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逃避

愛是一種逃避世間的一切瑣碎、無聊、醜陋和平庸的辦法。當人在愛的時候,生命得到了升華。人生在世,萬千情愫,唯有愛是最寶貴的。愛是一種濃烈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數時刻,大多數場合,人的情緒是寡淡的,可有可無,若即若離。唯有愛的情愫是一個例外。有時,人竟會一想到愛,就淚流滿麵。這在平庸寡淡的生活中怎麼可能?愛是一種純淨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數時間,人的心頭縈繞著各種瑣事,雜七雜八,魚目混珠,一片混沌。唯有愛的情愫是一個例外,它純淨到像清澈的小溪,像一粒珍珠,像一朵藍天上的白雲。這在煩悶的生活中怎麼可能?愛是一種美好的情愫。在人生的大多數時間,人陷在平庸和醜陋之中,滿眼都是醜陋的人,醜陋的景象,醜陋的人際關係。唯有愛的情愫是一個例外,它美好到令人陶醉,令人賞心悅目。這在醜陋的生活中怎麼可能?再沒有一種情愫有如此濃烈,如此純淨,如此美好,如此超凡脫俗。愛是世間最寶貴的。寧願有愛,即使可望而不可即;不願無愛,即使整日廝守。

把自己從性對象的角色中解放出來

人一過青春期,就自覺不自覺地成為性對象,或者說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了性對象這一角色。就像人照鏡子,不僅是自己在看自己,也從想象中的他人的目光中看自己。美則喜,醜則憂,因為美是他人把自己當作性對象的時候對自己的期望。當人把自己從性對象的角色中解放出來的時候,馬上就會成為自由人。他可以不再糾結於自己的相貌、身材、年齡和性別,可以毫無壓力地自由自在自信地活著。跳廣場舞的大媽已經把自己從性對象的角色中解放出來了,所以可以自得其樂,旁若無人,以醜陋平庸示人。覺得自己不夠美的人也應當把自己從性對象的角色中解放出來,也就不再有壓力,可以按照自己的本色生活,對自己沒有過高的要求,也不再糾結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人在一生中,總會有一段時間成為他人的性對象,自己也渴望進入這一角色,以便與他人建立某種形式的親密關係。但是美與醜是相對的,一個人隻能呆在從美到醜的這個連續係譜的某一個點上,你美,還有人比你更美,像白雪公主的繼母那樣的人是最最要不得的:天天問鏡子,誰是天下最美的人,隻要有一個人比她美,她就受不了。這怎麼行?給自己的壓力太大了,隻能被逼瘋。過了這段時間,當人不再是他人的性對象時,會感覺到失落,但是難道不也可以感覺到輕鬆和超脫嗎?人生畢竟除了成為他人的性對象之外,還有其他有趣的事情可以做,還有其他的內容可以享用。比如去追求美與愛。當然,這種美隻是去欣賞美,美麗的風景,美麗的人。既然已經不再是性對象,自己就不再是美的欣賞對象,愛也就隻能局限在精神領域了。

人為什麼不可以選擇不結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

跟一位在日本待了十年的女人聊天,她說日本人現在不愛結婚,一切都自己解決,人生的基本需求不過食與性兩種,很容易解決,在日本,性的方麵比中國禁忌更少,更容易解決。因此,結婚成了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好像無緣無故給自己找麻煩,找負擔,找束縛,人人棄之如敝屣。其實,隻要不想生孩子,我還真看不出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在日本、俄羅斯這樣的國家,由於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口已經開始下降,政府有點著急,其實有什麼可著急的?人口少,幹活的人少,打仗的人少,消費的人還少了呢。隻要不在乎總體GDP,隻在乎人均GDP,隻要不打仗,一個國家要那麼多人口做什麼?中國人如此看重生育,一個計劃生育弄得跟打仗似的,人人都害怕斷子絕孫,其實養孩子有那麼重要麼?這種看重生育的集體無意識來自遠古的困窘的生存狀態:原因一:戰亂頻仍,一場仗打下來,要死成千上萬人,史載有俘虜帶不走,一下埋掉30萬人的,要不拚命多生孩子,中國還能剩下幾個人?原因二:饑荒頻發,一場自然災害,十室九空,要不拚命多生孩子,中國還能剩下幾個人?原因三:平均預期壽命短,也就三四十年,由於營養不良,由於缺醫少藥,由於勞動苦重,人們多年紀輕輕就謝世了,要不拚命多生孩子,中國還能剩下幾個人?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達到古稀之年,百歲之人都很常見,沒有戰亂,沒有饑荒,要那麼多人口做什麼用?對於計劃生育,大家一直有種敢怒不敢言的心態。記得有位網友對我說:李老師,你所有的觀點我都讚成,可是你怎麼能讚成計劃生育呢!我當然讚成計劃生育。就因為計劃生育,中國少生4億人出來,已經生下來的人人均資源占有率提高了多少呢!到底是弄出20億人口,人均資源占有率低得可憐好;還是讓人口在15億的高峰實現下行拐點把人口降低到10億,人均資源占有率高1倍好呢?這好處不是明擺著的嗎?大家之所以一聽說人口下降就嚇得要死,還是古代那種淒慘的生存方式給我們留下了太過恐怖的記憶,進入了害怕絕種的集體無意識。

