jiā 人rén

先xiān 問wèn 己jǐ 己jǐ 不bú 欲yù 即jí 速sù 已yǐ

恩ēn 欲yù 報bào 怨yuàn 欲yù 忘wànɡ 報bào 怨yuàn 短duǎn

報bào 恩ēn 長chánɡ 待dài 婢bì 仆pú 身shēn 貴ɡuì 端duān

雖suī 貴ɡuì 端duān 慈cí 而ér 寬kuān 勢shì 服fú 人rén

心xīn 不bù 然rán 理lǐ 服fú 人rén 方fānɡ 無wú 言yán

親qīn仁rén

同tónɡ 是shì 人rén 類lèi 不bù 齊qí 流liú 俗sú 眾zhònɡ

仁rén 者zhě 稀xī 果ɡuǒ 仁rén 者zhě 人rén 多duō 畏wèi

言yán 不bú 諱huì 色sè 不bú 媚mèi 能nénɡ 親qīn 仁rén

無wú 限xiàn 好hǎo 德dé 日rì 進jìn 過ɡuò 日rì 少shǎo

不bù 親qīn 仁rén 無wú 限xiàn 害hài 小xiǎo 人rén 進jìn

百bǎi 事shì 壞huài

餘yú力lì學xué文wén

不bú 力lì 行xínɡ 但dàn 學xué 文wén 長zhǎnɡ 浮fú 華huá

成chénɡ 何hé 人rén 但dàn 力lì 行xínɡ 不bù 學xué 文wén

任rèn 己jǐ 見jiàn 昧mèi 理lǐ 真zhēn 讀dú 書shū 法fǎ

有yǒu 三sān 到dào 心xīn 眼yǎn 口kǒu 信xìn 皆jiē 要yào

方fānɡ 讀dú 此cǐ 勿wù 慕mù 彼bǐ 此cǐ 未wèi 終zhōnɡ

彼bǐ 勿wù 起qǐ 寬kuān 為wéi 限xiàn 緊jǐn 用yònɡ 功ɡōnɡ

工ɡōnɡ 夫fu 到dào 滯zhì 塞sè 通tōnɡ 心xīn 有yǒu 疑yí

隨suí 劄zhá 記jì 就jiù 人rén 問wèn 求qiú 確què 義yì

房fánɡ 室shì 清qīnɡ 牆qiánɡ 壁bì 淨jìnɡ 幾jī 案àn 潔jié

筆bǐ 硯yàn 正zhènɡ 墨mò 磨mó 偏piān 心xīn 不bù 端duān

字zì 不bú 敬jìnɡ 心xīn 先xiān 病bìnɡ 列liè 典diǎn 籍jí

有yǒu 定dìnɡ 處chù 讀dú 看kàn 畢bì 還huán 原yuán 處chù

雖suī 有yǒu 急jí 卷juàn 束shù 齊qí 有yǒu 缺quē 壞huài

就jiù 補bǔ 之zhī 非fēi 聖shènɡ 書shū 屏bǐnɡ 勿wù 視shì蔽bì 聰cōnɡ 明mínɡ 壞huài 心xīn 誌zhì 勿wù 自zì 暴bào

勿wù 自zì 棄qì 聖shènɡ 與yǔ 賢xián 可kě 馴xùn 致zhì?

弟子規終

附:《弟子規》譯解

總敘

《弟子規》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作。李毓秀,山西絳州人,字子潛,平生隻考中過秀才,生平主要活動是教書。

李毓秀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並結合自已的教學實踐,將《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分為五個部分,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加以演述,編纂成一份《訓蒙文》。該文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學應遵循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既有文采,又非常實用,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乾隆年間經賈存仁修訂改編,改名為《弟子規》,成為兒童啟蒙的必讀教材。

《弟子規》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是舊時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至今仍有著積極的意義。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

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譯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其中提出了許多生活規範。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言語行為要小心謹慎,誠實無欺。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如果這些事情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地學習典籍,以獲取有益的學問。入 則 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譯解:父母呼喚,要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地過了很久才應答;父母差遣,要立刻去做,不可拖延或偷懶;父母教導,應該恭敬地聆聽;父母批評,應當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

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麵

居有常業無變譯解: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漢代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睡前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一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他們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哪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麵稟報父母自己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做到有規律,做事也要有規矩,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擔憂。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

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

苟私藏親心傷譯解:縱然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即使再小也不可以私自據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了汙點,父母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

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譯解:父母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謹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壞習慣)。如果我們的身體受到傷害,會讓父母擔憂;而如果我們的品德有了汙點,就會讓父母感到羞恥了。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

悅複諫號泣隨撻無怨譯解:父母喜歡我,我孝敬父母,這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不喜歡我,而我又能孝敬父母,這才是最可貴的!如果父母有了過失,子女應當耐心地勸其改過;勸的時候一定要和顏悅色,聲調柔和。如果父母不接受規勸,也不要著急,待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父母還是不聽規勸,要哭泣著懇求他們改過。即使因此而遭父母鞭打,也不要怨恨父母。

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

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

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譯解:當父母生病的時候,父母所吃的藥自己要先嚐,還要不分晝夜在父母的身邊照料,不離半步。父母不幸去世,要守喪三年,守喪期間,要常常因為思念父母而傷心哭泣。在這段時間裏,自己住的地方要力求簡樸,並戒除喝酒、吃肉等生活享受。辦理父母的喪事要依照禮儀,祭拜時要真心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他們在世時一樣恭敬。出 則 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

言語忍忿自泯譯解:做兄長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要尊敬兄長。兄弟和睦,這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孝順。不愛財,就不會產生怨恨;說話時相互尊重、忍讓,隔閡怨恨自然也就消失了。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

幼者後長呼人即代叫

人不在己即到譯解:不論吃飯、喝水,還是落座、行走,都要長者在先,幼者居後。長者叫人時,要立即代為呼叫;若所叫的人不在,自己要先代為聽命。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

勿見能路遇長疾趨揖

長無言退恭立譯解:稱呼尊長,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麵前,要謙遜有禮,不可以顯擺自己。路上遇見長輩,應快步向前問好。如果長輩沒跟自己說話,就恭敬退後,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

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

長者坐命乃坐譯解:如果騎馬趕路,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坐車行路,遇到長輩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到他們離開我們大約百步之後,再上馬或上車。 長者站著,幼者不可以坐;長輩坐定以後,吩咐幼者坐下才可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