隻要不打第三次世界大戰,隻要不出現大饑荒,中國的人口規模小些不是件好事嗎?從世界和中國發展的大趨勢看,如果不出意外,世界不會再發生大量死人的世界大戰,中國也不會再發生大量死人的大饑荒,我們完全可以選擇少生或者幹脆不生孩子的生活方式了。我和王小波是自願不生育者,有次有位朋友到我家串門,看到我倆的生活方式後說了一句話:我們當初怎麼就沒想到有這種可能性呢?他們像所有的夫妻那樣,想都沒想,結了婚就生了孩子。我想,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想到不育這種可能性,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生育,選擇不結婚,選擇一種一切問題都自己解決的生活方式。

愛情

陷入愛情就是耽於快樂。人愛的時候,全部身心陷入微醺狀態,愉悅感充斥生命,占滿所有醒著的時間。尤其當愛處於秘密狀態,無法在現實中實現時。當人陷入愛的情緒之中,心情既寧靜又不安,既平和又高昂,既快樂又痛苦,既甜蜜又苦澀。愛是一種激烈、極端的情愫,當它無法在現實中實現時,變得更加純粹,也因此更加超凡脫俗。愛情最讓人著迷的一點是期待。人總是處於對一句話、一個聲音、一個微笑、一個回應的期待之中。愛情最神奇的一點是它的原創力。人一旦陷入愛情,就會花樣百出,想說的話綿綿不絕,小動作層出不窮,它們像泉水一樣從心中源源不斷地湧流出來。愛情最令人費解的一點是它的執著。人一旦陷入愛情,就變得無比堅韌、執著,九頭牛也拉不回來,天崩地裂也無法將它改變,那種執著勁頭不僅令旁人無奈,也令其自身納悶。愛情最令人欣慰的一點是它的淨化力。人在愛時,心境變得純粹,幹淨,玲瓏剔透,仿佛有一股清新的力量把靈魂中所有的猥瑣和汙穢通通洗滌幹淨,令靈魂清澈。愛情最令人憐憫的一點是它的自貶自棄。當人陷入愛情,會向對方徹底屈從,徹底投降,把自己的價值降低為零,將自己的靈魂赤裸裸地袒露給對方,那心境、那姿態完全像個受虐狂。愛情最值得珍惜的一點是它的發生概率很低,眾多機緣巧合,眾多靈與肉的因素的投契,有時甚至是陰差陽錯,鬼使神差,才能使兩個靈魂相遇,相識,相知,所以一樁愛情的發生絕不是一點點性欲的衝動和吸引那麼簡單,它就像中獎一樣,隻有真正的幸運兒才能得以一見。我就是那個幸運兒。感謝上蒼。

單純的快樂

有時想想,沒有愛的單純的快樂也沒什麼不好。因為愛是一種過於激烈的情愫,把關係搞得過於複雜,過於沉重,過於黏稠,過於濃烈。就跟人保持一種單純的好感也沒什麼不好,簡單,輕鬆,清淡,稀薄,似有似無。寫了一篇這樣的小說,女主人公是一位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者,她決心隻享用單純的快樂,而不去追求愛情,當愛情來臨並指向婚姻時,她采取了回避的態度,選擇了單純的快樂。愛情是一種太過戲劇化的情愫,在現實生活當中很難遭遇,一旦發生,也有很多陰差陽錯的現實因素,使得它難以全部實現。愛情是一種太過激烈的情愫,它把人的心情攪得七葷八素,天翻地覆,失去了平和的心境。

愛情是一種太過沉重的情愫,它好像在鳥的翅膀上墜上了鉛塊,讓它無法再自由展翅飛翔。愛情是一種太過黏稠的情愫,它黏得扯也扯不斷,膠著地把兩個人黏在一起,令生活停滯下來。愛情是一種太過濃烈的情愫,它濃得化也化不開,把兩個人緊緊約束在一起,喪失了自由自在的感覺。愛情是一種太過複雜的情愫,它會變得錙銖必較,患得患失,甚至變成一種鬥爭關係,使得關係不再單純。如果愛情是這樣的,人規避愛情,僅僅與他人保持一種單純的喜歡、好感的關係,似乎也不一定是特別不堪的選擇。

人間三情之比較

人生在世有七情六欲,擇其要是三情:親情、友情和愛情。最自然最舒服的是親情,最隨意最自由的是友情,最強烈最折磨人的是愛情。親情與生俱來,從搖籃中孕育,所以是最自然不過的人類情感。親子關係,兄弟姐妹關係,源自血緣,感覺最舒服。俗語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是強調親情無間。友情後天選擇,喜則有,厭則無,隨心所欲,自由自在。知我者二三子,真正交心的朋友不會太多,大家在一起隻是因為相互喜歡,投契,知音,交往中往往也隻表現出正麵的情緒,相互投契的品性。愛情是激情,比親情和友情要強烈許多,但是也正因為其強烈,它對對象的要求最多,要求回應,要求回報,要求付出,一旦要求受挫或者哪怕僅僅是強烈程度的不同,一深一淺,一強一弱,一濃一淡,就會造成大量的折磨和痛苦。所以愛情是一把雙刃劍,它付出得最多,也收獲得最多,它造成最大的快樂,也造成最大的痛苦。為了平靜舒適的度日,最佳選擇是隻生活在親情和友情之間,偶爾涉入愛情,隻是讓生活增加點滋味的意思。即使是最浪漫的純美的愛情,在兩人長相廝守之後,也會轉變為親情和友情,就是這個道理。

愛情的功能

愛情能夠使生活變得有趣,像兩個孩子玩一個玩不厭的遊戲;愛情能夠使生命變得純粹,超脫於世俗的平庸瑣碎之外。世間最有趣的遊戲是戀愛。經過了幾十年的生活,做過了很多很多事情之後,發現最有意思的事情還是戀愛。其他事也有趣,比如寫小說,但是還是比不過戀愛,因為寫作隻須獨處即可,戀愛卻牽涉到另一個靈魂;寫作可以預期一切,可以隨意更改一切,戀愛卻不可預期。當人愛上某個人時,他會突然從一個極為缺乏創意的人變成一個創意無窮的人,各種刁鑽古怪的主意層出不窮,在腦子裏像兔子一樣繁殖。當人愛上某個人時,他會從一個無精打采的人變成一個興致勃勃的人,整個人變得無比亢奮,生機盎然。

當人愛上某個人時,他會從一個平庸瑣碎的人變成一個超凡脫俗的人,他仿佛從平庸的日常生活中騰空而起,在蔚藍的天空自由飛翔。當人愛上某個人時,他會擺脫各種卑下汙濁的念頭,他的靈魂受到洗滌,變得純粹,明朗,愉悅。這是一個精神純化的過程。如果有運氣遭遇愛情,一定好好體驗。可以終生做一個孩子,終身做遊戲,樂不思蜀。

高估

弗洛伊德多次講到,愛情是對對方的高估。中國更有古諺雲:情人眼裏出西施。就是這個意思。凡是能出現在古諺中的,必是千百萬人的實踐經驗。當激情發生時,看對方一切都好,美不勝收,其實在他人眼中,他不過是個普通人而已,並沒有什麼太特殊的。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即使心裏明白這個道理,激情仍在,高估仍在。既像是故意為之,又像是身不由己。人沉溺在激情當中,身輕如燕,騰雲駕霧,懵懵懂懂,甜甜蜜蜜。有時候雖然隻是一廂情願,那感覺也並不遜色。恐怕貪戀這種感覺,就是人願意陷入激情的原因。高估也好,低估也罷,那人隻是活潑潑的一個存在,他哭,他笑,他悲,他喜,他說話,他做事。你在旁觀看,帶著欣賞的心情,喜不自勝。有時候,看到他的缺點,隻覺得稍稍有些遺憾,並不妨礙對他的美好感覺,有時拿他的缺點跟他調侃一下,他也未必不知道那是自己缺點,隻是不願意改正,或者沒辦法改正,隻好由他去。缺點使他顯得更真實,更具體,而不那麼虛幻,不那麼抽象。人無完人嘛,隻有虛幻中人才是完美的。在那些無法實現的激情當中,人隻是自得其樂,像享受一本書、一個電影、一個故事那樣,享受一個現實的關係,這關係完全無法歸類,它既非親情,亦非友情,甚至算不上愛情,隻是人的一種感覺而已,隻是人心靈的一道閃電,隻是人腦波的一段波動。它既可以隨時消失,也可以永存,隻在人的一念之間。

密度

人際關係的密度通常會呈光譜樣分布,從密度最低到密度最高。密度低的是陌生人關係,密度高的是熟人關係。人如果在世間沒有密度高的人際關係,就會真正體會到孤獨的滋味,而密度高的關係卻往往是把雙刃劍,既給人帶來快樂,也令人感到麻煩和痛苦。密度高的關係可以是親情。見到一對母子,用心理分析的話語來說,是沒有經過正常分離過程的母子關係。兩個人如膠似漆,心靈感應,卻又常常因為瑣事傷心動肝,撕心裂肺。有一次,兒子被逼急了要跳樓,母親不但不阻止,反而說你跳了我也跟著跳。要不是父親拚死拉住,也許就真跳了。如此高密度的親情,一方麵為人帶來幸福感覺,另一方麵又帶來痛苦折磨。密度高的關係可以是愛情。當愛情發生時,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密度最高,有時甚至達到令人窒息的程度。對方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會使自己欣喜若狂或者淚流滿麵。對方的一句話、一個字,會令自己反複咀嚼,細細品味。世間沒有比愛情更快樂的事,也沒有比愛情更痛苦的事。這樣高密度的關係,人總是心向往之,可是有時又寧願它沒有發生。密度高的關係也可以是友情。有人交友門檻低,可以交純粹的酒肉朋友,在一起吃喝聊天就很滿足;有人交友門檻高,非靈魂朋友不交。真到了靈魂朋友的密度,可以為人帶來很多快樂。但是友情的好處是,它可以不像親情愛情那樣非變雙刃劍不可,可以隻留下快樂,躲開痛苦,這是親情和愛情絕難做到的。在與人交往的密度上,人常常處於矛盾狀態。希望從中得到快樂,又怕經曆痛苦和煩惱。也許隻能盡量躲開親情和愛情,隻要友情。既然忍受不了出家人那種完全脫離有密度關係的生活,那就選擇友情吧。

吃風屙煙

人的生活有物質和精神兩個部分。物質生活是滯重的,下墜的,現實的;精神生活是輕靈的,飄逸的,理想的。人的物質生活無非是吃喝拉撒睡,生存需求,各種生理的欲望。人的身體最終要經曆一個從高向低的衰落過程,一個從美到醜的變化過程,一個從生到死的演變過程。雖然像美容整形之類的人為幹預能夠暫緩甚至一時逆轉這個過程,但是最終的衰敗不可避免。當年華老去,紅顏不再,人不得不麵對沮喪,不願意照鏡子,不願意再看自己,落到欣賞自然之美、他人之美的地步,心裏暗自哀歎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無情。人的精神生活卻可以超脫於物質和肉體之上,自由自在,隨心所欲。人可以欣賞世上最智慧的思想、觀念和哲理,可以享用世上最美好的藝術品,可以徜徉於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甚至可以在精神上經曆超脫於身體和物質生活之外的愛。精神上的愛和美可以不受物質、身體和現實的束縛,自由地飛揚,淋漓盡致地宣泄,說到底,愛與美不過人的一種感覺而已。你感覺到愛,你就生活在愛之中了;你感覺到美,你就生活在美之中了。那被愛的人和被欣賞的美景常常並不會對你做出回應,但是你對它們的感覺卻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經驗。我原本是不得不超脫於物質,走向精神,而我現在已經變得心甘情願,而且越來越享受這種純精神的生活。其實我的生活方式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被定位為“吃風屙煙”,那不就是輕物質重精神的寫照麼?而到了非如此不可的年歲,我更可以欣然前往了。從物質世界撤退,完全進入那個充滿了愛和美的精神世界。